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议论文写作指导]语文写作指导:议论分析的“五点”指向

[议论文写作指导]语文写作指导:议论分析的“五点”指向

  作者:常州市武进区三河口高级中学 卓立子

  议论分析对议论文材料选取(写作有米可炊,有物可言)和结构组织(文篇构思成型,铺排展开)以及语言运用(语言表现分析,是分析的鸣响)有着决定性的影响。可以说,议论分析激发着材料运用的挖掘力,映照着结构构思的俯察力,张扬着语言表达的驱动力。然而在现实写作中,存在着方向不明和角度不清的问题。拟结合两篇文章谈议论分析的“五点”指向。

  真题展示:

  2015届高三模拟题,阅读材料,按要求作文。

  有一位中国老师带领学生合唱团赴英国莱高伦参加第56届国际音乐节比赛。参赛队都有很强的实力,但只有前三名才能获一等奖。比赛结束,中国队获得第三名,但学生们很失落,哭成一片。而获得第九名的意大利队却在狂欢、祝贺,因为他们感觉今天在台上演出没有出任何差错,大家表现都很出色。没获奖的团队在狂欢,而获奖的团队却沉浸在痛苦之中。

  对这种现象,你有何感悟或思考?请自选角度,自定立意,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诗歌除外)。

  请看两篇文章,一篇立意为“人生不要过高地要求自己,获奖不应该等于哭泣”,另一篇则相反认为:不满足是向上的车轮。

  文一:获奖﹦哭泣?

  常州武进三河口高级中学高三(7)班冯琳

  中国队与意大利队赴英参加国际音乐比赛。中国队得了第三名,也荣获一等奖,可他们却哭成一片;意大利队只得了第九名,然而却狂欢、祝贺。为何两队之间有如此大的反差呢?

  中国队无非是想争夺第一名,他们对自己的要求过高。而意大利队则认为大家表现得都很出色,他们做到的是尽了自己的最大努力,无愧于心。

  如今,在中国,这类现象普遍存在。一些家长从小就让孩子参加各类培训班,参加各种比赛,所谓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孩子获了奖,或成绩好,则满足其任何要求,否则就责骂甚至打骂之;一些学校也是这样,拼命追求分数,领导逼老师,让他们把每个学生都“教好”,老师逼学生,让学生每门功课都“学好”,这种违反教育规律的现象,时或造成了悲剧。

  长辈对晚辈要求过高,领导对员工要求过高,有时甚至自己对自己要求过高,这就是当代中国社会的普遍现象——功利化的高要求。[NextPage]

  俗话说得好,生不带来,死不带去。那我们又何必追求遥不可及的目标呢?人活在这世上,是要让自己自由、快乐、幸福。何必太高地要求自己,束缚自己,让自己活得如此之累呢?人生应该潇潇洒洒走一回。这一点,还是古人做得最好。

  范仲淹登岳阳楼时,不也有心旷神怡,宠辱皆忘,把酒临风,喜气洋洋者矣吗?欧阳修写《醉翁亭记》时,不也有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吗?刘禹锡身处陋室时,不也说斯是陋室,惟吾德馨吗?

  不要过高地要求自己,我们亦能像古人那样活得坦坦荡荡;不要过高地要求自己,我们也能像鲁迅笔下的少年闰土那样,在童年有一段美好时光;不要过高地要求教师们,他们亦能像陶行知那般为教育事业做出巨大贡献。

  不要过高地要求自己不等于停步不前,无所事事,碌碌无为。只在自己踮起脚跟就能碰到的范围做好该做的,这样不也是很好吗?

  在当代中国,若任这种现象继续在社会上蔓延,那么也许我们将重蹈诸如“大跃进”之类的历史覆辙,毁坏的可能是一代人,甚至多代人,遭殃的是国家,违背的是历史汤汤大势啊。为了遏制这种现象蔓延,应从个人做起,影响身边的每一个人,正确对待人生的得与失。

  我深信——获奖≠哭泣。

  文二:不满足是向上的车轮

  常州武进三河口高级中学高三(8)班丁正颖

  人言:“知足常乐”。我却道:“不满足是向上的车轮”。

  科比一个大家都不陌生的执着追求自己梦想的人,一个永不满足现在所拥有的,不断前进,超越自我的人。球场上枯燥乏味的训练,一次又一次重复同一个动作,一次又一次瘫倒在健身房里,饱尝失败之苦,只为一技之长,厚积薄发,华彩绽放,他终于成为叱咤风云的当今篮坛领军人物。执着,勤奋,皆因不满足;超越,向上的原动力,也因不满足。

  中国队获奖了却在哭,意大利队没获奖却在狂欢。或许有人会赞扬意大利队的乐观精神,但我却能看到中国队泪水背后的雄心壮志,他们不满足,因为他们可以是最好的,凭着这种信念,我相信终有一天,荣登榜首的会是他们。

  有人要问了,“知足常乐”难道不对吗,永不满足的人如何才会快乐呢?常知足,常乐或许会是一种幸福的人生态度,然而,我们是否可以把这理解为安于现状的表现呢。《生死场》中的赵老三的形象我至今记忆犹新。他懂得“知足”,然而这种知足并没有让他快乐,相反,使他的一生浑浑噩噩,度日如年,没有追求,没有动力,虽生犹死,平淡无奇。“知足”常“乐”的人生,你,想要吗?

