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质教育的内涵]浅议加强素质教育更新教学观念

[素质教育的内涵]浅议加强素质教育更新教学观念

  内容摘要:在初中化学教学中大力加强素质教育,更新教学观念,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要从紧抓化学知识的‘双基’着手,要让学生知道重在创新学习方法,建立创新思维,培养创新能力。教师应在教学活动中引导和组织学生多做创新活动,并从"加强素质教育;更新教育教学观念;激励学生培养创新能力"等方面入手,创造舒适而和谐的学习氛围,让学生大胆地参与不同形式的学习、实验等创新性的活动。使学生在学习中逐步养成创新意识、建立创新思维、培养创新能力。

  初中阶段是培养全面人才,养成创新意识、建立创新思维、培养创新能力的关键时期。也是学生思维能力、学习模式与思维品质拔高的关键阶段。因此,在初中化学教学中加大力度贯彻落实加强素质教育方针,优化教学观念、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是教学中的主要任务。紧抓 ‘双基’——--即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教学,在初中化学教学中更新教学观念,多组织学生进行创新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力争创造一个舒适的学习环景和氛围,引导和启发学生多探究和创新学习的实践方法。使学生通过学习中的联想、判断、推理及综合分析,归纳出基本规律和学习方法。可以说上述结论是初中化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关键之所在。因此,教师应该在实际的教学中,从以下几方面着手开展教学活动,逐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一、大力加强素质教育

  1、素质教育的内涵:

  素质教育理论是针对我国基础教育中长期存在的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应试教育”现象提出的。所谓素质教育是指,依据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以全面提高全体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以尊重学生主体性和主动精神,注重开发人的智慧潜能,注重形成人的健全个性为根本特征的教育。实施素质教育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需要。它体现了我国教育事业的性质、宗旨与任务。提倡素质教育,有利于遏制目前教育中普遍存在的“应试教育”,有利于整体推进素质教育,全面提高国民素质和民族创新能力。以下是学术界较有代表性的一些论述:

  ——素质教育是通过科学的教育途径,充分发掘人的天赋条件,提高人的各种素质水平,并使其得到全面、充分、和谐发展的教育。

  ——素质教育是依据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以全面提高全体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以尊重学生主体性和主动精神、注重开发人的智慧潜能、注重形成人的健全个性为根本特征的教育。

  ——素质教育是以促进学生身心发展为目的,以提高国民的思想道德、科学文化、劳动技术、身体心理素质为宗旨的基础教育。

  ——素质教育的意义有三:第一是面向全体学生;第二是让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第三是让学生主动发展。

  由上列引言,我们看到一个共同点:素质教育的本质是以人为本,即以学生为主体,全面开发学生的内在潜力,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2  充分实施素质教育:

  为了培养出更多的优秀人才,教师在实际教学工作中一定要排除掉“应试教育”的片面观念,因为它偏离了人类和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不要为了争取高分和片面追求升学率而对学生采取强硬措施。学生们经历了初三一年的化学学习,对这门学科有了一定的认识和了解,作为老师应该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从更新教育教学观念入手,结合联系实际充分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资源:老师之间多交流;利用因特网等现代化资源;充分利用本校图书馆… … 切忌搞题海战术。在教学设计中要树立以‘学生为主体,老师为主导’的现代教育理念,突出教学过程中师生的共同交往、发展,确定有利于学生发展的目标。结合化学学科特点,为学生提供开放的、面向现实的、自主能动的学习环境,把教材变为重要的课程资源,以社会、生活中现实问题立意,把与社会热点、焦点、科技及人类密切相关的问题融入教材,巧妙设计问题情景,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创新能力。比如,在氧气的实验室制法讲解中,应该改变原先的原理--讲解—装置—步骤,注意点--演示等一系列教师讲解模式,加大素质教育的应用,把原来枯燥无味单一的教学模式变成师生共同寻求原理的学习,然后由学生自己寻找装置,师生共同设计实验,并找出注意点,然后亲自操作,实验结束后及时进行交流和讨论,然后总结出实验结论。这样就充分利用了素质教育的教学方法,使学生充分发挥了主体作用,积极地参与到活动中间来,师生互动,共同探究创新的学习教学模式,努力引导学生自主钻研,鼓励学生求异创新,主动构建自己的知识网络体系。这样就为进一步的学习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把初中化学原本杂乱无章的知识进行了整体化系统化的处理,让学生们得心应手地驾驭知识。

