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教学设计|高中地理教学心理地图应用

高中地理教学设计|高中地理教学心理地图应用

  一、心理地图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现状及成因分析

  为了具体观察学生的心理地图现状,笔者曾让自己所任教的3个班级的学生凭印象画出一幅中国地图,并且对自己所画的地图进行评价,一少部分学生压根就没有画出来,绝大部分学生认为自己所画的地图一般,少数几个画的好的学生认为画的好的原因是喜欢且经常接触地图。学生在输出自己脑中地图时,由于一些原因会导致所画的地图有差别,但绝大多数同学认为差别不大,从而说明了作图的客观性。通过观察笔者发现:学生在画图时,存在位置的差异、区位的不完整性、图上信息不准确、地图信息的缺乏等问题。总的来说,学生的心理地图基本上不规范,错误信息多。此外,笔者还和3个班级的大部分学生进行过针对性的交流。在交流的过程中笔者发现:大部分的高中学生还是非常喜欢地图的,但是在生活中运用地图的机会较少,主要用在地理课堂学习中。生活中大多数学生对旅游很感兴趣,认为地图只有在旅游的时候才能更充分地发挥作用,而忽略了地图在其他领域的更为广泛的用途。学生对地图的使用具有狭隘性,不利于其心理地图的培养。总的来说,学生对地图的学习是被动的,积极性不够,对地图的认识不足,存在局限性。心理地图水平偏低,空间定位能力、想象能力、绘图能力较缺乏,尤其是部分女学生,并且学生心理地图的水平个体差异比较显著,这直接关系到地理的学习水平。笔者认为:高中阶段学生心理地图欠缺,是多方面原因综合作用的结果。
  1.地理学习与生活脱节导致学生学习兴趣低下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提到“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没有生活做中心的教育是死教育”。而地理教学更离不开学生的实际生活。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不仅能使学生学得有兴趣,学得轻松愉快,而且有利于启发学生思维,获得生活中有用的地理知识,培养学生运用地理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但现实的情况是,迫于高考的压力,学生的地理学习仍然只局限于课堂,难以走出课堂。学生在长期的压力之下,对地图学习的错误性认识更加明显。恶性循环导致了学生学习兴趣下降,主动性不足。
  2.传统地图教学模式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近年来地理教育发展很快,从形式上变革了地理教学的模式,从传统以讲解为主发展到现在的以学生主动学习为主的教学模式。但教师的地图教学却依然停留在认识层面,虽然也有一些填图练习,有利于学生输出地图信息,但这种练习偏重于静态学习,不利于学生认知结构的发展,忽视了心理地图的内隐性和发展性。此外,地图学习无法贯穿教学过程始终,学生的感知无法强化,图文转换能力难以提高,不仅为后续教学埋下了隐患,也不利于师生之间的相互反馈、交流,学生的主体地位亦得不到体现。
  3.多媒体教学手段的介入分散了学生对地图的关注度

  目前在地理课堂中,大多数图片都采用多媒体来展示和运用,虽然可以更加形象和生动展示地理事物,但由于这些彩色图片无关信息繁多,很多学生都只是看热闹,会干扰到学生对主体知识的学习。在多媒体技术日益发展的今天,地理教学中的板图作为传统的教学手段,其作用依然是其他教学手段难以完全代替的。“利用板图,教师讲到哪儿,画到哪儿,展现在学生面前的不是静态的,而有动的感觉,使学生亲眼观察到地图的绘制过程,这样就会把动觉记忆、视觉记忆和听觉记忆有机结合,这对学生的理解起着很大的作用,对心理地图的形成也起着重要作用。”
  4.教学过程的不连续性使学生心理地图发展过程中断

