拓展市场|拓展诗歌的宽度--《诗词曲五首》教学叙事

拓展市场|拓展诗歌的宽度--《诗词曲五首》教学叙事

  作者:徐志耀

  《诗词曲五首》的教学跨越了一个寒假,上学期末,期末结束后有一周时间上课,因为我不想在此时上得过于紧张,因此每节课讲一首诗,苏轼的《水调歌头》则放在最后来上。后来,因为学校的安排,最后几节课没有上,教学就只能延伸到新学期了。不过,虽然横跨了新旧年,我在教学这几首诗时却遵循了同一原则,就是以诗论诗,以诗的对照来感悟诗歌的精神,并进而拓展诗歌的宽度。

  在《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一诗中,我首先用白居易的《醉赠刘二十八使君》(为我引杯添酒饮,与君把箸系盘歌。诗称国手徒为尔,命压人头不奈何。举眼风光长寂寞,满朝官职独蹉跎。亦知合被才名折,二十三年折太多。)为开头,先解读这首诗的含义,再让学生们发现两首诗中的相似之处。学生很快发现两首诗中都出现了“二十三年”这个时间。我进一步补充了诗歌写作背景,并解读了下面的“闻笛赋”“烂柯人”两个典故,由此学生也就明白了这段漫长的流放生涯对刘禹锡打击之沉重,以及此刻其心境之低落。

  接下来解读“沉舟侧畔”一联时,联系上文中诗人的情感,就能比较清楚地诗中对自身命运的感叹与无奈了。这时,我又列举了刘禹锡两次所写的赴玄都观看桃花的诗句,(“紫陌红尘拂面来,无人不道看花回。玄都观里桃千树,尽是刘郎去后栽。”《元和十一年自朗州召至京戏赠看花诸君子》、“百亩庭中半是苔,桃花净尽莱花开。种桃道士归何处?前度刘郎今又来。”《再游玄都观》)并介绍前诗给他及其同伴带来的残酷打击。我要求学生逐次对照两首诗写景、抒情的不同之处。学生发现,前者写景喧闹繁华,后者写景破落残败。“尽是刘郎去后栽”中满是对新近得势者的不满与嘲讽,“去后”一词体现得尤为明显。傅庚生先生称此诗量浅意狭,并不为过。而后者“今又来”一句,虽然似乎仍有得意之情,但与前文的景物相联系,更多的是寂寥之感。史书中称刘禹锡此后生活极其低调,不再参与重要的政治活动。从两首诗的比较来看,刘禹锡心态的变化也极其明显了。而本诗尾联“暂凭杯酒长精神”一句同样如此,杯酒只能“暂”使其忘却自身的悲愁,已经失去的岁月再无可能返回,也只能通过这首诗来抒发一下自己内心的感慨。[NextPage]

  《赤壁》一诗中,我选取了杜牧的《叹春》(自是寻春去校迟,不须惆怅怨芳时。狂风落尽深红色,绿叶成阴子满枝)与之对照,也讲述了与此诗相关的杜牧聘幼女,约十年为期,结果迟两年而至,女孩已为人妇并生有二子的故事。我提示学生,这首诗表面所写的是杜牧的爱情悲剧,但如果与《赤壁》一诗对照,会发现还会有更深的含义。首先,周瑜的胜利真的来自一场可期而不可遇的东风吗?在此我简单介绍了一下赤壁之战中的双方形势,指出周瑜胜利的必然因素。接着,我指出杜牧曾为《孙子兵法》作注,不可能不了解战役的形势,为什么还会做出如此的结论呢?我引出了阮藉穷途而哭的故事,并引用洪迈《容斋随笔》中“盖叹是时无英雄如昔人者”的解读,学生们就理解了杜牧所嘲讽的不是周瑜,更非曹操,而是自己生活的时代,没有给真正有才能的人以机遇,使其得展所长。此时再引用背景资料,发现杜牧仕途之初受“牛李党争”影响而被贬外地,但牛党胜利后又频频要求离京,就是因为他发现自己所处的时代已经不可避免走向没落,自己虽然清醒地认识到这一点,却又无力改变。《叹春》一诗中“绿叶成阴子满枝”一句也由此有了更加深刻的内涵,表达了对一个美好时代没落的无奈与叹息。两首诗联系在一起读,方能真正感受到诗人的心境。

  《过零丁洋》一诗我选择了三首诗与之对应,首先是文天祥所写的《二月六日海上大战,国事不济,孤臣某坐北舟中向南痛哭,为之诗曰》中节选的“昨朝南船满厓海,今朝只有北船在。昨夜两边桴鼓鸣,今朝船船鼾睡声。”我借助这一诗句讲述了厓山海战的大致经过及文天祥此时的处境。我要求学生与《过零丁洋》中的诗句比较,找出内容接近的诗句,学生发现“干戈寥落”一句及“山河破碎”及“惶恐滩头”两联,讲述国破家亡的悲剧,与之情感相近。我接下来引用文天祥所写的“臣心一片磁针石,不指南方不肯休”(《顾诸从行者故绕去出北海然后渡杨子江》),表现文天祥的坚守不屈。我由此提出问题,在明知大势已去,甚至在过去的君主亲来劝降的情况下,他为什么还要坚守,“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坚强源于何处?我最后引用了文天祥的《绝命诗》:“孔曰成仁,孟曰取义。惟其义尽,所以仁至。读圣贤书,所学何事?而今而后,庶几无愧”。正是儒家思想所倡导的“取义成仁”的人生观给予了他勇气,而他在诗的开头所写“辛苦遭逢起一经”,“一经”即可以指一种经书,也是儒家思想的代名词,正是这“一经”的坚守,让他历经“辛苦”,甚至生死考验都无怨无悔,从而完成了他壮烈的人生。