  我们已经知道素质教育最重要的要求是面向全体学生,让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让学生主动发展。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合格人才,而不是像以往的应试教育培养“高分低能”的学生。现实中,随着新课程改革,考试内容和考试方法的不断改进,高分低能现象也在逐渐减少至最低程度。在化学教学中所涉及的化学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自学、思维等能力正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及观察能力、化学实验的动作技能及德行、体质等均能体现素质教育的应用,但作为教师对学生的评价不应单纯地看分数,同样经验表明:作为化学教师除了上好课外,也应多与学生沟通情感,充分利用素质教育中的情感教育,关心学生的学习,思想品德,身体健康,日常生活等诸方面的情况。虽然老师尽心尽力培养学生的整体素质,但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难免会遇到这样那样的疑难问题。为了确保学生的学习过程的顺利进行,作为化学老师也应该给学生一定的帮助。比方娓娓动听的谈心,通过谈心让学生把内心的障碍排除,采取科学的方法把学生的问题进行精辟的分析,调整学生的心态,排除学生的压力,鼓足学生的信心,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在教学中作为老师我们要教会把学生置于集体之中,处理好个人和集体的关系,学会合作学习。让学生在充满合作机会的个体与群体的交往中学会沟通,学会互助,学会分享,既能够尊重他人,理解他人,欣赏他人,同时,合作学习也能成为优差互补的重要手段。例如,在“化学式与化合价”的教学中,可以边讲书写化学式的要点与步骤,边举例说明其写法和表示的意义,但仅凭教师一遍两遍地讲,很难使所有同学掌握所有的要点。所以,在举了两个例子后,让学生开展合作学习,练习前面教材学过物质的化学式的书写,目的是让小组每个同学都会正确书写。小组的每一个成员先独立写,然后小组成员之间相互交流,互教互学,优差互补,共同提高,中等生和差生会从好生的书写中得到启发,好生和中等生也能从差生中学到许多。主要在于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

  二.更新教学观念  加大情感教育

  心理学认为,情感是客观事物是否符合人的需要与愿望、观点而产生的心理体验。它反映的不是客观事物的本身,而是具有一定需要或愿望、观点的主体与客体之间的关系。一般说来,凡能满足人的需要或符合人的愿望、观点的客观事物,就能使人产生愉快、喜爱等肯定的情感体验,反之,就使人产生烦闷、厌恶等否定的情感体验。着名的心理学家皮亚杰说:"没有一个行为模式(即使是理智的),不含有情感因素作为动机。"在教学过程中,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其情感直接影响学习的效果与质量。教师应该充分挖掘刺激学生心理的情感源泉,运用适当的途径和方法,激发学生健康、积极的情绪体验,以优良的情感去波及、感染学生,促使学生自觉接受教育,这是当今教育成功的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课题。在化学教学中强调情感教育,应该根据学生的生理、心理及认识过程、认识特征,遵循优良情感发展的一般规律,就化学学科特点而言,为了做到以上方面,我们应从以下几点着手:

  1、情境激发

  情感总是在一定的情境中产生的,情境中的各种因素往往对情感的产生起综合的作用,此即“情感的情境触发规律”。根据这一规律,在化学教学中,可以根据教学内容创设相应的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有直观的形象可以把握,有浓烈的氛围可以感知,有愉快的活动可以参与,触"境"生情,激发学生的积极情感体验,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例如,在讲述"电子云"时,教师可以利用投影叠加法,将氢原子的电子云图直观、形象地展现在屏幕上,创设一幕微观世界的情境,引导学生进入愉快的境地,亲自领悟原子结构的奥秘。在这样的情境中,学生会情不自禁地产生探索的欲望,就可在好奇与欣喜中直观地理解原本抽象的"电子云"概念。又如,在"盐类的水解"教学中,针对"盐溶液是否都呈中性"的问题,可以创设实验探索的情境:将分别盛有NaCl、CH3COONa、NH4Cl三种盐溶液的烧杯置于学生面前,先让学生推断它们的酸碱性,然后引导学生用PH试纸或紫色石蕊试液来测试、验证,让学生在主动参与、亲自实践中发现问题,解决为题:盐不能电离出H+或OH-,为什么有的盐溶液却会呈现酸性或碱性?由此激起学生的探索热情。在教学中还可创设演讲、悬念、试误、竞答等情境,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

