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亭送别]《长亭送别》:怎一个“愁”字了得

[长亭送别]《长亭送别》:怎一个“愁”字了得

       《长亭送别》是元杂剧大家王实甫《西厢记》中的第四本第三折,写的是崔莺莺及家人送张生赴京应科举的情景,主要刻画了莺莺在送别时微妙而复杂的心情——难舍难离之情,忧虑之情。该折戏虽没有曲折的戏剧情节,亦无尖锐复杂的矛盾冲突,但其曲词在《西厢记》中颇具代表性,尤其在言“愁”方面,其内容打动人心,其手法精妙入微,曲词独具魅力。
 
        元杂剧总要写情,它是以情感人的,没有无情之戏。《长亭送别》中的情主要就在一个“愁”字上,其情沁人心脾,感人至深。在此,我结合艺术手法具体谈谈。

       第一,寓情于景。
 
         起首[端正好]一曲,通过莺莺对暮秋郊野景色的感受,抒发了痛苦压抑的哀伤之情。在这首曲子中,作者选取了这样几种带有季节特征的景物:蓝天白云,菊花满地,大雁南飞,秋风瑟瑟,树叶如丹。寥寥数语,犹如“枯藤老树昏鸦”般的意境,令人黯然神伤。“晓来”两句,使客观景物染上了浓重的主观色彩。“染”“醉”二字,写得极有分量。一“染”字不仅把外射的感受化为具有动态的心理过程,而且令离人的涟连别泪如在目前。一“醉”字既写出了枫林的色彩,更赋予了在离愁的重压下不能自持的人的情态。清人梁廷楠在《曲话》中记载,王实甫在写《西厢记》时竭智尽能,当写到[端正好]一曲时,居然“思竭,扑地遂死”。王实甫是否这样死去,倒不一定;此说的流传,可以说明王实甫在写作时,自己已进入了角色,或者是说自己先被自己的作品所打动了。

         结尾[一煞]是以景托情,临分手时,莺莺在“四道无人语,禾黍秋风听马嘶”,隐隐青山隔断了人影,层层树林遮住了人形,沉沉暮霭掩没了人迹。夕阳古道上听不见情人的温存话语,只听得秋风中禾黍飒飒作响,自己车上的马儿嘶鸣萧萧,这衰瑟悲凉的景象,把莺莺柔肠寸断的心情烘托得催人泪下。

        《长亭送别》以写景始,以写景终,通过暮秋郊野景色的渲染,营造出萧瑟凄凉的氛围,这同莺莺浓浓的离愁别绪水乳交融,意境十分优美。
 
         第二,寓情于形。

         写其外形,显示她的形销体损。送行途中,莺莺说:“听得道一声‘去也’,松了金钏;遥望见十里长亭,减了玉肌。此恨谁知?”才听到一声“去”,手镯也就松了,才望见将分手之处,也就消瘦了,夸张地表现了莺莺听说张生将走,内心是如何的如煎如焚,长亭之上,莺莺想到虽然久后成佳配,可是要苦度一段时间,她说:“意似痴、心如醉,昨宵今日,清减了小腰围。”腰肢变得瘦小了,刻骨相思,不言而喻。这与“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有异曲同工之妙。不管是写实还是夸张,都由于抓住了人物外形特征,因而就避免了空洞地讲怎么愁怎么痛,使人缘形而知情。
 
        写其外形,显示人物的细节。到了长亭之上,见张生在西风黄叶、寒烟衰草的背景下,“酒席上斜签着坐的,蹙愁眉死临侵地”,泪眼汪汪不敢垂,莺莺说她“猛然见了把头低,长吁气,推整素罗衣”。这一传神的细节,亮出了复杂的内心世界。“猛然见了把头低”,临别之际,她多么想再看看他呵,可是只见他在那里强抑悲愁,更加心如刀割,她又不敢在老夫人和僧人面前表露感情,只得赶忙低下头,在那里“长吁气,推整素罗衣”。佯为整衣,借以掩饰。一个大家闺秀矜持之态活现了出来。当张生即将跨马登程时,因为老夫人与长老已不在身边,她也就没有了顾忌,“见据鞍上马,阁不住泪眼愁眉”,也就让强烈的感情尽情地流露于形色了。 

        《长亭送别》就是通过写人的消瘦和其他细节,把一“愁”字写得形神兼备,令人潸然泪下。
         第三,寓情于喻。
         形象化的比喻,也是表情达意的有效手段。莺莺诉说她内心愁苦,是“泪添九曲黄河溢,恨压三峰华岳低”,并说“遍人间烦恼填胸臆,量这些大小车儿如何载得起”,把属人心理活动的愁和恨,比拟成有形、有量、有重之物,能把华岳的三峰压得低下去,能用大车小车装载。这里同时运用夸张的方法来写,犹如李煜的“问君能有几多愁?恰是一江春水向东流”,把莺莺的愁极恨绝写得真切感人。

         第四,寓情于典。

         莺莺与张生举盏辞别时,她唱:“淋漓襟袖啼红泪,比司马青衫更湿。伯劳东去燕西飞,未登程先问归期。虽然眼底人千里,且尽生前酒一杯。未饮心先醉,眼中流血,心里成灰。”这儿连用几个典故以表明心情。“红泪”,传说古代曾有一个少女被选入宫,辞别父母时,用玉壶接下她的眼泪,玉壶都染成红色的了,这儿借以说明伤心至极。“比司马青衫更湿”,是融化唐代诗人白居易的长诗《琵琶行》中最后两句:“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这儿是说莺莺为离别而流的眼泪湿透了衣衫,比当年白居易听琵琶女弹奏时流的眼泪还要多。“未饮心先醉”系化用宋代词人柳永《诉衷情》词中的一句,原文是“未饮先如醉”,一经改动,语意更加沉重,由于典故本身都有一定的故事,因而借用后就使表达的内容更为丰富,也更富有形象性,既节省了文字,又增强了表现力。  

        第五,直抒胸臆。

        [叨叨令]前的两只曲子都是莺莺的内心独白,接下来红娘的问话打开了她感情的闸门,使她内心的愁绪奔涌而出,尽情倾诉。莺莺先从眼前车马行色牵动愁肠说起,说明了沉重的别绪压在心头,是无心打扮的原因。继而设想今后孤凄的生活情景,在孤凄之中只有昏睡和以泪洗面。想到这悲愁的光景,不由得心痛欲绝,发出了“兀的不闷杀人也么哥”的无可奈何的悲叹。然而,别离已无法挽回,唯一可告慰的是别后能鸿雁传书。于是,莺莺只能强忍悲痛,叮咛张生“久以后书儿、信儿,索与我恓恓惶惶的寄。”

         从上述可见,作者对莺莺离愁别绪的表现,不是直通通的喊叫,也非空洞洞的叙说,而是驾驭多种艺术手段,以鲜明的形象,使抽象的感情具体化,概念的意思形象化,内在的东西外物化,因而能够使看者动情,闻者动心。《长亭送别》真不愧为写离愁别绪的千古绝唱。

本文来源:https://www.oubohk.cn/yuwen/22896/

长亭送别 王实甫
  • 相关内容
  • 热门专题
  • 网站地图- 手机版
  • Copyright @ www.oubohk.cn 教育资讯网-中高考资讯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17136666号
  • 免责声明:教育资讯网-中高考资讯部分信息来自互联网,并不带表本站观点!若侵害了您的利益,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在48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