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命题角度高考语文命题改革理应对模式化说“不”

【高考语文命题角度】高考语文命题改革理应对模式化说“不”

  作者:江苏省泰州中学 董旭午

  首先,必须说明几点:高考更不可取消,考试评价也必须得进行,关键是什么样的高考命题和什么样的考试评价。恢复高考以来高考命题确实在不断改进,但也确实仍存在着很严重的弊端,那就是命题的模式化。这个“年年岁岁花相似”的版块和内容基本不出大格的模式化的后果的确十分严重,于高考语文命题本身而言,则又导致了肢解化、浅表化和书斋化等弊端;于高中语文(甚至初中)教学而言,则更导致了备考乃至教学全盘的高仿真化,就是死瞄“高考指挥棒”,(初中语文教学则瞄着“中考指挥棒”)考什么就教什么、怎么考就怎么教。实事求是地讲,这应该不是高考命题者的本意,但恐怕该是一种或意在小步慢改、好命题、便于评分等的主观故意了。

  这样的判断和结论,笔者绝不敢凭空作出。下面,就请大家不妨先来看看高考语文命题模式化的一些表象:

  一是试卷板块的固化。到2013年为止,全国卷及绝大多数的省市卷仍是这样的模式:基础板块+文言文阅读板块+古诗赏析板块+翻译默写板块+现代文阅读板块+语言运用板块+写作板块。二是题型和内容的固化。如,正音辨形、病句、成语运用等仍一直是四选一的客观题,文言文阅读仍大都是三个四选一的客观题加两三句的翻译,古诗词鉴赏仍多是三道肢解式(一般关涉诗句、技法、主旨等)的主观赏析,现代文阅读仍是两类文本肢解式(由词到句、段、篇)的主观赏析、探究和评价,等等。尽管2014年的北京和江苏两省市的试卷有所微调,(主要是语言文字运用板的微调。北京市卷的作文板块则增加了个“微作文”。具体请看试卷)但两省市卷在板块上仍没有变化。近年来,全国课标卷、福建卷、辽宁卷、安徽卷等确有一定改革气象,对能力化和素质化有所体现,但也还是与前一年的板块、题型、题量等完全一样,无疑又正在形成新的模式化。

  我们说这种模式化危害深重,首先是因模式的长期固化导致的试题自身的肢解化、浅表化和书斋化上。

  试题的肢解化及其危害。这一点主要体现在古诗词鉴赏以及现代文阅读赏析这两大板块上:

  古诗词鉴赏板块。全国大纲卷和绝大多数省市的命题赋分一般为8分,试题多为两道(每道题4分)。像2013年全国大纲卷第12题第(2)问,湖北卷的第14题第(1)问,山东第14题第(1)(2)问,江西第14题的第(1)问,安徽卷的第8和第9题等;有的省市还多达3道题,有的题分值更低,像2013年天津卷第14题的(1)(2)(3)问,湖南卷第10题的第(1)(2)(3)问等。(2014年,个别省市的试卷仍存在着这种弊端,就不再赘例了)

  客观地讲,这一版块的命题是符合《考试大纲》“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要求的。问题则出在命题人总是从如何容易制定答案和阅卷人如何好操作评分的意愿出发,肢解宰割文本,命制出几道支离破碎的试题。这就直接导致了古诗词教学的肢解化、破碎化。其严重危害就在于:很多一线语文教师,在进行古诗词教学时总是念念不忘考点和考法,总喜欢直接就照着教辅资料把一首血肉丰满、有体温有心跳的诗词肢解成零碎的、冰冷的考题来“高仿真”地讲析,甚至还不厌其烦地讲解怎么答、答什么才给分。这样一来,就把课堂古诗词教学搞得鸡零狗碎、毫无生命气息,乏味透顶。至于课后海量的“考练”,则更是直奔试题,满堂“高分绝技”,零碎死板、高仿真地讲析再讲析,可结果只会是把学生彻底搞烦搞厌,甚至一辈子都不肯再读古诗词。

