生物教学工作计划|在生物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提问能力

生物教学工作计划|在生物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提问能力

随着课程改革的进一步深入,每位教师逐步意识到课堂提问是传授知识的必要手段,是训练思维的有效途径。高质量的课堂提问,可以说是一门教育艺术。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禽兽不如人,过在不会问。智者问得巧,愚者问得笨”。但多数情况是教师提出问题,学生被动回答问题,而不是启发式地给学生提供产生问题的情境;或学生提出问题,教师解答问题,而不给学生提供自行解决问题的办法和机会。因此就有了杨振宁博士的评价:中国学生与美国学生的最大区别就在于中国学生不善提问题、不愿提问题,因而缺乏创新精神。

其实我国古代就有了“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的提法,它深刻地揭示了疑、思、学三者的关系。当代一些学者提出科学知识的增长永远始于问题,终于问题。并认为,提出问题是“有效教学的核心”,是促进思考和学习的有效手段之一。我们的学生如果有了提出问题的能力,也就能善于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在提出问题的过程中,学生的创新思想、创新意识、创新精神也就悄然得到发展。在生物教学中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即调动起学生学习生物学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但着眼点是通过问题的提出、解决,发展学生探究事物本质的能力,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为此,笔者就如何在课堂中培养学生的提问能力谈几点策略。

一、增强教师自身素养,树立教学中问题意识

生物教学是一门艺术,这门艺术需要教师的甘露去滋润,才会使艺术之花开得婀娜多姿、绽放异彩。这就需要高素质的教师,高素质的教师首先应具备崇高的师德,它是高素质教师的前提。其次,教师应不断扩大自己的知识面,努力提高业务素质,做到有问即答,凡答必妙。

教师在教学中应树立问题意识,做到时时引导提问,处处激励解答。多方设问,多层次解答。在教学活动中不仅应以问题为开端和主线,而且还应以问题为终结,即教学的最终结果绝不应当是用所传授的知识完全消灭问题,而应当是在初步解决已有问题的基础上引发出更多、更广泛的新问题。这些新问题出现,不仅在于使教学活动无止境地进行下去,而且更重要的还在于它能最终把学生引上创造之路,进而成为创造者。

二、营造课堂民主氛围,鼓励学生提出问题

(一)民主氛围要体现“教学相长”

我国古代思想家韩愈认为:“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意思是说,无论社会地位是高或是低,无论年龄是长或是少,谁掌握了道,谁就是教师。作为新课改下的教师,在教学过程应当始终与学生保持平等的主体,把学生看成是发展的人,要允许学生有自己的思考,有独到的见解,师生间要保持零距离接触,而不应当凌驾课堂和学生之上。在教师的三尺讲台上应当时刻体现“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的教学相长的思想。唯有这样,才能解除学生紧张恐惧的心理负担,课堂上的主人就会勇敢的提出老师意想不到的、有价值的问题。

(二)民主氛围要尊重每位学生的个性特征

教学的核心理念是: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教师必须尊重每位学生做人的尊严和价值。由于学生自身生理、心理特点,在课堂上不向老师提问的原因很多,诸如:怕提出的问题影响教学;更多的是怕提出的问题太幼稚,让人笑话;还有是确实不能发现问题,无从谈起;对于有些学生来说,即使发现了问题,要表达自己的见解还需要很大的勇气。遇到以上情况,教师不能着急,不能埋怨,更不要讥讽,要保护每位学生的自尊心;更应当有针对性的点拨、诱导、鼓励学生表达自己的见解,长此以往学生才能善于发现问题,敢于提出问题,从而激发求知欲,发展个性,展示自我,成为课堂的主人。在每学期的第一节课我都对学生反复强调:在课堂上我们每位成员都要学会倾听,在教师讲课时,每位学生都要倾听教师的言语;在同学发言时,教师和其他学生都要倾听发言者的意见。这时尊重他人的规则,也是受他人尊重的前提。我称之为“君子协定”,如在将初中绪论一节讲到生物的特征时提到了病毒,一个同学站起来问:“计算机病毒是不是生物呢?”下面有同学说是,有同学说不是,有的窃窃私语:“就他瞎问”,见此情形我说到:“不要忘记我们的君子协定”。在课堂安静后,我没有正面回答是还是不是,而是对大家说:“这个同学问得很好,请大家利用我们刚学完的知识,自己判断一下刚才这个同学的说法,并说明理由。”通过大家的讨论,大家用充分的理由达成一致意见,计算机病毒不是生物。

