赏析句子的角度|从词的角度赏析《声声慢》

赏析句子的角度|从词的角度赏析《声声慢》

  作者:郭跃辉

  诗与词,虽然都是中国古代的抒情性文体,在高考的考察目标中也笼统地称为古诗词和古文为“古诗文”,一般称法是“诗歌鉴赏”,最多称为“诗词鉴赏”。但是,诗与词毕竟是两种不同的文体,它们有共同之处,但是也有本质的不同。

  郭瑞老师的《声声慢》的课例,在解读这首词时,采取的是“情感分析法”,这其实是诗词共有的手法,即分析作者抒发的感情。但是某些情况下,诗与词在抒发的情感方面并不完全一致。我们说“诗言志”,诗就是直接抒发作者的情感的,虽然诗也有代言体,但也是委婉地表达作者的情志。而词就不一样,很多词抒发的并非作者的情感,而是抒情主人公的情感,像柳永、晏殊、晏几道等人的很多词,只是写出来交给歌女去唱的。不过也有很多“性情词”与“人生词”,抒发的就是作者的情感,例如李清照的这首《声声慢》,作者就是抒情主人公,这才为本节课的“情感分析法”奠定了基础。

  从朗读的角度讲,其实诗是适合朗诵的,我们一般说“诵诗”,例如《论语》中孔子说:“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使于四方,不能专对。虽多,亦奚以为?”孟子也曾说:“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诵,就是吟咏,就是朗诵,是有节奏有感情地朗读。但是我们很少听说“诵词”,不说“诵词”而说“唱词”“歌词”,也就是说,词是唱出来的,是先有音乐,再配乐填词;诗却正好相反,是先有诗,再配乐朗诵。因此,朗读词,或许并不是最专业的手段。只不过是,我们并不会唱词,只能退而求其次,用朗读的方法来代替演唱。这也是需要注意的。

  从诗与词的句法上讲,诗歌以五言和七言为主,五言的停顿节奏是“二/三”,例如“锄禾/日当午”“清泉/石上流”等,七言的停顿节奏是:“四/三”或“二/二/三”,例如“无边落木/萧萧下”,“渚清/沙白/鸟飞回”。也就是说,五言诗用五个字表达两个“意群”,七言诗用七个字表达三个“意群”。大部分诗,往往是一首诗都是五言,或者都是七言,字数变化的诗很少。但是词的情况就非常复杂,有的词比如《浣溪沙》《减字木兰花》《江城子》等,都是以三言、五言、七言为主,而且停顿和节奏与诗相似。像晏殊、晏几道多写小令,苏轼的《江城子》系列写的特别好,这其实可以从诗与词的字数、节奏、停顿有关,苏轼提倡的“以诗为词”,或许与此也有部分关系。而另外一些词,以四言和六言为主,例如《声声慢》《念奴娇》《永遇乐》等,即使是这些词中的个别七言句子,也与七言诗的停顿不一样,例如“念去去/千里烟波”“便纵有/千种风情”“怎敌他/晚来风急”“到黄昏/点点滴滴”。对于四言和六言句子,一般的停顿是“二/二”“二/二/二”,例如“寻寻/觅觅”“三杯/两盏/淡酒”,其停顿大致与五言、七言一样,但是字数少了一个,也就是说,词用了更少的字,表达了同样的意思。这也是诗与词的不同之处。[NextPage]

  从诗与词的情感抒发方式上讲,词更讲究婉曲,正如王国维说:“词之为体,要眇宜修。能言诗之所不能言,而不能尽言诗之所能言。诗之境阔,词之言长。”在缪钺教授看来,诗与词的区别还在于:词是长短句,音节谐美,音乐性强,又因篇幅短,要求言简义丰,浑融蕴藉,故词体最适合于“道贤人君子幽约怨悱不能自言之情,低徊要眇,以喻其致”。慢词讲究的就是时空的交错、反复的渲染、层层的推进,这种曲折与变化正是慢词的独特的文体特征,这与诗的单一、明快是不一样的。这首词的劈空就是警句,这是必须赏析的,此处简略。这句写的是作者的心情,也可以说是总括的心情。接下来,“乍暖换寒时候,最难将息”,承接上句,忽暖忽寒的天气,最难休养调理,这是引起自己愁绪的外在原因,即天气和身体状况。“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淡酒,是作者主动的需求,希望借酒消愁,只可惜难以办到,更何况“晚来风急”,这“风”,既是自然环境的萧瑟的秋风,也是具有象征意义的晚年惨淡的光景,这句已经从身体向内心过度。下一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这句词包含的意蕴较多,大雁在秋天从北方飞回南方,而词人自己也是从北方流寓南方,古有“鸿雁传书”之说,大雁没有带来任何关于故乡关于亲人的消息,“伤心”,是直接叙写自己的心情。词的上片就已经体现出词的婉曲、隐约的特点,其感情不是如直线般抒发的,而是如曲线一样,断断续续,欲说还休,不断深入,不断加强,回环往复,说来说去,都是围绕“愁”展开。

  过片写“满地黄花堆积”,接着写“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黄花就是菊花,菊花显然不可能满地堆积,只能是枯萎在枝头,朱淑真有诗“宁可抱香枝上老,不随黄叶舞秋风”,“憔悴损”,其主语既可以是菊花,也可以是自己,“如今有谁堪摘”,准确的理解应该是“如今还有什么可摘的”,因为黄花都已经枯萎了。“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这句话又是反常,独自一人,想着熬到天黑,难道天黑作者就没有愁绪了吗?这正是愁绪无法排遣的写照。“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梧桐,在古代就是惹人伤心的意象,所谓“秋雨梧桐叶落时”,独处房中,听着夜雨敲打梧桐的声音,更反衬出作者的极度愁苦。这几句从不同的动作、心理写出了作者的悲苦,同样也是回环往复,最后一句,就是全词的一个总结,而整首词也形成了一个“从愁到愁”的环形结构。

  对比一下杜甫的《登高》,前两句写景,后两句抒情,虽说是情景交融,但在形式上,二者是分开的,感情的抒发如长江大河,一泻千里,但是《声声慢》就不同,它更像是曲曲折折的小河,忽而东,忽而西,忽而进,忽而退,不是直接到达终点。这样的理解,就比单纯分析作者的感情,更符合词特别是慢词的文体特征。

本文来源:https://www.oubohk.cn/yuwen/330107/

描写角度赏析 语言赏析的角度
  • 相关内容
  • 热门专题
  • 网站地图- 手机版
  • Copyright @ www.oubohk.cn 教育资讯网-中高考资讯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17136666号
  • 免责声明:教育资讯网-中高考资讯部分信息来自互联网,并不带表本站观点!若侵害了您的利益,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在48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