  由于时间的原因,再加上地理知识繁多,很多地理教师为了节约时间,孤立地传授各个知识点,到了高三阶段,通过短短几个月的时间加以揉合。教师在教学中没有完整地把学生心理地图的培养看作是一个整体,具有连续性,从而造成学生心理地图发展过程的中断。
  5.地理的学科地位低
  地理的学科地位不高,在小学科当中还排在末位,尽管地理是一门实用性非常强的学科。一方面,学生不重视,相当一部分学生反映自己几乎没有什么地理学习习惯,就是上课的时候把老师讲的记一下,课后根本也没有复习。高一阶段的学生每周2节地理课,且间隔至少都在2天以上,如若学生没有对所学知识及时复习的话,根据德国心理学家艾宾浩斯的记忆遗忘曲线,2天以后的记忆量只有27.8%,能被学生内化并储存在大脑中的就更少了。另一方面,学校亦不太重视,笔者所在的学校是全市的地理教育基地,在这样的学校地理学科都不被重视,更别提其他的学校了,地理教师想要一节辅导课,自己想想都觉得有负罪感。
  二、关于心理地图构建的几点建议
  心理地图的形成,使学生头脑中形成清晰的地图表象,空间观念逐渐明朗,学习地理才会如鱼得水,事半功倍。因此在地理教学中重视学生心理地图的形成,是提高地理素质的重要途径。然而,高中生心理地图的培养是一个长期、潜移默化的过程,心理地图的构建并非一蹴而就的事情,笔者根据自己的地理教学实践,总结出了训练学生心理地图的几点做法,希望能给同行们提供些许借鉴和参考。“人的大脑是一个记忆的宝库,从‘记’到‘忆’是有个过程的,这其中包括了识记、保持、再认和回忆。只注重了学习当时的记忆效果,而忽视了后期的保持和再认,同样是达不到良好的效果的。”学生心理地图的形成实际上就是学生对地图信息记忆的过程,因此可以按照“心理地图的输入、巩固和输出”三个步骤来帮助学生构建自己的心理地图。
  1.心理地图的输入阶段
  心理地图的输入是认识地图的起步阶段,教师要想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心理地图能力,需要在课堂上通过教学行为进行渗透,培养学生的空间定位能力,并在空间定位的基础上正确认识地理事物的空间分布、空间联系及空间差异等,这是构建心理地图的基础。地理学是研究地理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及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相互作用的一门科学,其主要特征之一为空间性。要研究地理事物、地理现象的空间分布,阐明其空间联系和空间差异,进行空间定位是前提。区域空间定位能力的培养有以下几种方法:(1)绝对定位法又称经纬线定位法,让学生在空白图上填绘主要的经纬线,并在填绘的过程中着重记忆主要经纬线(赤道、南北回归线、南北极圈、本初子午线、20°W、120°E、160°E、180°经线、120°W)穿过或经过其附近的地理事物,这样基本上可以使学生对地理事物有一个粗略的定位。(2)相对定位法在地理学习中,不可能也没有必要记住所有的地理事物的经纬度。比较可行的方法是:识记一些主要的经纬线和主要的地理事物,然后以他们为参照,利用地理事物之间的相对位置进行定位。(3)典型特征定位法不同区域地理特征不相同,可以教给学生利用区域地理环境典型特征进行区域定位。我们可以根据面状地理事物的轮廓形状特征,也可以根据线状地理事物的分布特征(如山脉、河流、交通线、行政区划界线、海岸线等分布状况)和点状地理事物的相关位置(如城市、矿产、山峰等)分析定位。根据轮廓形状判断区域时首先要识别各种行政轮廓,侧重识别中国34个省级行政区轮廓和世界主要国家轮廓;其次要识别海陆轮廓,主要指大洲、大洋的轮廓,对一些著名的湖泊也要关注。通过上述几种方法,可以帮助学生形成一个比较清晰而且完整的“脑图”,从而实现学生对地理事物位置及空间关系宏观上的整体把握。
  2.心理地图的巩固阶段