人在轻松、自由的心理状态下才可能有丰富、自由的想象,创新思维的灵感往往是在紧张探索以后的松驰状态下才会出现。总的来看,宽松、民主、自由的环境适宜于创新能力生长。只有这样的环境才会容忍甚至鼓励多样性、与众不同、标新立异、独特性和个性。只有在这样的环境中,个体才敢于甚至乐于想象、批判和创新。也只有营造出一个良好的质疑氛围,才能激发学生“提出问题”的兴趣和勇气。

三、  教育学生善于发现问题,精心组织提出问题

学习过程是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问题是学习的动力,是学习的起点,是贯穿学习过程的主线,而发现问题则是学习过程的“先头兵”。

(一)时刻教育学生,善于发现问题

1.鼓励学生, 做知识的吸食者

有句话说:“知识之岛越大,好奇的海岸就越长” ,知识是智慧的钥匙,是成功的阶梯,是创新的源泉。知识越多,接触信息的面越广,“问题”自然就越多。原北京大学校长马寅初先生是基于有广博的知识才能提出著名的“新人口论”,才会出现现中国的“计划生育”政策的出台。所以在教学中应当鼓励学生博览群书,做一个杂家,做一个知识的多面手。因为知识间是互相渗透的,使相通的,在瞬息万变的信息时代,只有让知识更好的融合在一起,才能增加对现实生活问题的敏感性,才能发现现实生活中的问题,从而提出有价值的问题。

2.提醒学生,做生活的有心人

一位专家说过:“问题是由信息引起的”。人们生活在信息的汪洋大海之中,各种信息像大海的浪涛拍击着海岸一样,冲击着人们的心灵,自然产生着无穷无尽的“问题”。 生物学是自然学科,它的原理、规律来源于生活,来源于现象,如牛顿发现万有引力是从“苹果为什么会落地”这一问题开始的。弗莱明发现青霉素是从“为什么霉菌菌落周围不长细菌”开始的。

在我们生活的世界中,很多自然现象值得我们去思考,去记录,去发问。每周我都抽出一节课,在课前问问同学在上周有没有什么新发现,然后同学们共同分享问题,诸如:“树叶为什么颜色不同?”,“为什么冬天路边的草都死去,而路边的树木还活着?”等,染后同学们再共同用自己的知识来解决刚才提出的问题,当同学解释有错误时,教师在出面“调解”,我们都解决不了时,师生的共同作业就是想办法解决这些问题。

3.启迪学生,勤思考才能进步

思考是发现问题,尤其是发现有研究价值的问题的又一个前提条件。在阅读和观察中发现问题,这是一个动脑想的过程。

①     发挥联想和想象的翅膀,遨游于知识的海洋

联想和想象是对现实生活中暂不存在的事物的的一种超前的预测或推理,爱因斯坦说得好:“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想象是创造的翅膀,可以帮助学生拓展思维空间,实现能力上的飞跃。如能从学生想象空间的广阔程度来评价问题的价值,则更利于学生创造思维的形成,更利于创造意识的培养。如对植物细胞全能性的深入了解后,科学家们提出了在科学史上非常重要的一个问题:我们能不能从动物的身体上取下一部分或者一个细胞,来培育成一个同样的新的动物呢?于是科学家们着手试验,经过努力,震惊世界的克隆羊诞生了,这就是著名的克隆技术。还有人们对鸟的飞行羡慕, 有类“人类能否飞上天?”的大胆想象,于是有了飞机的产生。所以教学中应当调动一切感观,用学生的想象力来发现问题。

②调动思维的扩展性,多角度的思考问题

如果运用逆向思维去发现问题,所发现和提出的常常是新颖的、独特的问题,常是有价值的问题。如我们看到树叶时绿色的,可以想:树叶有没有红色的、白色的、黑色的呢?讲到植物的根有向地性,可以想:根在什么情况下是背地生长的?如果运用发散思维去发现问题,则会使某一主体更加鲜明,如树叶时绿色的这个主题,我们发散开来,可以发现很多问题,如:树叶为什么是绿色?绿色对植物体有什么用途?什么因素将影响植物叶子的绿色?树叶总是绿色的吗 ?等等,只有让思维的机器发动起来,学生才会发现更多的问题。