  《水调歌头》一诗脍炙人口,我就从其中学生最耳熟能详的两句入手,从头至尾引用李白的《把酒问月》与之对应。我首先指出“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化自李白的《把酒问月》中的“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这在宋人的词中很常见。不过我要求学生比较两句的细微差别,学生发现“停杯”为静态,“把酒”为动态,有邀月共饮之意。我接着问,苏轼仅仅是邀请明月共饮吗?学生进一步解读下面的语句,体会到苏轼在探求天上的世界。“今夕是何年”一句写出他所认为的天上世界与人间的不同。“归去”一词,则把天上的世界看成自己的归宿,表达了对现实人生的不满。此时我补充了背景,苏轼此刻知密州,还是为了离开政治斗争的漩涡,处于被冷遇的境地,与其弟弟也失散了。因此,自然不满现实。但是,他也清醒地知道,一个完美的世界是不存在的,“高处不胜寒”。他所做的只能“起舞弄清影”,借酒意起舞,由此暂时忘却人间的烦恼。[NextPage]

  接着,我又列举出了李白诗的后两句“人攀明月不可得,月行却与人相随”。我要求学生找出这两句诗在词中的对应。学生发现,前句对应“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一句,只是李白突出了失落感,而苏轼则突出了“寒”。后句则对应“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我提示学生,苏轼在词前小序中称自己“欢饮达旦,大醉”,词是第二天写的,他并没有“无眠”,但为何要这样来写?月亮也不可能刚刚高悬朱阁之上,又低垂于绮户之下,实际“转朱阁,低绮户”的就是诗人自己,他所写的也是自己的心态。因为月光如影随形,内心的失落感也排遣不去。李白接下来写月亮的不可捉摸“皎如飞镜临丹阙,绿烟灭尽清辉发。但见宵从海上来,宁知晓向云间没”,苏轼也写了相同的内容“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只是李白重点写月光,而苏轼则突出情感。

  那么,面对挥之不去的失落,李白与苏轼是如何解决的呢?我举出李白诗的最后两句“唯愿当歌对酒时,月光长照金樽里”,就是以酒来解愁。酒对于李白来说,已经成为了他摆脱现实失望,表达个人情怀的工具。学生发现,苏轼则以一种更加辖达的心胸来面对人世间的各种打击。“此时古难全”就是以开阔的胸襟包容一切痛苦折磨,而“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一句表达了良好的祝愿,更是以乐观的心态来面对一切。我此时补充了《记承天寺夜游》中对月光的描写,“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看似不合理,但因为他心中有这样的一湾月色,何处不能成为如此平静的所在呢?而这一湾月色,早在他身处密州之时就存在了。

  《山坡羊潼关怀古》一诗讲的比较简单,我只是引用了诗人另一首《山坡羊骊山怀古》对照,“骊山四顾。阿房一炬。当时奢侈今何处。只见草萧疏,水萦纡。列国周齐秦汉楚,赢,都变做了土;输,都变做了土”,两句字数不同,表现了曲的灵活。而这首《骊山怀古》写景极平静萧瑟,而《潼关怀古》则极壮烈激荡。前者的抒情只是感叹历史沧桑,后者的抒情则表达了对普通民众的关怀。两者的对照可以发现诗人情感的变化,同样也可以读出其厚重的人文内涵。

  诗歌的讲解方法很多,我此次的尝试是试图对过去的教学的变革,通过一以贯之的方法给他们留下一个完整的印象。至于效果如何,还要依据学生的作业及反馈来进行进一步的思考。

 

本文来源:https://www.oubohk.cn/yuwen/320491/

拓展师 拓展视野
  • 相关内容
  • 10-03 中考英语书面表达评分标准|中考英语书面表达错点分析

    一、漏掉内容要点    中考书面表达一般为提示作文,即根据所给情景写一篇60~80个词左右的短文。提供的情景在形式上有图画,文字提纲、表格等,而情景所提供的信息是多方面的,考生既不能只对某一要点进中考作文

  • 10-03 创设情境教学_创设情境 优化数学课堂

    数学教学的情境创设是学生掌握知识、形成能力的重要源泉。面对新课程改革,数学教学更需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尊重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充分结合教学主题,创设生动有趣的又富有实效的课堂情境,让学生在具教学教研

  • 10-03 【地理图像教学目标】“地理图像教学法”初探

    21世纪是知识经济时代。在知识经济时代,知识创新是经济发展的原动力。这就要求我们的教育不再是扼杀学生创造能力的“守成”教育模式,而是提倡发展以培养创新人才为教育目标的“创新”教育模式。地理图像是地科学图库

  • 10-03 [初三学生考试该怎么办]初三学生考试该怎么吃营养餐

    三天一小考,五天一大考,半个月一次模拟,一个月一次大联考……孩子们埋头于考卷的纷忙中,消耗了身体的大部分的营养物质。如何为自己的孩子补充学习所消耗的营养,成了家长们头疼的事情。    专家建议家长家长必读

  • 10-03 原创歌词征集|原创试题征集大赛第一阶段二审入围名单

    经过审核组的辛苦工作,原创试题大赛第一阶段第二轮审核已经圆满结束,现将第二轮获奖情况公布如下,如有遗漏,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通过二审的试题,其上传者将获得“PK高考”系列图书(自选任意网站公告

  • 热门专题
  • 网站地图- 手机版
  • Copyright @ www.oubohk.cn 教育资讯网-中高考资讯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17136666号
  • 免责声明:教育资讯网-中高考资讯部分信息来自互联网,并不带表本站观点!若侵害了您的利益,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在48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