  同时,我们还要看到,试题被肢解得过于破碎,实际上也不利于考生作答和评卷操作。试题多而琐碎,考生作答时就必须得不断地转换思维方式,疲于应付;再有,每道题分数都不高,扣了内容要点的分数,就不好扣答题方式和语言表述的分数了。像2013年湖南卷第10题第(1)问的答案是“桃花流水鳜鱼肥”,分值是1分。若有些考生写错了一个字(如“鳜鱼”的“鳜”),那么该不该给分呢?若像评默写题那样判分的话,肯定是不给分了,但谁能否认这些考生总比对此一无所知的考生强多了,而现实却生生把这两类考生扯到一个平台上了。若分值为2分,让这类考生也可以得1分,恐怕就比较合理了。再如,这道题第(2)问的答案是“联系‘春深’‘染衣’,‘净’字巧妙展现了暮春时节芳菲凋尽,‘绿’成了自然的主色调的情景,委婉道出词人内心的纯净”。这样制定答案,显然是考虑到了“净”字在词中的表层意、深层意和表现手法以及具体语境而拟定的,但却只赋给3分。若某些考生的答案要点全面,但就是答题方式欠妥、语言表述不够规范,显然至少要扣1分的。然而,有些考生只能答出一个要点,答题方式和语言表述也不尽人意,本该不能给分了,但却往往又给了1分,这就导致了得分多少的不公平。如果非要严格考虑答题方式和语言表述的不足,也只好不再考虑这些考生所答出的那个要点了,这又会导致少得1分的不公平。这样一来,就不仅会导致给分的不公正,也会降低阅卷给分的可信度,进而损害一线师生教与学积极性。

  这种弊端还表现在文言文翻译类试题上,3道翻译题共10分,翻译要点准确和翻译语言规范不能兼顾,最后阅卷时只好放弃对语言规范的硬性要求,稀里糊涂地处理掉。2013年的天津、江苏、安徽、江西、湖南、湖北卷仍如此,湖北卷还3道题9分。(2014年,这些省市卷仍是如此)其实完全应该像重庆、辽宁、四川等有些省份那样,文言文翻译两道题10分,充分考虑语言规范的扣分余地。最可怕的是,这种无视语言规范的弊端正一线教学和备考中被不折不扣地执行着,成了死抠关键词句的考练游戏,哪里还是语文教学!

  对此,很多一线语文教师都都有自己的算盘:这样命题和判分是没有公正性和可信度可言的,课文教得再好学生也不可能保证学生得到理想的分数,还不如就就用仿真试题直接来替代教学就是了。于是乎,古诗文教学也就一天天地高仿真化了,一天天地变得无聊加无效了。不仅如此,这也导致了高考评阅文言文翻译试题不重视语言表达能力这一严重弊端的合理化,进而接导致一线平时教学和考练也往往不重视语言表述的规范化,最终危害学生语言思维能力和素养的健康发育以及重视语言规范这一习惯的养成。学生学了那么多年语文,做了那么多的“考练”,师生都花费那么多的心血和精力,为什么学生的规范的语言表达能力还那么差呢?我想,这与我们平时一线教学的过度考练却只重评分点、不重语言规范的做法是不开的。学生自觉、自主地学好语言表达的时间被常态化的“考练”挤占殆尽,而教学与考练又严重忽视甚至无视语言表达的规范化,这又能有什么好结果?

  现代文学类文本阅读赏析板块。严格地讲,其命题要求也是符合教学大纲的,(大纲要求不再赘陈)还是命题者的命题的思路和一些试题的设置方法上出了问题。这一点与古诗词鉴赏的命题很相类,阅卷评分时的弊端也大致相仿,这里就没必要展开了。笔者要强调的是,命题者总是只考虑如何方便答案制定和阅卷操作,从自己的阅读体悟出发列出文本中的一些词语、句子、段落,命制成年年似曾相识的考题,即让考生去分析其意蕴、方法和作用等。如,2013年全国大纲卷的第14题,天津卷的第16、17、18题,上海卷的第7、8、9题,江苏卷的第11、12题,安徽省的第11、12、13题,江西卷的第17、18题,湖南卷的第20、21题等。(2014年仍没啥变化)准确地讲,从命题者的角度来看,这样命题是符合他们自己的阅读体悟习惯的。他们读文本时,发现一些词语、句子、段落乃至文本的结构布局、写作艺术等很值得品析和探究,于是就提出了这些命题点来命制试题。他们也许根本就没有想到的是,这样的命题又会直接导致备考训练甚至阅读教学的高仿真化和严重肢解化。正如特级教师曹勇军所批评的那样:“现在的文学类文本阅读教学已被彻底异化了,已绝非真正意义上的文学类文本阅读教学了。”这样的阅读和赏析教学显然仅仅是低效的应付考练而已,对切实提高学生语文能力和素养没有什么意义和价值。