4.激励学生,质疑才会有创新

创新思维的滋生往往从怀疑开始,不能发现问题就谈不上创新,可见这对于培养人的创新能力是非常重要的。李时珍如果对以往的《本草》不产生怀疑,就不会有《本草纲目》的巨著,如果达尔文是个墨守成规的人,是个忠实的神教教徒,也不会有自然选择学说的创立。作为教师要时刻提醒学生不论是在生活实践、课堂教学以及课本阅读,还是在实验操作过程中,看到一些现象,一些疑问,一些困惑,都要及时的与同学、老师交流。因为“困惑”的产生,常常是一瞬间,要学会留住“困惑”,就能提出不少有价值的问题。要留住“困惑”,不仅要有强烈的“好奇心”,更要善于用自己的话,把困惑“记”下来、“说”出来。这样,“问题”就会源源而来,“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日积月累,你就会感到自己的成长。     

发现问题是指头脑中产生疑问、困惑,但这种疑问、困惑未必非常明确。而提出问题则是指将头脑中产生的疑问、困惑用明确的语言表述出来,这中间往往要经历逻辑思维和组织语言的过程。这个过程是发现问题的升华,是解决问题的前提,是创新思维、创新意识的开端。学生如果具备了这种由发现问题到提出问题的能力,也说明他已经具备一定的科学素养。

(二)缜密组织语言,提出自己的问题

1.提出的问题语言表达明确

要将疑问用明确的语言表达出来需要长期的磨练,比如有的同学对植物叶肉细胞有叶绿体而动物细胞没有叶绿体感到好奇,就问:“植物的叶肉细胞为什么有叶绿体呢?”问得就不够具体,可以答“这是由基因决定的”,或“叶绿体具有光合作用”等。如果问植物叶肉细胞的叶绿体是怎么形成的?或植物叶肉细胞的叶绿体有什么作用?或叶绿体中都发生什么生化反应?或叶绿体为什么是绿色的?等等,问题就明确了,可见从产生疑问到提出问题,有时还需要进行深入思考的。

2.提出问题要分类表达

学生针对某一知识点提出的问题会千差万别,如在对植物吸水和失水的知识点上同学们提出了如下问题: “植物细胞为什么吸水和失水?”, “植物细胞吸水和失水对植物体有什么意义?”, “植物细胞在什么情况下吸水,什么情况下失水?”,“植物细胞的吸水和失水和外界环境有什么关系?”,“植物细胞的吸水和失水对植物体产生什么影响?”等等。这些问题涉及的知识面很广,因此在学生广泛提出问题的基础上,师生一起将所有的问题从形态结构,生理功能,生态等方面进行分类,使学生懂得对生物的研究一般从形态,结构,生理等几个方面入手,当然也是从这几个方面提出探索性的问题。将问题分类后,教师要继续引导学生学会用科学的语言将问题表述出来,这样不仅对后面内容的学习打下了知识基础和思维基础,而且提高了学生提出问题的水平。

3. 提出的问题要有价值

有价值的问题即可以作为研究的课题的问题,当然这对于处于初中阶段的大多数学生来说是有困难的,但不能因为是困难,就因噎废食,只有学生提出了有价值的问题,才能说明学生在思维上有了质的进步,也只有这样的学生才会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有突破,有创新。

就学习过程来说,只有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才能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强化学生的学习动机,也能够更好的展示学生发展的聪明才智、形成独特个性与创新成果。

四、  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提出问题

(一)实景、实物引发探究

问题来源于实践活动,创设问题情景的途径有多种,都要利用学生的直接经验或间接经验。老师创设问题情景的办法就是设法让学生将要学习的概念与他们的经验建立联系,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经常处于“若有所思”的状态,方能做到“学”、“疑”、“思”相结合,逐渐形成问题意识和有解决问题的办法。比如在讲解鱼的呼吸时,学生们都有生活经验,教师可以让他们回忆,然后鼓励他们提出要探究的问题。而在讲解腔肠动物时,学生们对代表动物水螅都不了解,这是可以用实物,也可看录像、模型或挂图,甚至图片,并且可以让学生对比刚学完的单细胞动物类比,从而使学生能提出类似:水螅怎样取食?水螅如何消化食物?水螅怎样排泄?水螅怎样呼吸等问题?

