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承天寺夜游》原文_《记承天寺夜游》赏析

《记承天寺夜游》原文_《记承天寺夜游》赏析

  作者:江苏姜堰市二附中 谢志华

  苏轼是北宋著名的文学家,也是著名的画家。苏轼笔下的景物,不仅渗透着文学家的气质、情感,而且还凝聚着画家的匠心,具有绘画一样的艺术美。

  苏教版八年级上《记承天寺夜游》是苏轼的一篇随笔,却像一幅至美的水墨画。画面空灵隽永、淡雅高洁。笔者就本文的景物描写在构图、色彩、意境三方面所体现出来的绘画美来赏析这篇小品文。

  一、竹影横斜水清浅

  皓月朗照,一泻千里,激发了作者夜游的兴趣。至承天寺,眼前“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寥寥数笔,为读者勾画出了一幅优美的寺院月下竹柏图。构图简洁,画面清晰。

  “积水空明”描绘如水的月色,透明清澈,温润灵动,给人以一池春水的静谧之感。用“空明”一词,不枝不蔓,体现出空灵、坦荡的意境。

  “藻、荇交横”写水藻、荇菜参差错落,互相交错,清影婆娑,轻盈妩媚,给人以水草疏影随风摇曳、风姿绰约的动态之美。“交横”一词更准确地体现了藻、荇婀娜多姿的弹性。笔墨淋漓畅达,仿佛触手可及。画面静中有动,动中愈见其静。

  作者将水中藻、荇比作竹柏影子,三笔两划勾勒出竹柏之形,用笔写色,绘出竹柏的清丽淡雅、灵动而飘然有姿的情态,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天上人间,几乎都在水中浮动、摇曳,浑然相融。从而创造出一个竹影横斜、水色清浅的透明世界。

  这种随意勾勒的构图效果,表明作者写这篇文章完全用的是画家的笔法:着墨不多,用笔疏简,神完气足,格高思远。

  二、淡妆浓抹总相宜[NextPage]

  水墨画以墨色浓淡来分清画面的虚实远近。

  “积水空明”四个字,水清墨淡,虚写“积水”,实写月色。用淡淡的水墨色来渲染月色水色,接着又用浓墨重彩勾勒“水中藻、荇交横”,利用人们的错觉,将那院中的竹柏在月光下的影子,绘成“水”中的水草游浮,漂荡,恍恍然如仙境。虚写藻、荇,实写竹柏。淡淡的月色是远景,浓浓的竹柏影是近景,以浓墨的竹柏疏影来反衬当时月色之浓之亮,不明写月光而月光的清朗、浓稠、美妙已宛然具象,令人神往。以淡墨的月色烘染竹柏疏影之浓,并使之成为画眼。“月色”与“竹柏”,墨色的焦浓、重淡、清和与留白,构成画面的主色调。近景竹柏,用浓墨勾染,勒以虚虚淡淡的水色,远景月色,一远一近;皎洁的月光一泻千里,竹柏墨影,跃然纸上;一明一暗,画面富于变化,将画面推崇到“极致的美”,使人倍感空灵剔透,这一切非大手笔而不能为。这样以墨色浓淡来分清画面的虚实远近,以浓写浓,以淡衬浓,虚景实景相生相成,月光至丽,竹影至美,光影互动构成清虚冷月的仙境。

  三、仰望竹柏分外高

  明朗的月色、寒冷的冬夜,冷月清光里一个孤寂的身影,徘徊在竹影斑斓的寺院内,一个宁静淡雅的境界,被描摹到了极处,诗情画意,慧心独具。似乎天地间只有竹柏在明月清风中立定精神,其架势凌云直上,却安于清贫,安于宁静,一点不倨傲,只在一方小院而且是寺庙小院中孤芳自赏,这是一种何等“丰富的宁静”与“充实的美丽”?这又是何等的峻洁清高?那些追名逐利,趋炎附势,奔走钻营,陷入茫茫宦海而难以自拔的小人,何曾得暇仰望这清虚竹柏的高洁?

  寻常的月光,寻常的竹柏,在他眼中,美若仙境。“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面对自己被流放的窘遇只能轻轻一声感慨,个中滋味谁解?人生皆是苦味,何不苦中找乐?画面更多的留白,叫人叹为观止。从空间上把人们引进一个“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似的迷人境界。从时间上把人们带到一个“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的动人时刻。于是,苏轼昂起了头,做一回真正潇洒的“闲”人,卒章显志,文意、画境一同成为作者的意境象。此时的苏轼,已经有即将彻底退回历史之中的内心觉解和心理准备,也有着自我的形象立意,自己的性格也如同这夜晚的清幽寺院中孤寂的竹柏“咬定青山不放松,任尔东西南北风”,《记承天寺夜游》也就成为作者表明心志、诗意栖居的最好注脚,这里的竹柏就是苏轼幽独淡泊、孤傲清高的象征。

本文来源:https://www.oubohk.cn/yuwen/322304/

《记承天寺夜游》翻译 《记承天寺夜游》苏轼
  • 相关内容
  • 热门专题
  • 网站地图- 手机版
  • Copyright @ www.oubohk.cn 教育资讯网-中高考资讯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17136666号
  • 免责声明:教育资讯网-中高考资讯部分信息来自互联网,并不带表本站观点!若侵害了您的利益,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在48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