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数学教学视频_高中数学教学中预习方法的探讨

高中数学教学视频_高中数学教学中预习方法的探讨

  内容摘要:学生由初中升入高中,知识量大增,抽象思维及空间想象能力都要求有较大的提高,因此学习方法应有较大的变化。升入高中后,数学教学在教材内容、教学方式、教学要求等方面与初中存在着明显的差异,高一的新生面对数学课本、数学学习感到吃力、着急。本文意在对学生的课前预习方法之一——精拟预习提纲做一指导。共分四个方面。1、以纲导读,指导学生如何预习。2、以问导读,有目的、有方向的预习。3、以疑导思,在预习中激发学生求知欲望,调动学习积极性。4、以趣导情,知识性与趣味性的结合,提高预习的效果。
  
  学生由初中升入高中,知识量大增,抽象思维及空间想象能力都要求有较大的提高,因此学习方法应有较大的变化。爱因斯坦总结自己获得伟大成就的公式是:W=X+Y+Z。并解释W代表成功,X代表刻苦努力,Y代表方法正确,Z代表不说空话。德国哲学家笛卡尔也曾说过:“最有价值的知识是关于方法的知识。”古今中外无数事实已经证明:科学的学习方法将使学习者的才能得到充分的发挥、越学越聪明。给学习者带来高效率和乐趣,从而节省大量的时间。古人云: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预习不仅是消除学生听课障碍的重要环节,也是指导学生掌握科学学习方法,养成自主学习习惯的关键环节,精心编拟预习提纲是实现预习目的的首要工作,也是教会学生如何预习的重要方面。
  
  一、以纲导读
  
  许多学生认为预习就是课前将新课的内容看一遍,这是很片面的,教师应根据教材内容,精心设计出预习提纲,一方面通过提纲让学生了解新课的重点、难点及新旧知识的联系,解决学生学些什么的问题;另一方面通过提纲引导学生积极地、主动地、科学地发现、探索、获取新知识,指导他们学会阅读,学会整理,学会迁移,学会探索,学会总结,解决如何去获取新知识的问题。现举一例说明。
  
  “函数”第一课时预习提纲:
  
  目的:能用映射观点来理解函数概念,掌握函数符号f(x)的表示方法及意义。
  
  重点、难点:函数的概念。
  
  提纲:阅读课文,回答下列问题。
  
  1、举例说明初中己学过的函数的定义,解释函数定义中定义域、对应法则、值域的意义。
  
  2、比较现在函数的定义与初中函数定义的区别与联系
  
  3、比较映射与函数的相同处与不同处。
  
  说出决定映射与函数的关键要素,有几个方面。
  
  映射定义中集合A、B与函数定义中集合A、B的元素有何异同点。
  
  总结映射与函数之间的关系,并用映射的观点来定义函数。
  
  1、若集合A是集合B的函数,则集合f(A)与集合B的关系是怎样的。
  
  2、说明课本上的例子f(x)=x2+2x-1中f(x)表示的意义及f(2)=7表示的意义。
  
  3、用区间表示下列实数的集合。x>2,x≧2,1<x≦5,-1<x<6。
  
  实践表明学生这样预习之后效果很好,学生基本可以掌握函数的概念。
  
  二、以问导读
  
  常言到:“书读百遍,其意自现”,学习数学亦是如此。但由于数学概念抽象,思维逻辑性强,远不如文学作品那样吸引人。怎样让学生读进去呢?如果把知识概括成一些问题,作为预习提纲,让学生带着这些问题,有目的、有方向地去阅读教材,就不会感到索然无味了。
  
  例如:在“反函数”一节的预习中,我设计了这样一组问题。
  
  ①、反函数是函数吗?解释一下。
  
  ②、反函数与原函数有没有关系,反函数的三要素是什么?
  
  ③、是否每一个函数都有反函数,什么样的函数有反函数呢?如何判断。
  
  ④、如何去求一个函数的反函数,你能总结一下吗?
  
  ⑤、反函数用符号f(x)表示,只能这样表示吗?
  
  ⑥、原函数与反函数的图象之间有什么关系?关于y=x对称吗?
  
  带着这6个问题,学生在预习之后,基本上可以掌握反函数这一节的主干内容,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的热情高涨,跃跃欲试,都欲一展身手,解决教师的疑问。
  
  “问题是最好的老师”,不管在哪个领域,要想获得出色的成绩,最重要的本领就是学会对遇到的一切问题“掘地三尺”,多问个“为什么”。以这种方式学习新课,特别是学习内容较难的新开课,能起到很好的效果。
  
  三、以疑导思
  
  古人云“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看来质疑是人类思维的精华,疑是创新的开始,蕴涵着创新的萌芽。数学是一门思维科学,启迪学生思维,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勤思、善思的思维品质,是数学的重要任务。“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疑”能使学生产生认识上的困惑,激发其求知欲望,调动学习积极性;“疑”能拨动学生的思维之弦,激励他们主动去探疑、释疑,从而获取新知识。
  
  如何在预习提纲中设疑呢?一是在已有知识同新知识有联系和差别的问题上寻疑,二是在容易混淆的概念上找疑,三是在容易忽视的问题上创疑,四是在容易以点带面,以偏概全的问题上置疑,引导学生通过思考,深化新旧知识的联系和理解,辨明概念间的异同,培养他们严谨的逻辑推理能力和辩证唯物主义思想。
  
