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曾祺 花_汪曾祺:花香水影

汪曾祺 花_汪曾祺:花香水影

  汪曾祺先生是一个乐天的名士,向来被视为“士大夫”,甚至是“中国最后一个士大夫”。“士大夫”传统意义上专指那些以做官为唯一目的知识分子。汪曾祺一辈子无官,也不求做官,称他为“士大夫”,显然有点不伦不类。

  汪曾祺的乐天,来自他与自然的“同化”理念,“齐物”“逍遥”,对万物“无所恃”。安时处顺,穷通自乐。

  中国最高境界的艺术都归道家,汪先生本质上也归道家。他的笔底带有仙风神气。

  他知道我们来自大地,回归大地。“一切胎生、卵生、息生,来从虚空来,还归虚空去,往生再世,皆当欢喜”(《受戒》)。他的艺术只有人间气息,没有神鬼气息。

  汪曾祺并非大器晚成,其学养、显露天才早在1949年之前就已完成,但真正的成气候则在1980年以后。他曾在《西南联大中文系》里回忆,当时“有一本《大一国文》,是各系共同必修。这本书编得很有倾向性。文言文部分突出地选了《论语》,其中最突出的是《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这种超功利的生活态度,接近庄子思想的率性自然的儒家思想对联大学生有相当深广的潜在影响”。

  它是自由自在的生活,可使心灵、精神放逸。表面说儒家,实际说的是庄子道家。

  汪曾祺很早就觉悟到真正的大儒和道家在“生活态度”上的某些相通性——超功利。儒家绝少有这个“超功利”,而多半是极度功利的“经世济用”术,最成功的儒生也都是“帝王师”,出谋划策、解疑去惑。成为“帝王师”也就做了千百年来儒生们的最高梦想。在实用者看来,艺术是最无用的;在艺术家看来,实用是最粗糙的。谈到他的老师时,汪曾祺说“闻一多先生讲楚辞,一开头总是‘痛饮酒熟读《离骚》,方称名士’”。汪曾祺具有类似的“名士”情结。所谓痛饮酒和熟读《离骚》,并非并列关系,而是递进关系,痛饮酒为的是熟读《离骚》,否则终为酒囊饭袋。

  熟读《离骚》不必说,“痛饮酒”,汪曾祺也是实践了一生。他“不是一口一口地抿,也不是一口一口地呷,他真是‘饮’,一喝一大口”(苏北:《忆·读汪曾祺》40页,安徽文艺出版社2012年4月)。

  一个算命的说,“要是你戒了烟酒,你还能活二十年”,汪曾祺回道“我不抽烟不喝酒,活着干吗呀”。他不顾身体,偷偷打酒喝,抵赖,全家批评教育他:“有小说为证!还抵赖!”[NextPage]

  汪曾祺又曾听刘文典先生讲《庄子》。“我只记住开头一句:‘《庄子》嘿,我是不懂的喽,也没有人懂。’他讲课是东拉西扯,有时扯到和庄子毫不相干的事。”

  庄子对于人生转折期的汪曾祺来说,影响深远巨大。庄子不愿高居庙堂死后留骨而贵,宁愿像神龟,在泥水中潜行曳尾。汪曾祺的神态身心,可与庄子暗通。为能活得自在滋润,他好吃,他是作家里的美食家,也是一个艺术鉴赏家,琴棋书画、鸟虫花果,纷纷落于笔下。他的作品是现世的艺术,享受当下的艺术,奇人巧手是他的人物,吃喝玩乐是他的主题。他取轻而弃重,取欢而弃苦,取冷而弃热。作品圆融和谐,很少有棱角与躁气。

  即使恩师沈从文先生逝世,汪曾祺也未失态,“沈先生面色如生,很安详地躺着。我走近他身边,看着他,久久不能离开。这样一个人,就这样地去了。我看他一眼,又看一眼,我哭了”。汪曾祺虽视之如父,却惜字如金,“我哭了”三字即包蕴所有。多么像庄子。

  汪曾祺作品的艺术特色吻合道家的“以朴应冗,以简应繁”。简笔、留白很多,凡事都不说满。

  20世纪以来,使白话文本土化得最为彻底的两大作家,一是老舍先生,一是汪曾祺先生。老舍先生的白话文是用来吟的,简练,有力,有韵味,柔而绵,能够包裹万物。曾祺先生的白话文是用来读的,短小,古朴,瘦而硬,陡峭如上山。戏剧语言对他影响不小。“苦啊”一声,掩面而泣,跟着就是转身唱起来。

  汪曾祺是一个生活型作家,作品里瓜果琳琅,花香水影,奇人异人,表达风习,和老舍先生不一样。

  老舍的风习描写主要背景是市民都市,风习是小说的故事情节,风习化进了人物,弥漫一体,尤其晚年的《正红旗下》,应该和福克纳风格相近;汪曾祺的风习描写主要在乡间小镇,风习和人物多半是并列关系,可以当成相对独立的散文、美文。老舍的小说,人物大于故事;汪曾祺的故事往往大过人物,风习成为故事的组成要素之一,有时甚至人物都成为风习的附属,篇幅常常多于写人,因此他的小说是散文化的。这是老舍和汪曾祺不同之处。

  常有人拿汪曾祺和沈从文进行比较,我觉得汪曾祺先生的唯美来自恩师,其他的共性并不很多。起码沈先生的所有小说里,人物永远是最大最核心,风习只是人物的配饰,汪曾祺却是把风习当人物来写,和老舍先生近似处更多。作为老舍先生长期的同事,老舍先生对于汪曾祺的影响,恐怕不弱于沈从文。

本文来源:https://www.oubohk.cn/yuwen/330999/

  • 相关内容
  • 热门专题
  • 网站地图- 手机版
  • Copyright @ www.oubohk.cn 教育资讯网-中高考资讯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17136666号
  • 免责声明:教育资讯网-中高考资讯部分信息来自互联网,并不带表本站观点!若侵害了您的利益,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在48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