  2、认知转化

  情感与认识存在着相互制约、相互促进的规律。一方面,认识是情感产生和发展的理论基础,认识越深刻,情感也就越深刻;认识越浅薄,情感也就越浅薄;认识不正确,就会产生错误的情感。另一方面,情感又反作用于认识。情绪心理学研究表明,个体的情感对认识活动有动力、强化等功能。动力功能指情感对认识活动的增力或减力的效能,即健康积极的情感对认识活动起积极的发动和促进作用;反之,起阻碍抑制作用。强化功能指情感对主体认识活动的巩固或改变的效能,积极情感体验对认识起巩固作用即正强化;反之,起改变作用即负强化或称"情感校正"。根据这一规律,在化学教学中,教师首先要善于以知育情,提高学生的认识水平,端正和加强其情感的倾向性、深刻性和稳定性,让理智支配情感。其次,教师要善于以情促知,针对学生苦学、厌学现象,要发挥情感的动力功能,增强教育内容和方法的情趣,提高教学艺术,引发学生积极的情感体验,使苦学、厌学转化为"乐学"、"好学"。在化学教学中,对许多知识难点的分化,教师必须运用恰当的方法,做到深入浅出,让学生易学、易记。使学生在认知过程中,非但不感到艰涩、困苦,而且还能够饱尝成功学习的欢乐。例如在化学“氧化—还原反应”这一难点教学中,有的教师采用对比、联想、浓缩、提炼等方法,使其中涉及的氧化与还原、氧化剂与还原剂、化合价升高与降低、电子得与失等诸多概念,清晰、明了地被学生所理解和接受,学生感到的不是这部分知识的杂乱、难记,而是有序、有理、有趣,特别是可让学生从对比中领悟到"对立统一"、"物质不灭"等闪耀人类智慧之光的辩证唯物主义思想,锤炼学生的科学思维,提高学生的认识能力。在化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独立学习能力对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是非常重要的。要求教师必须善于探索,积极改进教学方法,做到寓学法训练于教学之中。例如,在上述提及的"盐类的水解"教学中,可先以"探讨醋酸钠溶液呈碱性的原因"为范例,通过设计一系列富有启发性、逐步递进的问题,引导学生循着一条清晰的逻辑思路,积极思维,深入探索CH3COONa的水解过程,使学生认识到:CH3COO-与H2O电离产生的H+结合成弱电解质CH3COOH,引起H2O的电离平衡向右移动而导致溶液中[H+]<[OH-]。然后,启发学生由此及彼地独立探索NH4Cl等其它类盐溶液呈不同酸碱性的原因,在此基础上总结、概括出"盐类的水解"实质。在这样的教学过程中,成功之处就在于运用典型范例,指导思想方法,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促使学生逐步学会学习,增强学好化学的信心。

  3、晓之于理

  "教学永远具有教育性。"在化学教学中,注意挖掘和利用教材中的德育因素,对学生进行政治思想和科学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的爱国、爱科学的情感,是化学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在这一点上,化学较其它学科有着许多独特的优势。但必须采取适合学生年龄特征的方式、方法,做到有理、有据,以理育情。例如,在教学中,要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原则,融化学原理和规律于工农业生产实际和社会生活的应用中,一方面让学生了解学习化学知识的重要性,另一方面要用具体生动的事例向学生证明,在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下,中国化学工业获得了飞跃发展,我国的化学科技工作者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作出了重要贡献,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以此激发学生热爱党、热爱社会主义的情感。在讲"元素化合物"内容时,可结合我国的丰富矿产资源及其开发利用的新成就,对学生进行国情教育、爱国主义情感教育。在实验教学中,要积极创造条件,指导学生认真操作、细心观察、大胆探索,培养学生严谨、求实、创造的科学品质,激发学生热爱科学的情感。

  4、动之于情

  情感活动具有泛化扩散的规律。在一定时间和范围内,情感可以感染到一些人,移情到与此相关的一些物上,此即情感的感染和迁移功能。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校长肩负的重大责任对他的精神世界--他的道德情操、智力素质、意志品质提出了许多要求。其中一个最重要、最主要的品质就是:深深热爱孩子。"在教学过程中进行情感教育最根本的途径是教师用爱心和真诚感人、育情,"情之感人往往超过理之化人"。教师应该善于将深厚的情感传递给每一个学生。