  例如:在指导指数函数一节的预习中,为了让学生理解指数函数的概念,我在提纲中有“y=-2x是指数函数吗?”从而使学生对指数函数概念的理解更深刻、掌握的更牢固。“指数函数的图形是怎么作的?当你遇到新的函数,又想知道它的图形的样子,你还有办法吗?”带着疑问,学生们在课前很好的将课本进行了预习,并解决了老师的问题。
  
  需要注意的是,在预习提纲中的设疑应让学生在阅读课本,并经深入思考或辩论之后能够解决的,问题不应太难,也不应太简单,而且这种方法也不能频繁地使用,否则,容易使学生兴趣下调,或挫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四、以趣导情
  
  预习提纲的设计也要注重知识性与趣味性的结合,努力营造愉悦氛围,让学生在趣中学习,在乐中求知,教法一旦触及学生的情感和意志领域,触及到学生的精神需要,这种教法就能发挥高度有效的作用。
  
  如在“对数的计算”一节的预习中我向学生布置了这样一个问题:将一张报纸对折64次,请你估计一下它的厚度(一张报纸的厚度约为0。1毫米)。预习对数的计算,计算一下结果,你将会瞠目结舌。事后,有个学生说,这个问题太诱人了,怀着浓厚的兴趣,在一种无形的力量的驱动下,我预习了新课,而且很快地掌握了,验算的结果让我大吃一惊,数学真奇妙!
  
  又如:在讲等比数列的前n项和前,我留下的问题是:在古印度,有个名叫西萨的人,发明了国际象棋,当时的印度国王大为赞赏,对他说:我可以满足你的任何要求.西萨说:请给我棋盘的64个方格上,第一格放1粒小麦,第二格放2粒,第三格放4粒,往后每一格都是前一格的两倍,直至第64格.国王令宫廷数学家计算,结果出来后,国王大吃一惊.为什么呢?设计这个情境目的是在引入课题的同时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学习的积极性.故事内容紧扣下节课的主题与重点.在实际教学中,由于受课堂时间限制,教师舍不得花时间让学生去做所谓的“无用功”,急急忙忙地抛出“错位相减法”,这样做有悖学生的认知规律,在课前让学生做点无用功,迫使学生急于寻求解决问题的新方法,通读教材,为后面的教学埋下伏笔,可以起到较好的效果。
  
  当然,数学预习提纲的设计,还应该引导学生讨论和练习,通过讨论进一步发现问题,澄清一些模糊认识,通过练习巩固预习效果。教师为学生拟订预习提纲,意在引导学生学会预习,并逐步过渡到在学完每节课后,学生能够拟出本节课的思路,找出重难点,归纳出解决的方法并牢牢得掌握它。通过预习,我校高一一班学生的数学成绩有了较大的提高,第二次学校月考成绩,全校前20名,一班占据7名,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有了很大的提高。
  
  作为一名教师,不仅要教给学生知识,更重要的是要引导学生会学知识,因此,预习环节不容忽视,预习提纲的设计也应该讲究艺术。(博爱县第二中学杜中文)
  
  

本文来源:https://www.oubohk.cn/zhongkao/68482/

高中数学教学视频全套 高中数学教学工作计划
  • 相关内容
  • 12-23 【2015年高考作文题目】备战2015高考作文系统写作指导之百篇材料作文审题立意训练(4)

    76 擦亮心窗有一位女士,多年来总是嘲笑对面的女邻居懒惰:“你看她衣服永远都洗不干净,晾着的衣服上面总是有斑点!”有一天,这位女士的朋友到她家做客,听见她嘲笑对面的女士时,就仔细地观察起来。结果细学科高考

  • 12-23 【高中化学选修三教学视频】高中化学教学中学生思维品质的培养

    化学是一门自然学科,大到社会生产,小到日常生活都与之息息相关。化学变化中往往因为伴随有声、光、色的变化,所以很容易吸引人们的注意,对于好奇心很重的青少年来说更是如此。初学者对化学总是抱有莫大的好感学科高考

  • 12-23 【高考英语阅读技巧】高考英语阅读的七种武器

    1 标注不动笔墨不读书高考的目的在于筛选,所以试题具有一定的难度和区分度。阅读的时候常会碰到长文章和难文章。如果文章篇幅长,很容易读到后面忘记前面,怎么办?如果文章内容或语言的复杂度很高,很容易每学法研究

  • 12-23 【英语课常用课堂用语】常用评课用语

    1、 整堂课思路清晰,环节紧凑,重难点突出,设计合理。学生的课堂习惯非常好,每个人都能积极的参与到课堂中,课堂效果较好。2、精心设计课堂练习,体现趣味性和层次性。3、老师在教学新知时循循善诱,让学教学教研

  • 12-23 动词的五种基本形式_动词的分类及基本形式

    英语动词的分类及基本形式■动词的分类表示动作中状态的词叫做动词。根据其在句中的功能,动词可分为行为动词、系动词、助动词和情态动词四类,有些动词是兼类词。如:We have lunch at 12 学法研究

  • 热门专题
  • 网站地图- 手机版
  • Copyright @ www.oubohk.cn 教育资讯网-中高考资讯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17136666号
  • 免责声明:教育资讯网-中高考资讯部分信息来自互联网,并不带表本站观点!若侵害了您的利益,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在48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