  根据艾宾浩斯的记忆遗忘曲线,知识要从短时记忆转化为长时记忆,需要及时地复习,才能有助于心理地图的存储和建构。(1)填图,巩固心理地图为了加深、巩固地图的印象,课后应进行适量的填图练习。形式主要有填图、补绘、改绘等。在填图训练的过程中,要求学生做到耳到、眼到、手到、心到,多种感官积极参与。此外,还要遵循认知的一般规律,即由易到难、由简到繁、由整体到局部、由大尺度到小尺度、由粗略到精细渐进地进行训练。通过持续的练习,逐步熟悉地图上的线条、颜色、轮廓,对区域的相对位置有了深刻的记忆,就能在头脑中再现,这种再现越明显,越具体,越准确,地理知识就越巩固,头脑中地图的辨析力就越强,地理思维就越能得到充分发挥。(2)默画,记忆心理地图读图、用图、填图的过程在脑海中形成的图像不够牢固和清晰,让学生动手绘制地图,可以使学生头脑中的图像更加清晰,同时也可以充分调出学生的心理地图,通过比较学生绘制出的心理地图和客观地图的差异性,就可以了解学生地图掌握的实际情况,教师再及时加以纠正,并根据“艾宾浩斯的遗忘曲线”规律,进行有意识地强化,久而久之,学生的心理地图就会不断完善,如此反复,短时记忆就能转化为长时记忆。
  3.心理地图的输出阶段
  心理地图的输出实际上就是对心理地图的运用,图文转换是培养学生地图的运用能力,实现知识迁移的重要手段,有利于新的地图的形成和创造。“只有加强知识的实际运用,才能使学生体验到所学知识的意义与作用,有助于激起学习的自觉性和积极性。”在地理教学中,学生往往觉得地理最难的是不能把对地图的认知迁移到现实的知识运用上来,鉴于此,教师应加强练习,而图文转换是解决这一难题的有效手段,在平常的教学中,教师应当有意识、有针对性地进行这方面的引导和训练。具体说来,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操作:(1)以文释图即指将图像及图表中内容用文字表述出来,即我们通常所说的读图分析,不仅要能够根据图像和图表叙述地理事物、现象,还要能对图像和图表进行分析,得出有规律的知识。例如,根据对地形剖面图的分析,理解一个地区的地势、水文、交通线走向等地理要素的特征,从而全面综合地认识一个地区的区域地理特征。(2)以图释文是指以直观的图像来表述教材中的文字内容,这对我们深刻理解和掌握知识是大有裨益的。(3)图图转换①图形转换,将地形图转换成剖面图,平面图转换成立体图,局部图转换成整体图,表格图转换成曲线图等。②以图释图,将已熟练掌握的图形从多个方面变换条件进行思维转换。例如将等高线图假定为等温线图、等压线图、等降水量线图、等深线图、等盐度线图等,运用等高线图判断的一般方法、原则进行实际应用,实现知识的迁移。③图形的叠加,通过图层的叠加、嵌套等方式,不断调整和改组原有的认知结构,形成新的问题情境。通过长期的、有针对性的训练,学生才能达到当给出世界上某一点、线或区域时,脑海中会出现一系列相互关联、相互影响的心理地图的程度。“识记——回忆——迁移应用”虽然是学习各种知识的一般规律,但对心理地图的培养和构建尤为重要。只有按照这种模式,才能使学生形成正确、持续、完整的心理地图。值得注意的是,这三个阶段,教师都要采用一定的方法和策略,激发学生的兴趣,科学的引导学生。同时这三个阶段是动态的发展过程,不能孤立、分割的看待这三个阶段。

本文来源:https://www.oubohk.cn/yuwen/347636/

高中地理知识点总结 高中地理必修一 高中地理答题模板
  • 相关内容
  • 热门专题
  • 网站地图- 手机版
  • Copyright @ www.oubohk.cn 教育资讯网-中高考资讯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17136666号
  • 免责声明:教育资讯网-中高考资讯部分信息来自互联网,并不带表本站观点!若侵害了您的利益,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在48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