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生物课教学方法]论生物课教学中学生创新素质的培养

[论生物课教学方法]论生物课教学中学生创新素质的培养

  实施创新教育,进行教育改革已成为全球教育发展的大趋势。这是一场教育的改革,是整个教育的改革。江泽民总书记曾经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之力。如果不能创新,不去创新,一个民族就难以发展进来,难以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因此,在今天知识经济时代,大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关系到国家的兴衰和昌盛;是教育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面向现代化的需要,也是教育培养学生的健全人格、塑造现代社会公民的需要。卓有成效的开展创新教育,培养创新人才,是一所学校实施素质教育,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重点,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核心问题,也是当前教育改革的必由之路。那么如何在生物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呢?本人结合教学实践,认为在生物学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一、激发创新意识,使学生想创新
  
  在创新素质中,创新意识是前提,如果没有创新意识,也就无所谓创新能力。我国的传统教育,主要是着重培养一统人才,造就成千上万具有一统规格的人才,造就那些充分体现“螺丝钉”精神的人。不鼓励多,而倡导一;不赞扬“特立独行”,而支持高度社会化了的“见风使舵”;不喜欢“与众不同”,而情有独钟于“步调一致”、“纠偏趋同”。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一统天下,管手管脚,管头管脑,只能使得学生把自己头脑思维的空间让路给教师,由他们来支配,来操纵,从而使学生的乐趣,学生的好奇心、学生的创新意识逐渐消失。生物课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途径很多,这里我主要介绍两种:
  
  首先,应打破思维定势,激发创新意识。要打破思维定势,就要培养学生的联想能力。联想是培养学生创新的基础,是由一事物想到另一事物的心理过程,也是记忆的再现过程,它可以唤醒沉睡在低层的过去的记忆,把当前的事物与过去的事物有机的联系起来,产生新的观念。想象是创新的源泉,没有想象就没有创新。生物课知识丰富多彩、包罗万象,与社会生产和日常生活密切相联,为创造性联想力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在教学中不仅要充分利用书本知识,而且要联系生产生活实际及最新科技成果,由直观形象的实例,来唤起联想的灵感。
  
  例如在讲基因时,我介绍了世界科学家破译人类基因的情况,让学生想一下,人类基因全部破译之后,人类该会怎样?教师巧用这些富于联想的实例,把学生领进科学的殿堂,激发学生无穷的想象力,产生强烈的创造动机,对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的作用是不可低估的。
  
  其次,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前提,是构成创新动机最现实、活泼的心理成分,是形成学生好奇心的基础,是创新动力最重要的源泉。兴趣不仅能转化为创新动力,而且也能促进智能的发展,达到提高学习质量和形成个性品质的目的。
  
  要引发创新兴趣,首先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能创设新颖有趣的问题情境,千方百计激发学生的内部创新动机,激发其内在的创新欲望。因此,在教学中,可以利用现象生动逼真的实验实习,曲折多变的问题情境来刺激学生,使学生身临其境地去探讨和解决问题,在问题的创造性解决过程中体验创新喜悦和快乐。例如,在学到遗传这一部分内容时,我首先介绍了1997年,英国生物学家首次用羊的体细胞成功地克隆出一只雌性小羊,取名为“多利”,“多利”的诞生引发了一场世界范围的争论,学生对此很感兴趣,通过引导学生讨论,并鼓励学生展开想象,使他们对学习遗传知识产生了浓厚兴趣。
  
  二、培养创新精神,使学生敢创新
  
  创新精神是创新意识的基础,也是创新教育的最高境界。它需要有大胆的怀疑精神、勇往直前的开拓精神、科学求实的探索精神、不怕艰难和挫折的顽强精神以及团结协作和合万家的团体精神。一个人,他的创造力能否得到开发,能否取得成就,能否为社会做出创造性的贡献,关键取决于他有没有创新精神。
  