  为此,首先,要建立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心理学调查表明,积极的师生关系促进教育教学活动的开展。学生在学习中需要满足交往、沟通、探索的欲望,教师应该尊重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积极为学生提供交往、沟通和探索的机会。例如,在化学教学中,可以多给学生动手实验的机会,让他们在实践中主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在讨论和辩论时,让学生据理力争,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促使他们在相互交流中达到启迪思路、发展思维,动情、晓理、端行。教师要尽力做到对学生不指责、不呵斥、不急躁,多给予热情鼓励和引导。这样,学生就会"亲其师而信其道",更加热爱学习。

  其次,在课堂上,教师要以富有情感、生动形象的语言,点燃学生兴趣的火花,激起学生的学习热情,让学生感到教学内容生动有趣。教学语言要饱含对学生的引导,凝聚对学生的期望。如经常用"你能用几种方法解决这个问题"、"谁能想出更好的方法"、"请你来试试,好吗"之类的言语,引导、激励学生积极思维,及时给予肯定性评价。

  总之,要用真情感染学生,激起学生以积极情感投入学习实践活动中。

  5、以需育情

  情感与需要具有相互制约的规律。一方面情感是在需要的基础上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另一方面情感又可以调节一个人的需要。一般地说,凡是与主观需要相符合,并能使之得到满足的事物,就会产生肯定的、积极的情感;反之,则会产生否定的、消极的情感。如果学生将学习活动、求知欲望作为自己的优势需要,则他们就会产生热爱学习、追求真理的情感。一个有严重厌学情绪的学生,他就会将学习看作是一种沉重的负担或累赘。在学习活动中,学生必须明确学习目的,培养合理正当的需要,以利于形成自己的高尚情操;同时,又必须使自己的较为低级的情绪变成较为高级的情操,从而使自己的需要受到这种高尚情操的支配和调节。在化学教学中,可联系生产、生活及科学实验的实际,提出一些学生熟悉的,却又难以解释或解决的问题,来激发学生的探索热情。例如,在讲"原电池原理及其应用"时,教师可这样导言:大家知道,钢铁制品在潮湿的空气中极易生锈,为此全世界每年损失的钢铁占当年钢铁产量的20-30%,而在干燥的空气中钢铁制品却不易生锈,这是为什么?怎样保护钢铁制品?又如,在实验室里用锌和稀硫酸制取氢气时,常遇到的一个问题是反应速度较慢,这时如滴加进少量硫酸铜溶液,则会明显加快反应速度(可配合演示实验说明之),这又是为什么?此时,学生的求知欲望一定会油然而生,揭示课题便是水到渠成之事。学生一旦对自己困惑不解的问题有了深刻的认识,就会获得极大的心理满足,进而产生对科学的热爱和对真理的追求之情感。在化学教学中加强对学生情感教育的途径和方法很多,教师应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积极探索和不断创新,达到寓教于情、寓教于乐,使教学过程成为师生共同探索、相互交流、实现再创造的愉快活动过程。

  三、 旨在培养综合能力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我国化学家戴安邦先生也曾指出:“只传授化学知识和技术的化学教育是片面的,全面的化学教育要求既传授化学知识和技能,又训练科学方法和思维,还培养科学精神和品德,学生在化学实验中是学习的主体,在教师指导下进行实验,训练用实验解决化学问题,使各项智力因素皆得到发展,故化学实验是全面化学教育的一种最有效的教学形式。”因此,我们不应该因为升学考试中对化学实验的动作技能没有具体的测试而忽视实验教学。在教学中我们已深有体会:化学实验可以帮助学生建立和巩固化学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获取化学知识、旨在培养学生综合素质。我们可以从下列几点着手:

  1、布置实验作业,培养理解能力

  化学实验作业,是学生全面运用基础知识和实验技能的一种多边活动。包括内容繁多,例如书面练习、学做实验、观察操作等多种形式。学生通过做实验作业,进一步加深对基础知识的理解和消化,是又一次灵活运用基础知识的再实践。又如,在进行中和反应的实验时,碱中滴入石蕊试液变蓝色,酸中滴入石蕊试液变红色,这样学生就可以利用已学的有关酸碱的性质来理解实验现象,进一步对中和反应的实质获得本质上的理解。总之,布置实验作业,不仅能使学生获得的理论知识系统化,更有助于理解能力的培养。正如毛泽东同志所说:“感觉到了的东西,我们不能立刻理解它,只有理解了的东西才更深刻地感觉它。”

