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教育专业走出科学教育的迷途

【科学教育专业】走出科学教育的迷途

  20世纪90年代三次全国性大规模的调查结果显示,我国公民的科学素质水平不仅与同期发达国家相距甚远,而且自身处于停滞不前的状态。这引起了人们的深思:我们的科学教育要走出迷途,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一、认识上的“误区”
  
  我国科学教育存在着一些认识上的“误区”:
  
  (一)在自然科学的价值取向上,我们一直存在着许多模糊不清、似是而非的观点。只肯定科学在“器物”层面上的工具价值,而否认其中内蕴的精神资源,故在科学教育中不注意挖掘其中的精神财富,这不利于培养国人的科学精神。
  
  (二)
把科学家的精神等同于科学精神。科学精神是从科学活动中凝聚和提升出来的文化精髓和价值观念体系。不可否认,大多数科学家因为长期从事科学研究而更多地受自己学科的影响,从而使自己的精神品格较多地带有科学精神的特点,科学精神无疑更多地体现在科学家的身上。但科学活动中的科学精神与科学家的精神世界显然不是同一回事。科学精神没弄清,要提高民族的科学精神就要大打折扣了。
  
  (三)把科学家的探索活动与学生的探索活动看成完全不同的两回事。认为只有科学家才能探索自然界的奥秘,中小学生不可能也不必要像科学家那样去探索。这样使得科学完全脱离了学生的生活。
  
  二、科学教育的“困境”
  
  (一)没有问题意识

  
  一位外籍教师在观摩了一节中国教师主讲的物理课之后,有人请他提提意见。老外先是肯定了这堂课的优点,最后他说了一个小小的缺点,大意是说,这堂课学生都能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上这样的课还有什么意义。真是旁观者清,当局者迷。老外的评价一语道破了我国科学课程教学中的一个普遍性问题:缺乏问题意识。一般情况下,科学教师仅仅陈述书本上的结论性知识,或用公式解答一些计算题。严格地说,这只是一种操练,因为问题不是学生提出来的。特殊情况下,例如在上观摩课时,教师为了让课堂教学体现出师生互动的特征,一般事先都设计好了一些问题或疑难情景,让学生回答,其中有些问题书本上可以找到现成答案,有的书本上没有答案,课前就有老师的提示,使师生问答带有表演性质。严格说来,这也不能算是问题意识。真正的问题应是教师创设一种疑难情景,让学生从中发现问题、明确问题,整个课堂活动围绕问题而组织起来。在解答问题的过程中引发出更多的问题、更难的问题。
  
  如果科学教育中出现的问题不是学生从自己活动中自然产生的,而只是教师或教科书上的问题,是为了讲授某一课题而提出的一个孤零零的问题,那么这个问题只是模拟的问题或虚拟的问题,也就是一个假问题。因此不要以为问话中有“是不是”、“为什么”、“怎么办”就一定是提出了问题。
  
  中国的科学教学为什么没有问题意识,或只有虚拟的问题呢?简单地说是因为在教学场景中见物不见人,只重结论性知识的传授和掌握,不重视学生的兴趣和思考过程,有时提出了一些问题也只是为了表演给别人看,或者只是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知识,好像提出问题不是教学目的而只是实现目的的手段。再加上我们的教材呈现的是大量的陈述性知识,学生只好记忆。对知识的偏好使学生不能提出高质量的问题,追根究底的问题意识就被淡化了或压抑了。
  
  (二)“在黑板上探索”
  
  我国现在的科学教育仍然以读记科学知识为主。学生坐在固定的座位上,静聆讲解和记诵课本,全然处于消极被动的地位,单凭教师灌输去吸收那些与生活毫无干系的教条,学生所有的探索都是随着教师的粉笔在黑板上完成的。
  
  为什么在我国的科学教育实践活动中会出现这一番“记诵”的景观呢?大致说来,原因主要有两个方面:
  
  1.探索所需的物质设施短缺。科学教育进行探索性学习离不开仪器设备和其他相关的物质条件,但是我国中小学的教学设施相对缺乏,有的仪器设备严重老化,故缺乏必需的物质条件也是造成“在黑板上探索”的重要原因之一。
  
  2.科学教师的素质有待提高。首先,因为我国科学教师深受“特殊认识论”的影响,已经习惯于直接传递科学知识,要转向探索型的科学教学并非易事;其次,我国大多数科学教师本身就缺乏探索的能力。这与我国的高师教育状况和考试制度有关。
  