  试题的浅表化及其危害。这一点主要表现在文言文阅读能力的考查上。《高考考点说明》对文言文这一考点的总要求是“能阅读浅易的文言文”。具体考查点是“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翻译文中的句子,筛选文中的信息,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这样的考点要求与《高中语文教学大纲》“诵读古典诗词和浅易文言文,理解词句的含义和作品的思想内容”这一要求也是相符合的。但是,这样的考点和大纲要求绝不意味着高考文言文命题只能限于“三个四选一的客观题加两三句的翻译”这种模式,尤其总是把内容的理解、判断和评价等都命制成客观题,供考生半透明地猜想、判断。像山东试卷的第11和12题,乃至2013年全国和各省市的试卷几乎仍都如此。(2014年依然如故,不再赘例)从命题者的意图来看,这样命题意图确实有利于阅卷评分,但实际上往往是无法真正考查出考生“筛选文中的信息,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实际能力和水平的。高考这样命题,一线文言文教学就“高仿真”地这样教,仅仅止步于词语解释和语句翻译的文言文教学已成主流和常态,几乎就不存在什么思想、道德、文化和审美等教育了,也不存在语言思维能力和语文素养的培育了。至于备考训练,则更是铺天盖地的干巴巴的实词、虚词、通假字、特殊句式,没完没了的张冠李戴、偷梁换柱、打时间差、以偏概全等形式的猜谜训练,甚至连翻译古文都强迫学生默写了。这里还要强调一点,大纲和课标所提到的“能阅读浅易的文言文”,应该是指文言文教学效果而言的,绝不意味着教与学就可以如何浅易(事实上很多文言课文并不那么浅),教学和考试就可以仅仅关注文言实词、语句翻译和内容的理解与判断,更重要的应该是同样该关注对学生概括、提炼、赏析、评价等能力的培养。

  试题的书斋化及其危害。命题书斋化是指高考命题试题多年来只限于读写能力的考查,一直拒听力考查于高考门外。众所周知,听、说、读、写是语文的四大基本能力,“听说”能力又是现实生活中人们运用语文的常态。随着经济的发展,时代的进步,人们的交际、交流、对话、评论、辩论等语言表达活动会越来越频繁而丰富,而且对语言的口头表达能力的要求还会越来越高。我们都有过这样的体验,一次读不明白,可以多读几次;一遍写不好,可以多修改几遍。而现实生活中,听往往只能是一遍而过;说也往往是一语道过,一般也很少会有人多次重复给听话人的。可以毫不夸张地讲,听说是一个人语文能力和素养最迅速、最直接,也最真实的反映。然而,我们的高考语文命题却长期限于“读写”的圈子(作者并无否定需考查读写能力之意),视“听说”为不存在。这显然是严重缺项的,是畸形和病态的,也是“严重地不靠谱的”(程红兵语)。事实常常无情地正告我们,高考语文成绩优秀的学生,他们的语言口头表达能力却不见佳。事实上,这种长期仅限于“读写”圈子的高考语文命题,已经导致中学语文教学长期“纸上谈兵”,进而导致语文教学久不见实效甚至低效、无效,致使广大中学生都成了严重缺乏母语听说能力的“偏瘫儿”。

