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主品牌]在自主性阅读中培养表达能力

[自主品牌]在自主性阅读中培养表达能力

  作者:浙江杭州市桐庐县叶浅予中学 郑巧红

  阅读教学要关注学生的感受体验,于是我们从预习指导、创设情境、提供平台、及时指导,引导学生将自己的阅读实践与体验规范地表达出来。当学生的表达不规范时,我们还要及时干预、指导和规范。

  一、预习规范,指导要点

  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首先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自求理解、自致其知,养成自能读书习惯。其次要建立阅读教学常规,规范学生阅读行为。于是笔者要求学生预习课文时,要慢读——细读——跳读来进行预习课文。

  1.慢读文本,作好记号

  在初读课文时,指导学生慢读课文,在朗读时候,边读边圈画好词和好语句,遇上生字及时注音,有疑惑的地方作好圈画记号,以便与同学和老师交流。这样学生就有表达的材料了,他们也有了心理准备。这是进入初中第一篇现代文阅读预习要求,今后学生按要求去做,习惯渐渐养成。

  2.细读文本,感知概括

  要求学生用细读的方式,再读一遍文本,读出整体的感知,并用一句话说说本文写了什么内容(培养学生整体的感知力),再写在课文旁边。要求是:简洁、准确、全面。让学生根据要求来写,即初步规范学生书面的表达,同时以便在课堂中与人交流。

  3.跳读文本,点评妙处

  要求学生以浏览的方式三读文本,然后评评本文哪些方面写得精彩,意在培养学生敏锐的判断力,使学生知道如何表达自己的阅读感受。

  二、课堂交流,引导表达

  语感是听说读写能力的核心,提高是听说读写能力提高的关键,语感在语文素质中是至关重要的。在阅读教学中,学生有良好的阅读习惯,能够自觉地认真阅读、潜心体味,对语感的提高是非常有利的。

  1.激趣导入,进入状态

  上课时,学生的精神状态也许还处在上一堂数学课的内容中,所以教师用一段原创的、感情真挚的开场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进入新课学习。这样只是作为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让学生更好进入课堂的学习状态,同时心理上容易产生表达的欲望。[NextPage]

  2.预习反馈,指导赏析

  引导学生以选择性阅读的方式读课文,从课前预习所列的多个精彩之处中选择两个,展开深入的研读和细致的赏析。研读赏析的要求是:准、细、深、新。“准”指准确找出课文相关词句研读欣赏,说出这词好在什么地方;“细”指用细腻的感性语言来表述;“深”指读出字里行间的深层意蕴或内涵;“新”指读出自己有新意的个性化的理解,充分调动个人的知识积累和生活经验。

  3.自主质疑,规范答疑

  在课堂上让学生自主提出一两个有价值的问题,并自主探究,形成自己的基本理解,这样学生有了自主学习的意识了,同时他们也有交流的平台。当然提问和探究是有要求的:第一,有疑而问,即提出的问题是值得质疑的问题;第二,有启发而问,即提出的问题对自己、对他人有启发,能借此深化课文的学习;第三,有本探究,即结合文本展开探究,不离开文本想当然地猜测;第四,有效探究,即探究出的答案有一定的深度或新意。

  4.认识作者,指导评价

  学生借助资料和课文注解,了解作者的人生观和创作观,并了解写作此文的背景和意图,以此深入文本学习,增进对文本表达内容和表达形式的理解,同时感悟到作者真挚的情感。通过几个单元的学习和积累,每个学生心中都有自己崇拜的作家或是作品中的英雄人物。

  5.交流收获,指导总结

  下课前,每人写一句结束语,总结自己的学习收获或学习启示。要求是:总结收获准确、全面;总结启示深刻、独到。通过这一教师指向,学生有了自己的收获,同时又把独特的东西告知他人,这既尊重学生独特的感受和体验,同时又实现了“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

  三、课后拓展,引领提升

  语文学习“得法于课内”,同时“得益于课外”。课外阅读可以把学生带入无比广阔的天空中,学生接触到各式各样的文章,使学生拓宽了知识面,就渐渐积累了更多的知识。

  教师向学生推荐课文同一作者的其它文章,尤其是那些大作家,先略微介绍他们其他的作品,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巧妙推荐。一个学期下来,班级的书架上,摆满了鲁迅、朱自清、老舍、余秋雨、龙应台、雨果等作家的书。有时教师找出与课文相同题材或体例的其他作者的文章,作为课外阅读的篇目。在学生的习作中挑选出优秀的,并打印成文,让学生课外阅读,并说说感想或评价,相互交流,相互促进。每周一次到两次在课前或自修课时,同学们互相推荐一本好书。

  每一个环节设计和流程都给学生预设好表达的目标和规范性。学生解读了文本之后,一般根据要求或是看范式来表达自己的见解和疑惑,就不会泛泛而谈了,也不会茶壶煮水饺,有口倒不出。这样阅读效率自然提高了,同时学生的能力也得到相应的提升。

本文来源:https://www.oubohk.cn/yuwen/352882/

自主游戏 自主管理
  • 相关内容
  • 热门专题
  • 网站地图- 手机版
  • Copyright @ www.oubohk.cn 教育资讯网-中高考资讯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17136666号
  • 免责声明:教育资讯网-中高考资讯部分信息来自互联网,并不带表本站观点!若侵害了您的利益,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在48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