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孙姓氏的由来_姓氏溯源:公孙姓 黄帝之后裔

公孙姓氏的由来_姓氏溯源:公孙姓 黄帝之后裔

  公孙姓,中国复姓,据传源于中国5000年前的上古时期华夏时代,是中国最古老的一个姓氏之一。

  春秋时期,各国诸侯不论爵位大小,多喜欢称公。按照周朝制度,国君一般由嫡长子继位,即位前称为太子,其他的儿子便称为公子,公子的儿子则称公孙。他们的后代便有不少人便以公孙为姓,因此,公孙并非一族一姓的后人。

  《通志》载:"公孙氏,春秋时诸侯之孙,亦以为氏者,曰公孙氏,皆贵族之称。或跟黄帝姓公孙,因以为氏。”

  起源始祖

  源流一

  源于身份,出自两周时期各诸侯国王族的后裔,属于以贵胄身份称谓为氏。春秋时期,各国诸侯不论爵位大小,

  多有被称为“公”者。按周王朝的典礼制度,国君一般由嫡长子继位,即位前称为太子,其他的儿子便称为公子,公子的儿子则称公孙。在这些公孙的后裔子孙中,有许多人便以身份称谓“公孙”为姓氏者,称公孙氏,因此,公孙并非一族一姓的后人。

  源流二

  出自姬姓,黄帝轩辕的后裔有公孙氏。最初出现的公孙氏是在上古时期。据《路史》载:“神农同母弟勖,嗣少典国君,世为诸侯,后以公孙为姓。轩辕帝初名公孙,后改姬。”所有他的后代里,有部分姓公孙,称公孙氏。在春秋时,各国各地的诸侯,大多喜欢被称为“公”。以当时的制度,国君将由国君的嫡系长子继承。正式登基前,应先立为太子,此时其他的儿子将称为公子,同时诸侯的儿子也是公子,而公子的儿子就是公孙。这些公孙们的后代为突出祖出祖先曾有过的皇室血统,就改姓为公孙。这样,公孙作为一种姓氏的荣誉而流传甚广。此时它的姓氏来源就五花八门,不一而足了。故公孙氏的始祖是黄帝轩辕。

  这在史籍《广韵》中有记载:“古封公之后,皆自称公孙,故其姓多,非一族也。”又据史籍《通志》记载:“公孙氏,春秋时诸侯之孙,亦以为氏者,曰公孙氏,皆贵族之称。或眼黄帝姓公孙,因以为氏。”

  存疑:黄帝姬姓,不可能姓公孙[NextPage]

  黄帝出于远古的少典族,黄帝姓公孙的说法主要来源于《史记·五帝本纪》,而早于《史记》的《国语·晋语》却记载:“黄帝以姬水(今陕甘的渭、湟之间)成,炎帝以姜水(经岐山、扶风、武功入渭之岐水)成,故黄帝为姬,炎帝为姜。“

  《史记》记载:“黄帝二十五子,其得姓者十四人。”

  《国语·晋语》谓十四人实有十二姓,即姬、酉、祁、己、滕、葴、任、荀、僖、姞、儇、衣。其中青阳与夷鼓同为己姓,玄嚣与苍林同为姬姓。十四个儿子中并无姓公孙者。儿子中没有姓公孙的,那么孙子中会有么?

  清崔述《补上古考信录》指出:“公孙是公之孙,上古时无此(公孙)称。”

  得姓始祖

  黄帝轩辕。皇帝是少典的儿子,姓公孙氏,名叫轩辕。传说神农的异父同母的弟弟,“嗣少典国君,世为诸侯”,在他的后代中,就有人以公孙为姓。皇帝轩辕帝曾姓过“公孙”,后来改成姬姓,所有他的后代里,有部分姓公孙,另有部分姓姬,再有少数以轩辕为姓。

  迁徙分布

  公孙氏或是一个古老的汉族姓氏,但人口总数在中国的大陆和台湾省均未列入百家姓前三百位,在宋版《百家姓》中排序为第四百二十九位门阀。公孙一姓源远流长,据《路史》上记载,轩辕氏初姓公孙,后改姓姬。由此看来,“公孙”一词,自古以来本身的意义便十分尊荣也就不足为奇了。从《广韵》上记载:“封公之后,自皆称公孙。”可知,春秋时期列国诸侯的子孙,被尊称为公孙。从《通志·氏族略》记载“公孙氏,皆贵者之称。”可见,后来“公孙”的意义延伸了,一般人也尊称贵胄的子弟为公孙。如如今的对人的“公子”称谓。据说春秋时代出身于诸侯之家的公孙,干脆以“公孙”为姓,也称为公孙氏了。由此可见,公孙为姓的中国人中,并不完全是一脉相承自黄帝,其中有一部分是春秋贵族的后裔。

  公孙姓在大陆和台湾百家姓中名列一百位之后。在古代,孙字可泛指后代人,而公孙两字,也可用来泛指王公贵族的后代。有些王公贵族的后代以公孙的称呼为荣,便相延世代成为姓。古书《通志》说,相传远古时黄帝姓公孙,于是便有这一姓的广泛流传。[NextPage]