  当然,说现在的全国和各省市的高考语文试卷一点儿也不关注语用题也是不是客观的。每年全国及各省市的高考语文试卷上还是有几道语用题的,而且还在逐年有所改善,但这对于引导一线教学切实重视语言运用,扎实训练和提高学生的听说能力而言,其影响力还是很不够的。更何况有的年份,这类试题还被拟成书斋气十足的文字游戏。如,1999年全国卷第25题,2002年全国春季高考卷第25题,2009年全国卷第20题、湖北卷第20题、山东卷第17题,2010年浙江卷第6题,直至2013年四川卷第20题、辽宁卷第17题等。(限于篇幅,恕不举例;2014年的命题情况最好,亦不赘例)这样的试题,很不接地气,书斋气十足,逼着学生带着镣铐做“‘诗意’游戏”,或者迫不得已地写几句“假大空”的话。近几年来,尽管这样的语用考查题确实日渐衰微,代之以比较实在的真语用题,但还是难以形成真注重语用的教学气候,甚至反而被极端的应试化、功利化给利用了,竟也成了逼着学生无休止地仿真考练的沉重负担。

  其次,也是最严重的,这种长期固化的模式还直接导致了一线语文备考乃至教学的极端功利化和仿真化,深陷肢解化、浅表化和书斋化的泥潭不能自拔,进而扭曲、异化语文教学。

  先说说基础知识板块模式化及其危害。这一板块的命题也是多年不变其形式,所以为了在字音、字形、成语、病句、默写之类“死知识”上夺得分数,一线教师往往于高一高二年段就开始全线下压、大海捞针式的考练了。什么“多音字辨识集合”“常考成语训练集合”,什么“病句训练集合”“课外名句集合”等,就好像一个个“死冰冰集装箱”不断地砸向学生,逼迫他们生硬地死记强背,死命地做考练试题——高三更是几倍地“有过之而无不及”。有的老师干脆就这样告诫学生:阅读赏析那些“活东西”大家都不怎么样,作文也都好不到哪里去,谁把这些“死东西”记得死,做得实,谁就是考试乃至高考的“大赢家”。实事求是地讲,当下的一线基础年段的语文教学基本就等于死抠“字音、字形、成语、病句、默写”,照着“详解”讲析教辅练习和试题答案了。至于高三年段,则更是无论多么残酷地做则都是天经地义的了。在这种教学背景下,高中三年学生到底要死记多少字词和名句,强做多少成语和病句题,到底要浪费多少宝贵青春又经受多少身心摧残,都被那点儿可怜的分数给蒙蔽掉了!

  再说说阅读赏析板块模式化及其危害。现在,无论是现代文还是古诗文阅读赏析,一线教师的备考训练全都高仿真化,高仿真化和严重肢解化、浅表化已经成了主流。毋庸讳言,就是课堂教学也都应试化了,即把课文内容直接编制成的训练题来进行教学。(题不是教师亲自编制的,是同步练习册上的)这样一来,很多教师就都不从学生的阅读体悟规律出发了,而是直接看训练题或试题中的一些“点”,直奔这些“点”地来讲解试题或训练题。只是照本宣科地讲解,甚至试题或训练题的答案有误或缺项都不清楚,完全成了无休无止的肢解化的考练和答案讲解,几乎就不存在学生整体阅读,深入体验、感受,用心思辨、感悟等。说通俗一点儿,就是学生还懵懵懂懂呢,考练题的答案往往就已经讲解完了。学生所获得的往往仅仅是一些肢解的、浅表的、碎片式的感觉以及一些架空文本内容和主旨的解题技巧。这样的阅读教学和考练无疑是乏味和低效,甚至无效和负效应的。这么多年了,现代文阅读和古诗文赏析仍是高考考查的重灾区,考生的平均分几乎一直在总分的三分之一弱徘徊,一些考生所得的分数几乎归零,也严重影响了一线教学的积极性。笔者认为,模式化、肢解化的命题导向是该承担责任的。

  最后作文板块模式化及其危害。命题动辄五六年甚至十来年风行一种题型而无大突破,而且总是从命题人自我感觉出发,严重脱离学生思想实际。比如,先是风行六七年的话题作文,接着是风行六七年的“解说文字+命题”,现在又开始风行“新材料作文”了。所命制的作文题大多是考生打心里不愿意写或不大会写的题,逼着考生在那里“挤牙膏”编造骗取高分的“假话”,做“人形鹦鹉”(叶圣陶语)。对这种高考伪命题和伪写作,每年都会受到有良知之士的批评,指出其背离生本化、立意和选材模式化等严重弊端。这种一段时间内形式相对稳定的模式化高考作文命题(据专家讲,这叫做需要有以个不断走向成熟的过程),无疑给猜题、押题和考辅资料泛滥创造了机会和环境,从而也导引、助推着一线作文教学及考练极端应试化,只求“高仿真”和“高分术”,根本就不顾及学生写作能力和素养真发育与真提升。

