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浅谈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渗透

浅谈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浅谈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渗透

  作者:崔俊霞

  文学作品言“情”,感动人也需要“情”,而教书育人更离不开“情”,可以说语文课是作品感情、教师感情以及学生感情的融合体。那么怎样才能在课堂上营造“情”的气氛,引导学生感悟课文中表达的“情”呢?中学教材大多是以思想感情为里,语言文字为表。那么,教学过程中就可以借语言之形传情感之神。将这二者完美结合在一起的具体方法有:

  一、从语言文字入手,体会文中蕴涵的思想广度、深度和高度。

  从文字入手,简单易行的方法就是朗读。饱含深情的语言其感染力是巨大的。“范读”就是教师最常用的教学手段,尤其是教师运用“抑扬顿挫”之声,读出“酸甜苦辣”之味,读出“喜怒哀乐”之情,将文字信息化为有声有情的场景语言,来帮助学生理解作品的思想感情,确定文章的情感基调,为理解文章的内涵打下基础。在讲析白居易的《卖炭翁》一文时,我就用悲怆低沉的朗读,突出了卖炭翁生活的艰辛,以反映当时下层劳动人民的悲惨遭遇。这样就将无声无形的文字读成有声有形有态的画面,读出了差役的凶残,读出了卖炭翁的“心忧炭贱愿天寒”的矛盾心理。从朗读中让学生感受到诗人对卖炭翁寄予了深切的同情,读出了诗人对当时黑暗社会的无情批判,从而使本诗的情感目标得以强化。

  二、创设意境引导学生置身于情趣之中,让学生耳濡目染受到熏陶。

  文学作品中感人至深之处大多数是作者描绘的精彩片断,教师若对这些情节加以描摹渲染,就能够营造出浓郁的抒情画面,那么学生就很容易对这些画面产生联想,将自己的情感融入到作品的意境之中与作者同悲同喜,共忧共患。朱自清《背影》一文中多次描写了父亲在特定环境下的特征——背影。当讲述父亲在家境惨淡,奔走谋职之时,还不辞辛劳送子上京,艰难爬过铁路为儿子买橘子时的情景:“(他)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太难。可是他穿过铁道,要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随着作者的讲述,同学们在脑海中就勾勒出一幅动态中父亲的背影。我要求学生重点领悟饱经忧患半生潦倒的父亲对儿子的挚爱之情,于是这“背影”不仅使不理解父亲的儿子潸然泪下,把平淡无奇的故事情节推向高潮,而且也在学生心里刻下深深的印记。

  三、以音乐为手段,创设情感基础。[NextPage]

  音乐和文学同属艺术,它们是相通的。文学作品主要以语言为媒介塑造形象反映生活,需要人们根据语言的提示,用自己的生活经验去补充想象作品所反映的内涵,所以不如音乐那么易于被人们所接受。在讲析歌剧《白毛女》之前,我给学生先放了歌剧《白毛女》的录音。这样,一开始喜儿的歌词就把学生带到了雪花纷飘的大年夜,喜儿独自一人在家等候出门躲债至今未归的父亲,让学生心里不断涌现出对杨氏父女的同情。随着剧情的进一步发展,学生脸上明显流露出惊惶与不安,生怕杨白劳回家途中被地主堵上,直到杨白劳回家给喜儿带回大年三十的年货才松了一口气。当喜儿看到父亲给她买的红头绳时,学生又不禁受到喜儿心情的感染,也表现出欣喜的神态。随着剧情高潮的到来,我适时进行了“黄世仁逼债”的提示,学生脸上又呈现出替杨白劳暗捏一把汗的神情……通过这歌剧使学生初步了解全剧的情节发展。接下来,我的讲述就轻松多了。然后,我叫全体学生讨论分析一下喜儿、杨白劳、黄世仁的人物形象。这样,讲析与歌剧录音相得益彰,让学生对本课的主题有了深刻的理解。

  四、适当运用身体语言,引导学生领悟作品细节。

  语文课要生动、活泼,还需要教师加进适当的表演,用眼神、手势等来加强对课文内容的渲染。这些能令教师的讲述形象化、具体化,能将文学作品人物的心理、言行作角色处理,让人物的情感更直观地表现出来,进而把学生带到“忘我”境界,使其感情的起伏与作品的情感脉博相吻合,或沉郁,或伤怀,或激昂,或愤怒。固然可以用语言描述,但远不如用手势或姿态模拟那样形象生动。《藤野先生》中清朝留学生“将脖子扭几扭”的动作,鲁迅先生为何讽刺为“标致”,学生很难体会。如果能来一个形象的动作,就不仅能帮助学生理解,而且还会增添情趣,活跃课堂气氛。《故乡》中的杨二嫂的形象描述:“圆规一边愤愤不平地说……”,不妨在课堂上请一两个酷似“圆规”的同学模仿一番。总之,用体态语言来表现会令人感到栩栩如生。

  语文教材的情感渗透,主要是通过教师的授课和指导学生阅读、欣赏等手段来完成的。因此作为语文教师要善于发掘不同体裁、不同形式的课文所表现出来的情感因素,让学生真正领悟。

本文来源:https://www.oubohk.cn/yuwen/331951/

  • 相关内容
  • 热门专题
  • 网站地图- 手机版
  • Copyright @ www.oubohk.cn 教育资讯网-中高考资讯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17136666号
  • 免责声明:教育资讯网-中高考资讯部分信息来自互联网,并不带表本站观点!若侵害了您的利益,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在48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