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有多大]新疆:数学为何成了“拦路虎”

[新疆有多大]新疆:数学为何成了“拦路虎”

“在学校,数学老师付出最多,得到回报却最小。”在新疆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的数所学校采访时,记者不时听到这样的抱怨。
  
  11月14日至23日,由中央民族大学理学院教授何伟带队的“数学课程标准在民族地区适应性”课题组到新疆巴州和乌鲁木齐市进行调研,实地走访了巴州和静县、焉耆回族自治县、库尔勒市7所中小学,乌鲁木齐市4所中小学,发放测试题和调查问卷947份,与135名教师、74名家长进行了座谈,现场听课7节,对两地的数学教学状况深入地进行了了解。
  
  课题组发放的测试题结果显示:巴州小学五年级的平均分比北京低30分左右,比乌鲁木齐低10分;初中二年级的平均分比北京低16分左右,但比乌鲁木齐高9分,总体水平并不乐观。
  
  在调研中,中小学老师普遍反映,经过改革以后的课程标准更贴近生活,但是由于评价体系改革滞后,老师不得不在课堂上补充更多的内容以应对考试。如果不修改评价体系,课程改革10年来的成果将很难落到实处。而新疆正在推行的“双语”教学模式,让原本就吃力的师生们感到“难上加难”。
  
  在座谈中,家长们对目前的数学教学表示了担忧:“高考时,虽然有专门的‘双语’分数线,但是数学是单独划线的,如果数学成绩不达标,总分再高,也考不上大学。”
  
  教材越来越“活”
  
  11月16日,焉耆县第二小学三年级1班,数学老师刘兰要给学生们讲授分数概念。为了讲这堂课,她准备了丝巾、纸等教学用具。她把丝巾折叠两次以后,举起来问学生:“它是原长的几分之几?”学生齐声回答:“1/4。”她满意地点了点头。
  
  叠丝巾、折纸、分蛋糕……这些联系实际生活、生动活泼、动脑又动手的课堂讲述方式,迥异于过去“填鸭式”、“满堂灌”的教学模式。
  
  “新课改之前,主要注重数学知识的掌握,老师讲得多,学生参与得少;现在,侧重于知识的推理过程,老师讲得少,学生动手实践多,真正体现了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性。”库尔勒市一小副校长顾华荣说。
  
  “我今天讲的这一课,教材上的内容十分简单:分数的概念、同分母分数大小的比较等。但如何把简单的书本内容讲深、讲透,并且学会灵活运用,是对老师的巨大考验。”刘兰在课后总结说,“现行的数学课程标准和教材体现了‘学有用的数学’这一宗旨,有利于提高学生对学习数学的兴趣。课本简化了,对老师的要求却更高了。老师必须有大量系统的数学知识,才能深入浅出地把课讲好。”
  
  库尔勒市培训中心数学老师付喜梅认为,新课程标准划定了一个数学框架,需要老师发挥自身能动性,在框架中填充内容。她打了一个比方,“新课程标准就像一盆花摆在眼前,没有过多的说明。美术老师用美术的眼光来看,看到的是花的颜色、形状;数学老师用数学的眼光来看,看到的是几朵花、几片叶子,并用准确的数学语言表达出来,这个要求其实是很高的。”
  
  对于习惯了传统教法的老教师来说,新课程标准的逻辑性不强,甚至可以用“毫无章法”来形容。“一个数学概念,在小学三年级、五年级和初中时反复出现,为什么不能一次就把它讲清楚?每次出现,要求学生理解和掌握的程度不同,我们如何来把握这个‘度’?”在座谈上,很多老师纷纷抛出这些疑问。
  
  “新课程标准一个重要的特点就是知识以螺旋式上升的方式呈现。学生第一次见到某个概念时,只需要了解有这样一个概念的存在,无需掌握深奥的理论知识。随着年龄的增长、所学知识的增加,再慢慢增加难度,这符合人的认知规律。但对于一些惯于照本宣科的老师来说,这样的编排方式会造成讲课时的困扰。”何伟说。
  
  新课程标准给数学教师提出了新要求,但是,由于种种原因限制,各地的教师培训没有及时跟进。老师自身的疑惑没有得到解答,上课却要继续,教学效果自然打了折扣。
  
  考试难度维持高位
  
  让一线教师困惑的是,虽然课程标准和教材已经改革了,少了难题、偏题、怪题,更贴近生活,但是在考试的时候,这些题又纷纷跑出来了。
  
  “如果完全按照教材例题来讲课,仅能应付40%的考试题。”和静县第三小学数学老师郭淑梅说。因此,教材配套的练习册和学校统一购买的试卷也会成为课堂讲述的重点;新课改中被删除掉的部分难点内容也被补充进来。
  
  “课程标准和评价体系的制定者是两批人,两者不配套。如果不考虑应试教育因素,新课程标准是符合教学实际的,但是在考核时,我们也很为难:家长向我们要成绩,我们不得不给学生加码。”在和静县第一中学,一位数学老师如此抱怨。
  
  在调研中,很多老师反映,为了应对考试,他们上课时不得不补充一些内容,导致学生的两极分化越来越严重,尤其是小学高年级和初中,“一个班级,有考100分的,也有考0分的。”
  
  根据课题组的调查问卷,记者随机抽取了库尔勒市一中八年级某班40份问卷做了一个简单统计,认为一节数学课全部能听懂的有11人,80%以上的有21人,一半左右的有7人,基本听不懂的1人。
  