  另外,还必须得强调一点,这种模式化的命题还直接导致了人人都可以依照高考试卷的板块、内容和题型填制仿真训练题。命题人无需怎么动脑,只要到网络“题海”里复制一些没有考练过的内容、类型题,就可以按高考试卷的板块粘贴、填制仿真试题了,然后就逼着学生考练,然后再照本宣科地讲评,如此循环往复地打发时日就是了。一切只为了便于高仿真地逼着学生乖乖地考练,一切只为了高考得到点儿可怜的分数,没有人考虑什么语文教学的健康发展和孩子们的健康成长。请随时到一线看看,我相信没有人会否认这样表述的——只要他还有一颗实事求是的良心,还肯正视这个残酷的现实。

  综上,笔者认为,高考语文命题决不能再守着模式化了,必须得动“大手术”了。死守着这个“模式化”,年年进行所谓的小修、小补、小改进,对中学语文教学的健康发展,对学生的语文能力和素养,对教师自身的发展与提升等都是祸害无穷的,必须得考虑动态化、能力化、素质化的命题改革了。

  对于基础知识题型固化问题,如字音、字形、成语、病句,名句默写等,应该更突出实用能力的考查,通过设置语言环境的方式进行考查。不再展开。

  对于肢解化问题,就阅读赏析能力的考查而言,应该以考生为本,从“我读我品我悟我赏评”这个阅读主体出发来命制试题。比如,“读了这个文本,你认为作者表达了怎样的情感(或心愿、心志等),主要运用了哪些的表达方法?请简析”“这个文本主要运用了哪些抒情方法?请简析。这些方法在写作上给了你哪些启示?”“请在某几段中选择一两个最吸引你的词,说说你最爱的理由”“请在某几段中选择两个你认为最有味道的句子,简要说明其具体含义”“读完全文,请选择一个你认为最关键的段落,简析其艺术手法(或作用)”之类的题型。这样的命题,虽然在答案制定和阅卷评分等方面会增加一些操作上的难度,但却遵循了阅读和评析的本质规律。读者是怎么读进去的,是怎么先获得整体感受和认知的,又是怎样逐层深入地思考、思辨、感悟、品析和评价的,命题活动就依据这个最原始、最本真的阅读思维规律来进行,以突出是“我”在阅读和品析。同时,再尽力避免试题支离破碎以及对考生答题语言规范的严重忽视等问题,把重视考生答题语言规范落到实处,切实考查到考生语言规范的能力。笔者认为,这样命制试题才是在真考语文、考真语文,才真的能够导引一线文学类文本阅读教学和备考训练返本归真。

  对于浅表化的问题,希望命题者能转换思路和方式,把文言文信息筛选、内容评价等命制成主观表述题,让考生真正去用心阅读、筛选、归纳、概括、提炼、评价,发表看法、表达态度。至于文言文翻译试题还是取消为是,因为教师在具体教学时都必须得教文言文翻译,以保证学生能够读懂课文,更何况有些经典课文(如《兰亭集序》)还是不翻译的好,有些语句还不能直接翻译;同时高考还是应该考查更上位的能力和素养。果真如此,一线文言文教学和备考也就不得不返本归真了,也不会再那样浅表、平庸,无所作为了。假如命题者和考纲制定者还能够再进一步实事求是、解放思想,对文言文的写作艺术也有所涉及,那无疑就会更有益于一线文言文教学的返本归真。