  2、组织分组实验,培养动手能力

  分组实验,是培养学生动手能力的重要手段。学生通过亲自实验,熟练掌握操作技能、技巧;而后巩固验证,加深和扩大他们所学得的理论知识。做实验的过程就是理论联系实际的过程。因此,要认真组织好每一次的学生分组实验。对每一章每一节实验做到实验目的明确,要求具体,计划周密,要使学生学会,掌握操作技术。如,使用试管的操作方法,要求他们能正确地拿试管,夹持试管,洗刷试管等。在进行碱和酸的反应实验中,要求他们会振荡试管,用试管加热物质,注意试管的倾斜方向等。要使学生掌握操作要领,培养动手能力。

  学生动手实验时,教师必须及时防止和纠正在实验操作上的错误,训练学生正确地进行实验。例如:学生做粗盐提纯的实验时,常因仪器不干净,过滤时漏斗里的液面高于滤纸边缘,做不出理想的实验效果,教师就应及时引导学生分析原因,找出操作上的错误后,重新操作,保证实验现象明显,效果良好。学生动手操作,掌握了一定的实验基本技能后,坚持经常练习,久之就会熟能生巧。事实证明,通过组织分组实验,不仅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还培养了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严肃认真的工作作风。

  3、创设趣味实验,培养注意能力

  注意是人人都熟悉的一种心理现象。学生注意听课,他们的心理活动就指向和集中于教师的讲述;学生注意观察实验,他们的心理活动就指向和集中于教师的示范操作上。学生能专心致致地获取知识,引起注意,学习兴趣盎然,产生探求知识的强大动力。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善于培养学生的注意力,是使教学取得良好效果的重要条件。以往有学生反映,学习化学难,对教材内容不理解,记不祝他们在完成作业时屡见错误,常常是由于不注意或没有留心引起的,而创设趣味实验进行教学,效果就很理想。如在讲授酒精性质时,用一块棉手帕,在盛有70%酒精的烧杯中浸泡,待均匀湿透后取出。展开手帕,用镊子夹住两角,在火焰上点燃,当火焰熄灭后,手帕完好无损。奇妙的实验表演,一片哗然欣喜,学生注意力集中,大大地激发了学生探索科学、揭示奥秘的兴趣。学生进入了学习心理的最佳状态。

  4、投影演示实验,培养观察能力

  在化学教学过程中,教师注意对学生观察力的培养,不断用实验启发学生积极感觉、知觉事物的变化,自觉地进行观察实验中表现出来的现象,在大脑中留下深刻印象,并透过现象,抓住事物的本质。借助摄影演示实验,即能放大实验现象,增强实验的可见度,更易于学生认真、细腻有序的观察。例如,教学《分子运动》时,把一培养皿放在投影器承物玻璃面上,在培养皿中加入约2/3体积水,然后用药匙取一小粒品红,放入到培养皿中。品红是一种红色染料,最初在水中缓缓溶解,渐渐地明显分成两支,待片刻后,扩散完成。此时,分子运动的全过程通过光学投影到银幕上,学生都真实清楚地观察到,并透过观察到的现象,认识分子是处在不停地运动状态中。这就避免了以往教师枯燥无味的说教,又把微观物质运动状态,通过投影产生清晰的表象,展现在学生眼前,直接激发起学生的学习热情,从而加深对分子概念、性质、结构的理解。实践证明,借助投影演示实验,能强化实验演示效果和实验的直观性,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5、利用选做实验,培养思维能力