  公孙氏望族居高阳郡(今山东临淄)、扶风郡(今陕西咸阳)。今山东、云南两省还有公孙氏族人分布。

  郡望堂号

  郡望

  扶风郡:周朝时期置郡,其时辖地在今陕西省兴平县、咸阳市一带地区。汉朝武帝太初元年(丁丑,公元前104年)置右扶风,与京兆、左冯翊合为三辅,治所在今陕西省兴平市,其时辖地在今陕西省长安县以西、凤翔县一带。三国时期曹魏国改名为扶风郡,治所在隗里(今陕西兴平),其时辖地在今陕西省麟游县、干县以西,秦岭以北、山东省平原县以南一带地区。五代时期后汉将其辖地定在今陕西省咸阳市一带地区。西晋朝时期移治到池阳(今陕西泾阳),南北朝时期的北魏移治所到好畴(今陕西乾县)。隋、唐两朝以今陕西岐州一带为扶风郡。

  高阳郡:历史上的高阳郡有三:①战国时期为高阳邑,亦称高阳乡,在今河南杞县西北部,秦朝末期郦食其自称“高阳酒徒”,其“高阳”即指该地区。②东汉桓帝时期(公元147~167年)又置高阳郡,治所在高阳(今河北高阳),其时辖地在今河北省高阳县一带。晋朝泰始初期(乙酉,公元265年)置高阳国,治所在博陆(今河北蠡县),时辖四县,辖境包括今保定、清苑、高阳、博野、蠡县等县地。③北魏时期另置青州高阳郡,辖地在今山东省淄博市临淄区西北部一带,隋朝开皇初年(辛丑,公元581年)被废黜。公孙氏望族的高阳郡,是指③之所处。

  堂号

  扶风堂:以望立堂。

  高阳堂:以望立堂。

  白马堂:东汉末期公孙瓒被封为讨虏将军,屡次打败胡虏,除辽东属国长史。常乘白马,乌桓怕他,互相告语:“我们要避开白马长史。”

  忠义堂:春秋时公孙杵臼和程婴都是赵朔的门客。赵朔为屠岸贾所杀,朔妻遗腹生一子。杵臼和程婴设计保存赵氏孤儿:杵臼把自己的儿子藏在山中,派程婴向屠岸贾回报说是赵氏孤儿。屠岸贾就把公孙杵臼的儿子当成赵氏孤儿和公孙杵臼一起杀了。程婴保护着赵氏孤儿长大成人,终于报了赵朔被杀之仇。人称公孙杵臼舍掉自己的儿子和自己的命存主人之孤,既忠且义。[2]

  宗祠对联

  四言通用联

  人称书库,力却弓旌[NextPage]

  上联典指隋朝时期的阜城人公孙景茂,字元蔚,博览经史,在西魏时任太常博士,对经史的错误多有改动,当时人称为“书库”。隋开皇初年官汝南太守,后历任息州刺史、道州刺史、淄州刺史,所到之处,常用自己的薪俸帮助病人、穷人。下联典指晋朝时期的上谷人公孙凤,字上鸾,隐居在昌黎的九城山谷,冬穿单衣,夏吃馊食,弹琴吟咏,悠然自得。朝廷屡次征召,不为所动。“弓旌”,为古代征聘士大夫之礼。

  赵家义士,孟氏门人

  上联典指春秋时期的晋国公孙杵臼。下联典指春秋战国时期的齐国公孙丑。

  六言通用联

  脱粟称平津俭,舞剑示怀素书

  上联典指汉朝时期的薛人公孙弘,字季,小时候家里贫穷,四十多岁始学《春秋·杂说》,汉武帝两次征召为博士,后任丞相,封平津侯,生活俭朴,经常吃糙米,人们都佩服他的勤俭。下联典指唐朝时期的教坊舞伎公孙大娘,善舞剑器,名冠一时。杜甫曾有《观公孙大娘弟子舞剑器行》诗。书法家怀素曾见她舞西河剑器,遂净其舞姿化用于书法,从此其草书大有长进,以狂草著名。

  七言通用联

  脱粟称平津之俭,舞剑示怀素之书

  上联典指汉朝时期的薛人公孙弘。下联典指唐朝时期的教坊舞伎公孙大娘。

  孟门受精微之学,行人擅修饰之能

  上联典指战国时期的齐国人公孙丑,孟子弟子,非常倾慕春秋时齐国大夫管仲、晏婴,曾向孟子请教他们建功立业的精细隐微的问题。下联典指春秋时期的郑国大夫公孙挥,字子羽,郑简公时任行人(掌管朝觐聘问的官)。《论语·宪问》中曾说:“郑国外交辞令的创制,裨湛起草,世叔讨论,行人子羽修饰,东里子产润色。”

  九言通用联

  孟氏及门,受精微之学;行人子羽,擅修饰之能

  上联典指战国时期的公孙丑,孟子弟子,曾向孟子问何谓“不动心”和“浩然之气”。又请问管仲和晏婴的功业。下联典指春秋时期的公孙挥,字子羽。熟谙诸侯政令,且娴于辞令。仕行人。《论语》:“行人子羽修饰之。”《左传》论述:“郑国将有诸侯(外交)之事,子产乃问四国之事于子羽。”

本文来源:https://www.oubohk.cn/yuwen/331942/

  • 相关内容
  • 热门专题
  • 网站地图- 手机版
  • Copyright @ www.oubohk.cn 教育资讯网-中高考资讯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17136666号
  • 免责声明:教育资讯网-中高考资讯部分信息来自互联网,并不带表本站观点!若侵害了您的利益,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在48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