  我国传统的应试教育,为了确保高分,通常不鼓励学生提出与教师或书本不同的看法,甚至反对和压制学生提出不同的见解,造成学生亦步亦趋、人云亦云,依赖心理严重,最终扼杀了学生的创新精神。正像教育家尼尔波斯特曼所说:“孩子们入学时像个‘问号’,毕业时像个‘句号’。”可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是我国当前教育改革中最重要的,也是最紧迫的任务。
  
  1、正确处理好师生的关系,营造民主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
  
  创新需要一种创新环境,才能够自由思维、自由决策,学生的创新精神才能得以充分发挥。这就要求教师必须转变观念,树立“以人为本”的教学思想,发展学生的自我概念,培养学生的“主体型”人格;教师必须改变过去那种“我讲你听”的居高临下的不民主倾向,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大胆求异、大胆创新。对学生提问中闪发的创造性的思维火花,教师要加倍爱护,对课堂上的“神来之笔”更要以极大的热情给予赞扬和鼓励,把学生置身于宽松和谐的学习环境中,学生的创新精神就可得到有效的培养。
  
  2、创设独立思维,主动求知的教学学习环境
  
  不会独立思考,人云亦云,就不会有创新意识,更谈不上创新精神。在传统的应试教育中,为了避免出错,确保“高分”,总是采取“直奔真理”的教学方法,教师在课堂上拼命地“灌”,把知识直接塞给学生,使学生完全丧失了主动、个性和独立思考,结果培养的是只求正确,不求进取,循规蹈矩而无创新精神的畸形人才。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通过看录像等创设教学情景,启发学生思考,让学生成为知识的“再发现者”。变完全讲授为不完全讲授,留给学生自由思考的空间,让学生大胆地去想象和补充。
  
  三、培养创新思维,使学生能创新
  
  创新思维是创新能力的核心因素,它的发展有赖于各种思维能力的发展,特别是发散性思维和聚合思维的发展。
  
  发散思维也叫求异思维,它要求全方位、多角度思考问题,具有流畅性、变通性、独创性和精细性,它往往被视为创新思维的核心。传统的应试教育由于过分强调聚合思维对认识事物规律的作用,而形成的种种学习负迁移和功能固著作用,抑制了学生的发散性思维,阻碍了学生创造力的发展。因此,在教学中,为发展发散思维应做到:进行发散性提问,鼓励学生从多角度求得多种答案,从而产生创造思维;多向求解,让学生对同一问题沿不同的方向去思考,拓宽学生的思路,寻找更多的解决办法和途径。例如在讲柿树的嫁接时,我首先讲了柿树嫁接不易成活的原因,然后让学生根据这些原因分别找出解决途径,再根据这些途径找出具体的办法。
  
  聚合思维又叫求同思维,它要求从不同角度出发向中间集中成最佳方案。它只有和发散性思维结合起来,先求异,后求同,反复进行,才能有创造性。
  
  四、培养创新能力,使学生会创新
  
  创新能力不仅包括观察能力、想象能力、动手能力和操作能力,而且是情感、意志、气质、性格等良好个性的综合。实践出真知,实践长才干,创新能力只有在实践中才能培养和发展起来。
  
  生物课是一门以实验实习为基础的学科,要丰富学生的经验和知识,离不开实验和实习。长期以来,我们比较注重“传道、授业、解惑”,而轻视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注重课堂教学而轻视社会实践,使学生动手能力十分低下。因此,我们必须积极有效地组织学生多参加实验实习活动,让他们在亲身实践中去体验感受、思考发现、探索锻炼,达到培养创新能力的目的,使他们真正会创新,真正能创新。
  
  

本文来源:https://www.oubohk.cn/huaxue/76678/

生物教学工作计划 生物教学视频 高中教学视频生物
  • 相关内容
  • 热门专题
  • 网站地图- 手机版
  • Copyright @ www.oubohk.cn 教育资讯网-中高考资讯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17136666号
  • 免责声明:教育资讯网-中高考资讯部分信息来自互联网,并不带表本站观点!若侵害了您的利益,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在48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