  “在所有学科中,数学和英语偏差,尽管老师很努力,但成绩不太理想。”库尔勒市一中副校长鞠伟说,“课程标准、教材和评价体系应当是三位一体的,但是由于教材和评价体系脱节,为了应试,老师被迫多教,学生被迫多学。”
  
  很多老师在反思和质疑:学数学的目的究竟是什么?“把这个问题弄明白,也许编写课程标准和教材的时候,会更有针对性。”库尔勒市一中一位老师说,“我们现行的教材似乎就是为未来的数学家打基础的,但实际上,很多学生将来只是普通劳动者,所学的知识很多根本用不上。数学本身很枯燥,没有悟性的孩子也学不进去。现在孩子接触的东西多,对数学几乎没有兴趣。”
  
  在应试教育的重压之下,新课程标准中,要求学生通过动手来拓展数学思维,在生活中灵活运用数学知识的内容往往被忽略。老师和家长都不敢让孩子花大量时间去学习考试不考的内容。
  
  “如果有时间,我们讲述‘分数’这个概念时,可以将分数的历史、文化内涵介绍得更清楚,但在现实中,我们不得不放弃。”刘兰遗憾地说。
  
  “双语”教学加大了数学难度
  
  进入新世纪以来,为了提高少数民族教育质量和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普及水平,新疆加大了“双语”教学的力度。2002年,焉耆县第二小学开办了第一个“双语”实验班;2007年起,巴州在小学一年级推广“双语”教学,上课用汉语授课,加授一门母语课。
  
  新的教学方式给老师带来了不小的压力。一些原本用母语教学的少数民族教师,通过两年、一年或者半年的培训,就走上了“双语”教学的岗位,还有一些汉语水平较高的少数民族老师,甚至来不及培训就直接上岗了。
  
  “上课时,我总要想好先说什么,再说什么,脑子里也要有个翻译的过程。一些推导、分析过程,我没法用汉语表达清楚,学生也就没法理解透彻。”焉耆县一中初中二年级数学教师帕日旦木·吾甫尔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她自1998年教数学以来,一直是用维吾尔语教学。2004年,她被派往新疆教育学院进修一年。两年前,学校安排她担任“双语”数学老师。
  
  在调研中,老师普遍反映,通过5年的“双语”教学,很多维吾尔族学生能够熟练地用汉语进行日常交流,但若要用汉语来掌握数学、物理、化学等专业知识,还存在很大的难度。“这就好比让汉族学生用英语来学习数学,难度比掌握一门语言要大得多。”
  
  由于语言上的障碍,语言文字较长的应用题成为新疆中小学“双语”学生学习数学时最大的“拦路虎”。答题时,学生先把汉语翻译成维吾尔语理解题意,再把维吾尔语答案翻译成汉语写到答题纸上,费时又费力。
  
  “在测试的过程中,我们观察到,不论是小学五年级还是初中二年级学生,最后一道情景性应用题的答题率不高。其实这两道题涉及的数学知识并不难,却由于文字叙述较长,很多学生一看就有了畏难情绪,主动放弃了。”课题组成员李明杰说。
  
  “双语”教学中,老师必须在母语和汉语两种语言之间走“平衡木”,既要培养学生的汉语能力,又要保证学生理解所学内容。“用汉语授课,学生听不懂;用维吾尔语授课,考试考不过,这是一对矛盾。”库尔勒市和什力克乡中心校老师阿依古扎丽说。
  
  在语言的压力下,“双语”班学生的成绩始终不太理想,这给任课教师造成很大的心理负担。“每次测试双语班几乎都排在年级的最后几名。我们作为老师也觉得脸上无光。”库尔勒市第一小学六年级老师热阳古丽·艾力说。
  
  课题组在新疆巴州和乌鲁木齐两地的测试结果也验证了老师们的说法。“同样的测试题,双语班的平均分比汉语班低20分以上。”课题组成员贾旭杰说。
  
  另一个障碍是教材。“现在我们统一使用人民教育出版社的数学教材,这本教材是根据内地学生的生活环境和数学水平编写的,离新疆学生的生活比较遥远,讲课时,我只能选择一些贴近我们本地实际的例题来讲。”阿依古扎丽感慨地说。
  
  在课题组获得的调查问卷中,关于数学课本的选择,40份问卷中,有21人建议“贴近我们的生活”,还有11人建议“字少一点,插图多一点”。
  
  “数学本身比较抽象,不太容易学,因此要特别注重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何伟建议,在不降低知识标准的前提下,民族地区的数学教材应当本地化,在情景呈现时,突出本地的文化特色。“最简单的做法是将例题中常见的‘小明’、‘小王’改成维吾尔族名字,学生一定会觉得更加亲切。一些应用题也可以用民族地区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来呈现。”
  
  为了克服语言上的障碍,何伟也建议,在现有教材的基础上,对于一些比较复杂的知识点和语言难度较大的应用题配上母语解释。这样不仅有利于学生自学,也便于家长课后辅导。(来源:中国民族报)

本文来源:https://www.oubohk.cn/shuxue/129700/

新疆和田 新疆话
  • 相关内容
  • 热门专题
  • 网站地图- 手机版
  • Copyright @ www.oubohk.cn 教育资讯网-中高考资讯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17136666号
  • 免责声明:教育资讯网-中高考资讯部分信息来自互联网,并不带表本站观点!若侵害了您的利益,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在48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