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课英语|浅议在生物课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生物课英语|浅议在生物课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一、创设和谐的学习氛围,激活思维

    科学研究表明,自由、安全、民主、合作、和谐、相互尊重的气氛,有助于学生创新思维。教师的眼神,手势、姿态、幽默等能够为创新思维发展提供充足养分,肥沃的土壤。

    例如:微笑能缓解人际关系的紧张状况,是师生关系的润滑剂;翘拇指、点头,表示你接纳对方,是一种鼓励,一种肯定。学生看到教师对自已点头,常常会受宠若惊,对老师倍感亲切,对自己充满信心;专心听学生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想法,是尊重信任学生的表现;讲幽默故事或幽默式语言,让学生多笑一笑,可活跃课堂气氛,启迪学生思维;穿插学生熟悉的歌曲,易接近学生,引起共鸣;恰到好处地运用俗语民谣,易于理解和接受等等。这样的生物课,教师的语言显得生动多彩,生动有趣,灵活多变。增加学生在课堂学习中的兴奋点,激活了学生的思维,提高了学生兴趣,也给学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二、鼓励质疑问难,激起思维浪花

    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更重要”。精心设计问题,掌握发问技巧,能够使创造性思维教学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所以,在生物教学中,教师应善于从教材内容和学生的认知水平出发,遵循多思促多疑,多疑促多问,多问促多知的认知规律,采用各种教学方式,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以培养其创新思维。

    如在学习完蒸腾作用的基本原理后,启发学生思考下列问题:为什么植物在高温炎热的夏天不易被晒死?为什么大树底下好乘凉?为什么说植树造林能调节气候?高大树木顶端所需要水分和无机盐是怎么来的?然后组织学生讨论,让他们互相启发,破疑解难,这时有的学生提出:森林附近经常下雨是什么原因?对这位学生提出的问题教师不正面回答,而在表扬和肯定的同时,提出一些与此相关的问题,让学生去查找资料,独立思考,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学生在寻求答案获取新知识的过程中,有效地促进了其思维的创新,在质疑问题中迸发出了思维的浪花。

    三、故事导思,深化思维

    托你斯泰曾经说过:“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激化学生的思维。”故事导学,可以化枯燥为生动,从故事中提练出一系列与课本内容有关的鲜活的问题,把学生的思维引向深入。

    讲遗传病时,给学生讲了这样的故事——“月亮儿女”之迹:在浩瀚的大西洋里,有一个几乎与世隔绝的小岛——林萦伊斯岛。岛上的三百多位居民都有这样的怪癖:喜欢月亮,害怕阳光。一到皎洁的夜晚,男女老少成群结队在沙滩上唱歌跳舞,心情欢乐。居民皮肤雪白,头发白色或淡黄色,眼睛的虹膜粉红色,怕阳光,视力也差。“月亮儿女”由此得名。“月亮儿女”之谜直到上世纪70年代人们才搞清楚,原来岛上居民几乎都是白化病患者。就在学生听得津津有味之际,我话锋一转,问道:为何白化病患者的皮肤是雪白的?为何白化病患者那样害怕阳光?患白化病的原因是什么?白化病属于隐性遗传,普通人群中白化病患者很少,为什么岛上居民几乎都是白化病患者?此时课堂气氛十分活跃,讨论热烈。通过激疑、思考、争议、答案油然而生:因为小岛几乎与世隔绝,人口少,居民都是近新婚配,造成白化基因的代代相传、累积,因而患白化病的机会就大,以致全岛居民基本都是白化病患者。这样利用故事导思,让学生动参与到知识的探索过程中,最大限度地发挥了知识的理解。 

四、通过联想,创设发散性思维的氛围

    研究表明,发散思维是创新思维的核心,是培养创造型人才的重要环节。教学中对于学生的奇思妙想要及时的加以表扬,如在讲“遗传的物质基础”一节时,有个学生就提出了如果将人体内有害的基因切除换上健康的基因,这样就不会有遗传病了。当时,有些学生觉得好笑,认为这是不可能的。但我在课堂上对这种想法给予了表扬,肯定了这位学生的想法,同时也从科学的角度分析了这个问题,从而使更多的学生敢于对各种问题从不同角度加以思考。又如,在引导学生阅读“遗传工程”这段短文时可抓住克隆技术这个概念,由点到面地进行电拨,克隆技术可消除遗传疾病;可制造人的各种器官,可使灭绝的生物复活;可实现动植物的车间化生产等等。使学生想的更多,想得更远。再如,当看到根的结构挂图时,可以联想到茎的结构,甚至会想到白菜的花和萝卜的花;当看到人身体上的血管时,就会想到植物的导管和筛管;当看到光合作用的公式:(二氧化碳+水→有机物+氧气)时,立即会想到呼吸作用的公式:(有机物+氧气→二氧化碳+能量)。这样就可以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的流畅性、变通性和独特性。

    五、开展课外兴趣小组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开展生物学课外科技活动,让学生到大自然中去观察,在实验中去实践、动手和思维,这不仅能使他们的学习兴趣、情感、意志得到培养和发展,还能使他们在掌握知识的基础上充分发展思维能力。

    生物课外兴趣小组的活动,不能等同于课外教学,而是课堂教学的补充,要给学生以更多想象空间。让其自由发挥。例如,很多学生喜欢用手去碰含羞草,都知道它的叶子在手碰后会合拢,有的学生会问这是为什么?学生提出的问题,教师应给予及时的解答:这种现象是生物的应激性。学生又问:为什么其它的植物的叶子没有这种现象呢?其实高等植物在受到外界刺激或不受到外界刺激的情况下,不同器官在不同的时间都会表现出不同的运动形式,如植物的向光性运动,根的趋水性、趋肥性等。学生在课外活动中提出的问题,由于不受课堂教学时间的约束,所提的问题涉及的知识面很广,这说明生物课外活动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弥补了课堂教学中的不足。

    陶行知先生曾经说过:“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只要我们在生物教学时,不断发掘教材中的创新因素,善于引导,着意培养,那么学生创新思维的能力定会得到长足的发展。

本文来源:https://www.oubohk.cn/shengwu/347683/

生物课是什么内容 生物微课视频
  • 相关内容
  • 热门专题
  • 网站地图- 手机版
  • Copyright @ www.oubohk.cn 教育资讯网-中高考资讯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17136666号
  • 免责声明:教育资讯网-中高考资讯部分信息来自互联网,并不带表本站观点!若侵害了您的利益,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在48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