(二)阅读课本产生问题

课本是教学的重要资源,同时也是许多问题的隐藏之处。让学生从课本中提出一些简单的问题,不仅能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勇气和能力,还能养成爱提问题的良好习惯,成为激活学生学习的内驱力,变“要我学”为“我要学”。这就要求学生课下按照教师提出的预习提纲的进行自学,先阅读、了解课本的内容,主动思考,积极观察,发现知识中的可疑点,并转化为文字形式,带到学校,带到课堂,提出问题与教师探讨进而解决问题。如初一绪论中,水可以运动,而猫也可以运动,于是学生提出:“猫和水都可以运动,为什么猫是生物,而水不是生物?”这样有利于充分调动和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如果学生能持之以恒,既可以培养学生的提问能力,又可以使学生养成逐字逐句质疑的习惯,使学生对书本知识有一个深刻地理解。

五、  多角度评价学生提出的问题

对初中学生提出的问题,可以从三个方面去评价:首先审视是不是一个合理的、科学的问题;其次是看问题的表述是否明确、具体;第三是看问题的探究价值高不高。但不论哪种情况,对学生提出的问题应及时的评价,多表扬、多引导,使学生感觉到成就感。要正确对待学生提出问题的态度,不论是否合理,是否有价值,教师都要予以肯定,保护学生提问题的积极性,本着先“培养学生敢提,敢从不同的角度提出问题,再培养学生会提问题”原则,逐步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意识和能力,使学生面对问题情景,能从不同的角度提出问题成为一种自觉的意识,进而促进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黑格尔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充分体现出了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重要性;在平时的教学活动中,教师要善于培养学生“提出问题”能力,帮助学生克服学习中的困难,提高学生挖掘问题的能力 。实践证明,对学生“提出问题”,既有利于增强学生主体参与意识,激发学生兴趣,培养创造精神,又有利于教师适当调整教学节奏、授课重点、难点,既能促进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发挥学生的探索精神和独创之见,又能促进教师自身素质的提高。

本文来源:https://www.oubohk.cn/yuwen/359177/

高中教学视频生物 生物教学措施
  • 相关内容
  • 04-24 大学生自我成长心理报告2000字【汇编四篇】

    心理是人类在情感世界里流动的过程和结果。具体指生物对客观物质世界的主观反映,心理的表现形式叫做心理现象。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大学生自我成长心理报告2000字【汇编四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 04-24 心理论文3000字【三篇】

    论文指讨论或研究某种问题的文章。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心理论文3000字【三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 04-24 学期心理素质锦集三篇

    心理素质是人的整体素质的组成部分。以自然素质为基础,在后天环境、教育、实践活动等因素的影响下逐步发生、发展起来的。心理素质是先天和后天的结合,情绪内核的外在表现。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学期心理素质锦集三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 04-24 心理成长报告2000字大学生集合3篇

    报告使用范围很广。按照上级部署或工作计划,每完成一项任务,一般都要向上级写报告,反映工作中的基本情况、工作中取得的经验教训、存在的问题以及今后工作设想等,以取得上级领导部门的指导。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心理成长报告2000字大学生集合3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 04-24 心理素质展示高中报告(通用4篇)

    心理素质是人的整体素质的组成部分。以自然素质为基础,在后天环境、教育、实践活动等因素的影响下逐步发生、发展起来的。心理素质是先天和后天的结合,情绪内核的外在表现。以下是为大家整理的心理素质展示高中报告(通用4篇),欢迎品鉴!

  • 热门专题
  • 网站地图- 手机版
  • Copyright @ www.oubohk.cn 教育资讯网-中高考资讯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17136666号
  • 免责声明:教育资讯网-中高考资讯部分信息来自互联网,并不带表本站观点!若侵害了您的利益,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在48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