  对于书斋化问题,笔者认为,语文高考命题改革必须得高度重视“听说”能力的考查了,自觉增设“听力考试”这一环节,以彻底突破命题的“书斋化”。具体可以通过合理的语境、题型来考查考生的听的能力。如,听取和判断语音、语气、语调、感情的能力,听取和辨析词义、复杂语句的主干的能力,听取、理解和领悟重点语句的隐含信息和“弦外之音”的能力,听取、复述、概括听力材料的主要内容,挖掘、提炼、把握听力材料的中心意思的能力等。只有真正实施“听力考试”,才有可能彻底扭转高考命题“书斋化”的局面,从而真正促进广大中学语文教师和语文教育工作者真正转变观念,归真务本地切实抓好语文教学,全面培养和发展学生的语文能力和素养。

  最后,再重申几句。第一,撰写此文,笔者绝不认为不断改进的高考语文命题这一做法就一无是处,更不认为以前所有的命题思路和形式都必须否定掉。比如,一些提炼、归纳、探究、感悟、评价和语言运用类的试题还是需要发扬广大的,只是不要固化为模式。第二,考试是必须的,关键是怎么考才更符合语文教与学的规律,必须要高度关注怎么考才能促使语文教与学的效益最大化。第三,高考命题模式化的危害极大,我们一定要给予足够清醒的认识,要坚决对这种模式化说“不”,只认考纲和大纲,不做板块和题型固化的打算,年年有新姿态,年年又不超于语文教学大纲和考纲,使高考命题真正步入动态化、能力化、素养化、本真化、实效化的正途。绝不给猜题、押题,不给仿真化、应试化、功利化的“教考练”营造土壤和环境;同时还要高度重视语文学科的实践性和应用性,切实强化对考生语文能力和素养的考查,尤其要把听力考查付诸实施。鉴于此,我们热切期待在高考语文命题改革背景下,命题的思路和方式、方法等真的会来一个动态化、能力化、素养化和本真化的华丽转身,强有力地导引着一线语文教学返本归真,不断优化中学语文教学生态,为推进中学语文教学的返本归真、健康发展作出贡献。

本文来源:https://www.oubohk.cn/yuwen/336591/

湖南高考语文命题
  • 相关内容
  • 04-23 [荀子怎么读]荀子最早提“环保治国”理念

    雾霾、沙尘……两会期间,环境保护绝对是大家最为关注的话题之一。其实,环保是中国古人一直很重视的问题,世界上最早的“环保部(局)”便诞生于中国,那么古人是怎么搞环保的?世界上最早的“环保治国”理念在中国古代史

  • 04-23 [古代闲逸生活]古代鲜有剩男剩女 汉代规定女孩不嫁人罚款600钱

    我国古代其实是一个“早婚国家”,按照《礼记》所规定的男女成年标准来理解,古代嫁娶年龄一般是男20岁、女15岁。但各朝代略有不同,比如唐代,男15岁、女13岁以上;明代,男16岁、女14岁以上。据《中国古代史

  • 04-22 官员等级|官员奏山谷传出“万岁”声要求庆贺 明成祖果断驳斥

    古代官员上书皇帝,是其参政议政的一个重要方式。官员上呈皇帝的书面报告名称很多,有奏报、奏章、题本、奏本、题奏等等。上奏帝王的各类文字,总称奏疏或奏议,用现在的话说就是“提案”。明成祖朱棣十分重视民中国古代史

  • 04-22 【电鳗为什么会放电】电鳗用高压放电追踪猎物

    电鳗可以把它们的高压放电同时作为一种高精度跟踪装置和一把电击枪来使用,10月20日发表于《自然—通讯》的一则研究指出。这种把放电作为一种感官系统和武器的双重功能表明,电鳗的狩猎行为远比过去想象的复杂。生物与科技

  • 04-22 数学家的故事|国内数学家的文学修养

    数学是科学的语言。数学不仅用来写数字,而且可以描述人生。著名的数学家徐利治先生把自己的治学经验概括为培养兴趣、追求简易、重视直观、学会抽象、不怕计算五个方面。近期在南京讲学时他又特意补上一条——喜数学故事

  • 热门专题
  • 网站地图- 手机版
  • Copyright @ www.oubohk.cn 教育资讯网-中高考资讯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17136666号
  • 免责声明:教育资讯网-中高考资讯部分信息来自互联网,并不带表本站观点!若侵害了您的利益,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在48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