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学习网_谈谈物理学习中的“思”与“问”

物理学习网_谈谈物理学习中的“思”与“问”

  教学中发现,很多学生认为高中物理抽象,难学,但又一时找不到好的学习方法,有的同学认为,只要上课认真听讲、课下仔细看书,平时多做些题(写)就能把物理学好,他们也试着这样去做了,可是效果并不理想,那是为什么呢?我想大家都忽视了“思”与“问”在物理学习中的重要作用。
  
  孔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这句话充分指出了学与思的密切辨证关系。告诫大家在学习中要重视积极思考,才会有收获。“思”者,想也。高中物理课程并不象有的课程那样,记住几个概念,几条结论就能解决很多问题,仅仅靠死记硬背,生搬硬套是行不通的。物理不是看懂的,也不是听懂的,是想懂的。有的同学遇到物理题目,连读了几遍也看不懂题目的意思,这说明他看的过程中,没有很好的去想,没有通过思维加工,形成需要的物理模型。有的学生学习非常认真,老师讲的内容听的很仔细,能很完整的笔录下来,并且试图把这些内容都背过、记住。但遇到同种类型的题目仍然不会,不能做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这类同学只是机械的记忆老师讲的内容,囫囵吞枣,而没有经过自己大脑的思考加工,消化吸收,没有真正的想通其中蕴含的物理规律,解题的方法和技巧,不能把知识转化为能力。物理学内容来源于自然现象及生活实践,是研究自然规律的,物理题型灵活多变,光靠死记硬背没有多大用处的,必须深入理解,弄清、概念规律的来龙去脉,这需要有较好的理解能力、观察能力、逻辑思维能力,空间想象能力、分析问题的能力、利用数学知识处理物理问题的能力等。
  
  只顾死记硬背的同学感到物理难学,致使物理成绩不理想,渐渐对物理失去兴趣,甚至丧失学好物理的信心。这一点在高中女生身上表现的尤其突出。这就需要我们物理教师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多注重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比如在讲解习题时,教师应引导学生在读题过程中,学会找出题目中的条件,包括隐含条件等,可以把条件先写在草纸上,弄清题目要求解的物理量。然后引导学生通过题目给出的条件联想有关的物理规律、公式、模型等,把这些有可能用到的公式呈现在草纸上,这就要求对基本的概念、规律、公式等必须记熟,搞清物理过程、物理情景、建立物理模型。再从这些规律、公式中分析找出解决该题目的思路,最后列方程,求解。做物理题的过程就是分析思考的过程,分析思考的辅导手段是画图。
  
  图就是一种很好的物理模型,这样变抽象为具体,解起题来就容易多了。在整个讲解过程中,思维活动这条主线应贯穿始终,要不断地启发学生思考,联想,让学生思维的细胞活跃起来。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在思考中去琢磨解题的思路,教会他们从题目中提取信息、找突破口、挖掘隐含条件、抓住题眼、构建模型的思维方法,久而久之,能力自然就有了。
  
  引导学生勤于思考,多动脑筋,在思考的基础上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进而解决问题。这是提高物理成绩的一个重要途径。“勤学多问”讲的就是这个道理。做学问一是“学”,更重要的还要“问”。高中学生处在青春期,自尊心都比较强,很爱面子,甚至有的同学错误的认为,谁向老师问问题谁就低人一等,就不如其他同学学的好,怕同学取笑,怕老师讽刺、挖苦,因而没有勇气向老师请教问题,时间长了,形成了一种惰性,不会的问题越积越多,学习障碍越来越大,逐渐失去了学习物理的兴趣,最后心灰意冷,甚至想放弃,成绩自然越来越差。“问”是一种很好的学习品质,学习过程中难免遇到一些问题,科学是老老实实的,来不得半点的马虎,不懂不能装懂,应主动的向老师、向同学请教。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都“不耻下问”,何况我们后生小子乎!
  
  另外,有的学生有时遇到一道计算题,苦思冥想半个小时,仍然思路很不清晰,但还是非常执着,大有不解此题不罢休的劲头,我认为出现这个情况大可不必再浪费时间了,不是没有解题思路,就是思路钻了死胡同,这时应及时请教老师,指点迷津,你会豁然开朗,有一种柳暗花明的感觉,印象也会十分深刻。在解题过程中要多问几个为什么,对题目的条件可以不断的改变,运用思维变式解决问题,做到一题多变,一题多解,多角度地处理问题。适时的“问”可以避免走弯路,提高学习的效率。
  
  当然“问”必须是在“思”的基础上的“问”,那种不假思索就盲目的“问”是要不得的,那样逢题就问的做法,只会养成懒惰的学习习惯,不会独立思考,缺乏对问题的理性认识,时间久了,一遇到物理题就不知从何下手,就不会解题了。
  
  物理学习的成功与否,关键在于能否正确的处理好“思”与“问”的关系。可以说没有思考就没有进步,没有问题就没有提高。在学习物理的过程中,应注意积极地思考,善于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在“思”中进步,在“问”中升华。

 

相关信息:
物理学习心得
初中物理学习心得
怎样学习高中物理
物理学习困难转化的策略
中考物理满分,谈学习经验

本文来源:https://www.oubohk.cn/zhongkao/68917/

  • 相关内容
  • 热门专题
  • 网站地图- 手机版
  • Copyright @ www.oubohk.cn 教育资讯网-中高考资讯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17136666号
  • 免责声明:教育资讯网-中高考资讯部分信息来自互联网,并不带表本站观点!若侵害了您的利益,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在48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