  我想,我是要摇头说“不”的。只有有所追求,不断进取,永不满足时,才能成就精彩的人生。

  鹰击长空,鱼翔浅底,虎啸深山,驼走大漠,世界万物,生生不息,多姿多彩。在这样一个充满生机朝气与奋发向上的舞台上,对自己说,我要偏安一隅,我知足,我常乐。你会满足吗?不满足,是向上的车轮,只有用进取压倒苟安,用勇锐盖过怯弱,世界方可生生不息,我们也才能活出生命的价值,活出生命的精彩。

  知足是常乐的,不知足的人也是快乐的。他们的快乐源于不断的拼搏带来的热忱,不断的向上带来的自信,曲折跌宕的人生带给他的是磨砺与激情……

  不满足用于歪门邪道上,那叫野心,可当依着一颗不满足的心追求自我时,它叫雄心。人之生兮有所求,有所求兮心悦忧,不要在对己,对人说:“还行了”。

  懂得知足,懂得惜福,是远远不够的。不满足,是向上的车轮。

  1、议论分析的立足点:要确立观点、明确想法。议论分析分析的首先应是作者的独立观点,凡事都要有思考,要分明是非,辨别真伪,确立主见。

  议论是对所确立观点的议论,议论要有观点,有想法。分析要确立分析对象,没有观点,一切分析可能都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分析的价值和意义也就会大打折扣。

  两位同学都从材料中看出了问题的本质所在:中国队获奖却哭泣,意大利队没有获奖却狂欢。“获奖﹦哭泣?”,一个“?”发人深省,作者说,我深信——获奖≠哭泣。另一同学观点于此相反,开宗明义摆出了全文的观点:人言,“知足常乐”。我却道,“不满足是向上的车轮”。[NextPage]

  2、议论分析的探求点:要全面阐述内涵和解析原因。分析的基础和推理的前提起码要阐释内涵和对事理发展规律作耐心分析,要作双向的甚至多层次的、深向式的分析。

  分析需要探求事理的前因后果,要阐释内涵和对事理的发展规律作深入考察,作双向的、多层次的深度理解。没有全面性,就会单一性、片面化;没有深入和双向和多层次,就会浅薄性、肤浅化。

  两位同学分别分析了中国队和意大利队产生不同反映的原因,尽管两文立意不同,但两文都分析了两队的直接动机和根本原因,都明确了事理的内涵,都追问了现象体现的深层价值观和人生观,也揭示了错误做法可能造成的危害。

  3、议论分析的拓展点:要联系生活,结合实际,联系历史,思考过往。分析就是以事实为依据,对观点进行分析、说明和说服,就是“大胆假设,小心求证”。

  分析要以事实为根据:现实和生活体现的是“我手写我心”;思考历史,反思过往,体现的是“我思故我在”。要结合历史和现实对观点进行分析、说明和说服,要“大胆假设,小心求证”。

  两文这方面做得都比较出色,文一分析了家长对孩子的要求问题,思考了教育体制对教师的要求问题,还联系到范仲淹生活态度问题,写到了鲁迅笔下童年闰土等;文二运用了科比,《生死场》中的赵老三的形象两个例子;运用自然界生物物竞天择喻证等。这样以事实为据,展开分析,假设拓展,这才叫有理有据,才真正有了说明的效度和说服的力度。

  4、议论分析的辩证点:要一分为二,分辨优劣。分析是悖论式的探问,用思考打破陈规观念,具有自我反思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辩证是一分为二,是悖论的反面求证,是自我反思和批判思维能力。一分为二才体现事理的两面性、事理的矛盾性,才是事理的真实存在。没有一分为二,论证就是封闭的,封闭就是自以为是,就是强词夺理,就经不起反驳。

  文一说:不过高的要求自己是无愧于心,让自己自由、幸福、快乐,但不要过高地要求自己不等于停步不前,无所事事,碌碌无为。文二说:常知足,常乐或许会是一种幸福的人生态度。知足是常乐的,不知足的人也是快乐的。不满足用于歪门邪道上,那叫野心,可当依着一颗不满足的心追求自我时,它叫雄心。两文一分为二的分析,给观点以条件,以依据,使分析因辩证而深刻,因深刻而冷峻。

  5、议论分析的凝结点:要给出情感态度,指出具体做法。这样使观点具有独立性、创造性和突破性,这样的分析才具有竞争力。

  分析要给出情感态度,体现作者的忧思,作者的忧思使观点具有感染力,对读者具有感染性;分析要指出具体的做法,尽量体现观点的独立、创造和突破,对读者具有启发性。

  两篇文章赞成什么,反对什么,情感态度一目了然。文一:人活在这世上,是要让自己自由、快乐、幸福。何必太高地要求自己,束缚自己。我深信——获奖≠哭泣。文二:人言:“知足常乐”。我却道:“不满足是向上的车轮”。懂得知足,懂得惜福,是远远不够的。不满足,是向上的车轮。两篇文章都用深情的呼唤,真实的思考,发人深省,引领人正确对待人生的得与失;都从真实的立场,针砭时弊,催人奋起,引导人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

  参考文献:

  1、孙绍振①《从抒情性文体向议论性文体的历史过渡》;②《理性思维导向及其对抒情性思维的超越》。分别见于《语文学习》2011,2014,第7-8期。

  2、黄厚江,《作文教学要作用于学生的写作过程》,《中学语文教学》,2014年第10期。

  个人情况:卓立子;中学语文高级教师,常州市优秀教师,市级教坛新秀,1978年生,曾在《中学语文教学参考》上旬刊、《语文教学通讯》上旬刊、《中学语文》教师版、《语文教学与研究》教研版等杂志发表文章50多篇,参与和主持过多项省市级课题。

本文来源:https://www.oubohk.cn/yuwen/347210/

难忘的第一次写作指导 写作指导教案
  • 相关内容
  • 热门专题
  • 网站地图- 手机版
  • Copyright @ www.oubohk.cn 教育资讯网-中高考资讯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17136666号
  • 免责声明:教育资讯网-中高考资讯部分信息来自互联网,并不带表本站观点!若侵害了您的利益,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在48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