  通过选做实验,可以培养和诱导学生运用已掌握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概念,在对某些化学反应进行观察、分析、综合、抽象、概括等思维过程中,认识物质变化的规律和实质。这样不仅能提高学生的观察和分析能力,而且还能使他们逐步学会从事物的本质看问题的思维方法。现行初中化学教材中,选做的实验内容有九个。根据教学进度,有目的地选做实验,应用实验课题,启发学生积极思维。例如,学生学完酸、碱、盐知识后,选做鉴别氯化铵、硫酸铵、碳酸铵、硝酸铵等四种盐的实验。教师要求学生自己设计实验方案,让他们动脑思考,想出解决问题的办法。实验过程中许多学生都能主动、认真地联想以前学得的知识,专心研究和组织实验程序,找出“鉴别”、“区别”或“分别”认识的几种不同的物质解题答案。然后他们根据四种铵盐各自的特性,通过一定的实验操作、将其一一区分开来,并说明实验的根据,解释所出现的特殊现象。在物质的鉴别过程中,学生开动脑筋,想办法,通过实验、分析、鉴别,推断出所鉴别的某种物质。这种实验过程,就是学生积极思维的过程。可见利用选做实验,不仅达到完成大纲所规定的教学任务的目的,而且学生的思维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都得到培养。

  6、做家庭小实验,培养创造能力

  学生在做家庭小实验时,需要独立思考,去想象、去钻研问题,在不同程度上创造性地运用知识,这就有助于学生智力与创造才能的发展。如,要求学生自己动手,设计一个家庭小实验,证明蜡烛的成分里含有氢。他们会积极动脑思考,联想过去学得的知识,并认真加工整理,发现解决问题的办法,根据实验原理,设计优良的实验方案,达到实验成功的目的。又如,根据木炭具有吸附能力和性质,让学生制作一个简单的家庭小净水器等实验。这些小小的制作,小小的发明,为将来学生成为科学的创造者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以上所述,只是从学生学习的角度来阐述实验手段可以培养学生的六种能力,其实在每种能力的培养中,又都包含着其它能力的发展。它们是相互联系密不可分的,教师如何真正运用好实验这个教学手段,直接关系到教育效果好坏和学习效率的高低。我们国家由于经济条件有限,城乡发展不

  平衡,各地区、各学校的教学条件也有差别,许多仪器设施还不具备,这就要求我们依据当地学校的实际情况,增加实验投入,自购、自制一部分教具,尽可能给学生创造实验条件,让学生在较好的学习环境里掌握更多的知识,具备更多的能力,为二十一世纪的祖国建设输送合格人才。

  7、利用复习课,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复习课,是中小学各学科重要的教学课型之一,这种课型能加深学生对所学基础知识的深层理解,加强知识的纵横联系,提升知识综合运用的能力。好的复习方法,可以使学生在认知和掌握基础知识水平上,产生质的飞跃。复习课的内容,是学生已学过的知识,不少学生觉得什么都会,但是通常会出现‘眼高手低’的现象,应用起来却不能得心应手,知识系统化和迁移化水平较低。如果教师在引导学生复习时,采取简单的知识重复和题海战术的方法,知识点机械罗列、知识网包揽构建,则无益于提升学生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信息加工的主体,教师复习课教学活动的组织应从学生获取知识的角度出发,善于促进、启发、引导和激励学生,形成主动参与、积极协作、自主构建知识体系的学习方式,千方百计地开发学生学习上的主动性,让学生在理解中有所创新、在旧知识上有所发展,在归纳知识中善于系统化,在运用知识水平上善于知识的迁移 。这种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创新学习的模式可表现为以下几方面:

  ﹝1﹞目标明确:

  教师应根据情境创设的气氛和复习的内容,恰当的引入复习目标,复习目标一要抓住平行与相关知识间的横向联系,进行横向整合,还应注意纵向知识的迁移。二要抓住知识的整体构造,构建起阶层分明的层次性知识网络来组织教学,深入挖掘教材中所蕴涵的综合能力和情感价值,设计出难易程度、思维强度、思维容量、提出时机适中的高质量问题。对于实验内容的复习,应积极引导学生探索实验中的规律,加强对实验原理的理解和运用,明确专题实验中观察到的现象,并能进行表述和记忆。简明扼要的点拨,是使学生明确本堂课复习的知识目标、要求和复习的重点,让学生自主地进行复习、小结,并用自己所总结的知识去解决目标所要解决的问题。

  ﹝2﹞类比分析:

  教师应根据本堂课设定的知识目标,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及时指导学生的学习方法,引导学生亲自动手进行知识归纳、整理、分析类比的综合能力,使零散知识条理化、网络化、系统化。对于实验的装置、操作方法、原理均相似的实验,如实验室制氧气和氨气等,复习时应从其本质入手,将反应装置、试剂、条件、气体的收集、验满、尾气的处理等进行比较,让学生辨别异同,对比归纳,发现和揭示事物的内在联系与本质区别,有利于提高学生综合设计实验的能力。化学中许多概念和原理相似或相关,许多物质的结构、性质、制法也相似或相关,引导学生进行对比、归纳,在比较中区别出它们的不同点,在归纳中提炼出它们的相同点,这样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会更准确、更全面、更系统。如氯气和氯化氢、二氧化硫和三氧化硫、氧化钠和过氧化钠、氧化剂和还原剂、金属性和非金属性等等,它们之间有某种联系,学习时容易混淆,只有加以对比才能准确掌握它们的特性。教师在学生自主提炼时,必须巡回辅导,收集学生信息,把握学生的疑点、难点、心理动态,讨论学生提出的问题。学生归纳出的方法或偶有所得时,作为老师的要真心欣赏他们的独特发现,赞扬他们的独到之处,注意展示学生的学习成果,回放他们思维上的闪光点,给每一个学生提供表现的机会,让他们获得成就感,做学生能力培养、思维发展的促进者。

  ﹝3﹞创新思维:

  在夯实知识的基础上,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利用创新思维、运用所学知识去解决新的问题,在新问题解决的过程中进行科学的训练方法。如在《碱金属》一章中,当分析了钠与水的反应后,提出将金属钠放入到硫酸铜溶液中,会出现什么现象?在《原电池》一节中,在讨论了铜锌原电池的形成条件后,提出“形成原电池”的一般条件是什么?让旧知识萌发“新意”,让老为题再生“新知”,将知识纵横联系,融会贯通。引导学生对所学知识迁移再加工,将原来的死知识加工成规律性好、条理性强的活知识。在复习过程中,教师重在注重培养学生学习方法的形成,特别要注意引导适合学生自己个性发展的学习方法,并能在不同的问题情境中运用自如、得心应手,将各类学习方法锻炼成自己的学习风格,以降低学生对教师的依赖性。运用创新能力与学生能否自觉、主动、顺利地进行“知识迁移”有着必然的联系,运用创新能力愈强,学习效率愈高,学习方法也随之多样化。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营造宽松的学习环境,师生平等,共同合作,方可创造出生动活泼的学习气氛,最大限度的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4﹞兴趣培养:

  创造始于问题,问题激发兴趣,兴趣是创新学习的原动力。当学生对某一事物充满兴趣时,他的感觉会变得比较敏锐,想象会变得相当自由,思维会变得无比活跃,创建了自由创新的心境,学习就有了自觉性,主动性,创造力。不少教师的复习课常常是做现成饭,把知识要点或重点重复一次,一点也不考虑学生的学习兴趣,复习效果差,更谈不上培养创新能力、创新学习方法。因此,在复习课的教学中,教师必须别出心裁,创设情境,根据那些和学生知识经验有一定联系,但又不能完全解决的问题,在知识的结合点上巧妙设疑,以便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自主探究,了解解决新问题的知识要求和能力要求,把学生的思维活动引入到复习的氛围中来。如复习烃的衍生物知识时,可采用通过设计实验的方式来证明乙酸、苯酚和碳酸的酸性强弱;复习电解质概念时,可采用创设问题情境的方式(1)判断新物质是否电解质?(2)氯化氢的四氯化碳溶液能否导电?(3)氯化钠晶体不导电,晶体中是否存在离子?(4)氧化钠、三氧化硫的水溶液能导电,它们是否是电解质?灵活地设置不同的情境,在于持续不断地激发学生认知冲突,养成学生分析、探索、猜想、体验的习惯,把握问题的本质,培养创新思维。因此,创设情境要注意有趣性原则,如对一个知识点的复习,可向学生换角度提问,换形式(实验、实例)呈现,换方式思考(一题多变)。

  综上所述,作为教师一定要充分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资源,多方位、多方面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来源:教育第三方

本文来源:https://www.oubohk.cn/zhongkao/331712/

素质教育观 素质教育本质上是一种
  • 相关内容
  • 热门专题
  • 网站地图- 手机版
  • Copyright @ www.oubohk.cn 教育资讯网-中高考资讯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17136666号
  • 免责声明:教育资讯网-中高考资讯部分信息来自互联网,并不带表本站观点!若侵害了您的利益,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在48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