  (三)在题海中奋战
  
  “题海战术”是中国科学教育的一大特色。我国的中小学生埋头于题海,与外界完全脱离联系。他们的应试能力大大增强了,但他们的身体状况和知识结构着实令人担忧。为什么我国会出现这样的怪现象呢?“应试教育”无疑是罪魁祸首。高考成绩的诱惑使我国的中小学生都成了“拼命三郎”,成天在题海中厉兵秣马。
  
  三、走出陈旧观念的阴影
  
  科学教育的发展需要借鉴历史的经验,但也要超越传统的局限。走出陈旧观念的阴影,科学教育才有活力。
  
  (一)走出伪科学和反科学的双重迷雾:科学教育的双重任务
  
  因为中国长期以来盛行迷信,伪科学和反科学的迷雾很容易冲击科学的影响。科学教育不应局限在学习和运用与工农业生产密切相关的科学知识方面,更重要的是帮助学生研究生活中的问题,使他们对科学技术的利用和环境等问题有一个正确的、负责任的认识,使受过科学教育的人既能识破各种迷信,抵抗伪科学的侵袭,又能正确评判科学技术正反两方面的影响,对反科学思潮有清晰的认识。
  
  (二)超越“器技”的实用观念:科学教育的多维价值
  
  自然科学进入教育领域与%&世纪的工业革命有关。工业革命使自然科学的实用价值直观地呈现在世人面前。但是经过一个多世纪的发展,自然科学教育已超越了纯粹的使用价值观念。这种超越首先体现在自然科学教育倡导者的教育思想中,继而反映在自然科学实践领域中。回顾和反思这种超越的历程,对于我们全面认识自然科学的价值不无启示作用。我们可以看到:科学教育既指向社会主体,也指向个人主体;既指向社会生产,也指向个人生活;既指向物质世界,也指向精神世界。自然科学教育具有多维度多层面的价值。我们的认识不能总是停留在“器技”层面上的价值取向上,而应指向更高的层次——人的存在、人的发展、人的精神生活。
  
  (三)挣脱应试教育模式的桎梏:科学教育的评价尺度
  
  考试是科学教育的手段而不是目的,但是,当作为手段的考试衍变为科学教育的唯一目的时,这种教育就成了一种应试教育,即教育的目的都是为了考试而不为别的,不考的不教,少考的少教,多考的多教。应该说,应试教育不可能实现科学教育的目的,它会误导人们特别是学生学习科学的动机、方式、方向产生不良的后果。
  
  为了应付考试,学生的综合素质没有提高,休息娱乐时间减少了,而且天生的求知欲望也减少了。在竞争激烈的升学考试中,千军万马涌向独木桥,在“黑色的七月”里,刮起的是凛冽的寒风,考不上的学生心都凉透了。由于应试教育指向考试,学生德智体几方面都被几张试卷遮住了。德育在试卷背后化解,体育在试卷上隐匿。
  
  中国学生在考试的指挥棒下生活,背负着沉重的学业负担和心理压力,埋头于教科书和题海。即使教师采用启发式,也只不过是通过多种教育方式,以诱导学生达到老师早已知道的那个唯一正确的答案。一旦学生知道这个答案,教学工作便“大功告成”。考试试卷就是路标,一旦没有了路标,学生就不知如何是好,根本不知道自己应如何去探索未知的新奇领域。
  
  四、构建科学教育的新理念
  
  走出陈旧观念阴影后的科学教育需要有自己的新理念。新理念包括有:
  
  (一)提升学生的科学素质:科学教育的根本目的
  
  二次世界大战之后,西方发达国家开始把科学教育的根本目标定位在改善和提高学生的科学素质上,以适应社会的进步和科技的发展。!"世纪’"年代以来,经过对五六十年代课程改革运动的反思,提高大众科学素质的目标逐步在教育实践中得以体现。我国在经历应试教育的阵痛之后,素质教育的口号也逐渐深入人心。科学教育的目标是提高学生的科学素质。具体地说,也就是通过多种形式的教育教学活动,使学生具备必需的科学基本知识和技能,了解和掌握一些科学探究的过程与思维方法,发展科学的认识能力、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逐渐形成科学的自然观、世界观、价值观与审美观,养成良好的科学精神气质,正确认识处理科学与技术、科学与社会、科学与人文的关系。
  
  (二)指向学生的生活世界:科学教育的动力源泉
  
  历史地看,在古代,生活与教育没有分界,生活就是教育,教育融入在生活之中,人们对大自然的认识是出自生活本身的需要,为生活服务。近代自然科学的发展对整个人类的生活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人们以是否有利于人们的美满生活为标准来评判各科知识的价值,认为科学知识最有价值把科学与生活相连,并且提出教育为生活作准备,这种观念为自然科学进入教育领域并进而处于核心地位提供了合理性辩护。可见,科学教育的产生是出于人的生活的需要,它先天地与人的生活结下了不解之缘。要斩断科学教育与生活世界的联系的纽带是不可能的,也是不应该的。
  
  科学教育与生活世界的关系好比是风筝与拉线人的关系,风筝如果不能离开地面,达到一定的高度,它就不可能迎风舞动;另一方面,风筝如果要是没有地面拉线人的牵动,它同样也会从空中跌落下来。科学教育的发展犹如离开地面的风筝,如果它不能超越生活,它就没有独立存在的价值,这种对生活的超越有利于科学教育形成相对独立的发展机制和动力系统。科学教育如果不能超越生活世界而相对独立,那么它就只能像风筝那样贴着地面与生活世界同为一体,永远也飞不起来。但不管自然科学如何超越生活,它也不能割断与生活世界的联系。因此,我们认为:生活世界是科学教育的动力源泉;科学教育应面向人的生活世界。
  
  (三)开发科学史中的教育资源:科学史的教育价值
  
  科学教育应打破历史事实的硬壳,展现科学历史事实内在的精神价值,凸现自然科学对整个人类精神领域的巨大影响。通过科学史教育,展现自然科学所蕴涵的理性精神与求真意识、批判精神与创新意识以及公平精神与宽容意识,使学生认识到自然科学与人类精神生活的密切关系。从科学发展的历史中,学生可以领悟到科学的本质、科学的人性以及科学思想、科学方法和科学精神。科学史是重要资源,它的教育价值需要我们进一步去开发。

本文来源:https://www.oubohk.cn/zhongkao/76360/

艾科思科学教育 科学教育教案
  • 相关内容
  • 11-28 高三历史二轮专题|高三历史复习:知识专题化、系统化

    高三历史复习的过程中,归纳与整理是高三学生在复习中必不可少的一个重要环节,在归纳的过程中,要尽量做到专题化、系统化。根据各复习阶段,可分别建立章节知识结构体系、单元知识结构体系、单元内专题知识结构学法指导

  • 11-28 【2016×2014/2015】2014-2015学年高中历史必修一讲解: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1 知道“始皇帝”的来历和郡县制建立的史实。2 了解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及其影响。重点:秦汉大一统政体的形成;秦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及影响。难点:专制主义中央集学科高考

  • 11-28 中考物理备考计划|备考2015年中考物理难点:机械功率和功

    功1 功的两个必要因素:一是作用在物体上的力;二是物体在力的方向上通过的距离。2 三种不做功的情况:(1)有力没距离、(2)有距离没力、(3)力的方向与物体移动方向垂直。3 功的计算:功(W)等于中考物理

  • 11-28 天天爱捕鱼_与捕鱼爱好者探寻最佳捕鱼地

    鱼叉捕鱼作为一种真实、高体能要求的狩猎方式,要求狩猎者掌握一定的经验与技巧。在重视舒适、方便的现代社会中,这种猎鱼运动稍显陈旧,但却可以带你重新体验古老的人与自然之争,为你挥舞利器提供充足的理由。生物图库

  • 11-28 2015北京中考英语|2015北京中考物理复习方法 复习步骤

    一、梳理知识在复习阶段,应该把自己过去复习的知识、做过的题目做一个梳理,使自己对物理基本概念、规律有一个系统的概括认识。对物理学科要有一个整体印象,它包括哪几大块知识点,每个知识点下面又分哪些小知轻松备考

  • 热门专题
  • 网站地图- 手机版
  • Copyright @ www.oubohk.cn 教育资讯网-中高考资讯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17136666号
  • 免责声明:教育资讯网-中高考资讯部分信息来自互联网,并不带表本站观点!若侵害了您的利益,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在48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