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初高辅导_小初高同课异构 教学研戮力向前

小初高辅导_小初高同课异构 教学研戮力向前

  作者:邱宇强

  活动策划:孙立权(语文特级教师,东北师大附中语文教研室主任,语文学科首席教师,东北师大文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吉林省语文名师工作室主持人,吉林省写作学会副会长,全国中语会学术委员)

  活动主题:探讨语文学科的独特性研究反刍式教学和经典重读

  授课内容:《江雪》(柳宗元)

  授课教师:田璐(长春一实验小学语文教师、任洲仪语文名师工作室成员)

  李翔宇(东北师大附中直升部语文教师)

  孙立权(东北师大附中语文首席教师、吉林省语文名师工作室主持人)

  课堂简录:

  第一节,小学,授课教师田璐老师,授课班级长春一实验小学四年5班。

  师:大家都会背这首诗了,我们还用学这首诗吗?要学,学点什么呢?

  生:要学诗中的字(音),词(义),作者,诗的意思。

  师:请同学们先自由地读诗,要求读准字音,读出五言绝句的节奏;然后我会让个别学生范读,并要你指出你认为需要注意的字音。

  师:这篇课文出自江苏版教材——长春版小学教材没有这首诗,原课文没有书下注释。那你认为诗中哪些字词需要加注释呢?请你把它圈出来。

  师:理解词语意思,可以采用不同的方法:“绝”,可以用查字典看选项的方法;“径”,可以通过学过诗中的意思类比理解;“孤”,可以用组词的方法理解;“蓑笠”,可以通过部首猜字的方法理解。

  师:请同桌之间互讲一下诗的大意,之后老师会请个别学生描述,我会依据描述画幅画。师:看到这样的画面,你联想到了什么?或是产生了什么样的情感?请你带着你的这种情

  感再读诗歌。[NextPage]

  师:这场景是寒冷、空寂的,老翁为什么还在垂钓呢?你由老渔翁想到了谁?

  师:看大屏幕上关于柳宗元写《江雪》的背景文字,请回答由老渔翁读出了怎样的柳宗元?师:请同学们带着感情再读《江雪》,争取能把自己的心与柳宗元贴得更近,争取能做柳

  宗元的知己。

  第二节,初中,授课教师李翔宇老师,授课班级东北师大附中初二25班。

  师:我们学过柳宗元的《小石潭记》,请同学们比较《小石潭记》与《江雪》中的景物描

  写有何异同。

  师:通过研讨比较,我们总结出两篇文章中“景”的共同特点是“寒”和“静”,不同之处是:《小石潭记》中的景是“小境”,《江雪》中的景是“大境”。

  师:下面同学们再比较一下两篇文章所反映的作者情感的异同。

  师:通过比较文本,大家总结出《江雪》中作者情感有个“孤”字,《小石潭记》中没有。

  师:带着作者的“孤”情,再思考《江雪》与《小石潭记》中的“寒”与“静”是不是完

  全一样?

  师:《江雪》诗中“鸟”是“绝”,“人”是“灭”,所以《江雪》中的“寒”是“极寒”;“静”是“极静”。而诗中的“孤”,也是“极孤”。

  师:由《江雪》中的钓翁,你还联想到了其他文学作品或是历史上的哪些钓翁?他们与《江雪》中的钓翁有何异同?

  师:柳宗元《江雪》中的钓翁形象更像谁?

  第三节,高中,授课教师孙立权老师,授课班级东北师大附中高二28班。

  师:像这样化用柳宗元《江雪》的诗词,有几百首;有关《江雪》的画作几百幅,由此便提出一个问题:柳宗元的《江雪》,千古传诵不衰的魅力究竟是什么?

  师:这位同学认为诗中浸润着禅意,请具体说说这种禅意是如何表现出来的。

  师:他认为诗写出了一种“旷世的孤独”,诗中的“千、万”和“孤、独”形成鲜明对比,写出了“极致的孤独——千万孤独”。确实,孤独自有孤独的伟大。

  师:他认为诗写出了大境界与小人物的鲜明对比。这让我想到拍摄画面的技法,层层推进,从而意境全出。

  师:我认为这首诗的魅力不仅在于“诗中有画”,更可贵的是,这首诗“诗中有人”“诗中有我”。作家总是习惯找到一个意象寄托自己的情感,比如戴望舒找到“丁香姑娘”、陆蠡找到“绿枝条”、白居易找到“琵琶女”,史铁生找到“地坛”。在这首诗中,柳宗元找到了“渔翁”。渔翁象征了一个有个性、有不屈精神的“我”的形象。[NextPage]

  专家点评:

  赵士英(吉林省教育学院小学部主任):“小初高异学段同课异构”活动的设计极具魅力,极具创造性,是别开生面的创举。它打破了目前“小初高”语文教学没有交流的局面,让三个年段的语文老师坐到一起研讨语文教学,推动了语文教育12年一体化发展。

  宋祥(东北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活动给我们四点启示,一是教师授课要有课程意识,教材不是教学的出发点,而是相关的课程标准;二是教师要有资源意识,意识到教材是可改变改进的资源,教师是可挖掘的资源,学生是可开发的资源;三是教师要有生本意识,要思考同一内容,如何教给不同学段的学生;四是教师要有效率意识,在单位时间内,学生能力要有提高。

  任洲仪(吉林省小学语文名师工作室主持人、长春一实验小学主任):田璐老师的课堂设计具有生本意识、文体意识和学法意识。田老师能尊重孩子的认知能力,在了解学情的基础上,再进行教学;能根据诗歌文体的特征,运用有层次的诵读法进行教学;且在教学中,注重学习方法、学习策略的指导。

  我的思考:

  本次活动的策划人孙立权老师,把活动的主题确定为“探讨语文学科的独特性,研究反刍式教学和经典重读”,但我认为本次活动的启迪意义,绝不仅此。

  1.深化同课异构内涵,促进教学教研一体化发展。

  一直以来,我们理解的“同课异构”都是指选用同一教学内容,根据学生实际、现有的教学条件和教师自身的特点,在“同一学段”进行的不同教学设计。“小初高异学段同课异构”活动的开展,打破了教师关于“同课异构”固化的认识,深化了“同课异构”的内涵,为教研工作打开了新的一扇窗,开启了新的一扇门。而且,正像专家赵士英老师所言,活动为“小初高”不同学段老师的交流提供了机会,促进了教学教研12年一体化的发展。

  长期以来,小学老师、初中老师和高中老师是“老死不相往来”的,不仅不在一起搞教学教研交流,甚至还“同行相轻”:初中老师埋怨小学老师,高中老师埋怨初中老师。“小初高同课异构”活动,首要的意义在于,创造了一次“小初高”老师坐在一起研讨教学的机会,增进了“小初高”老师之间的了解,有利于消除彼此之间的隔阂。一位与会的高中老师就坦诚地说:“小学的课上好也不容易呀!以前我是小看小学老师了。”而一会参加观摩的小学老师也感慨地说:“教小学教久了,思想都有局限了。听听初高中老师的课,视野一下子开阔不少。”

  当然,我希望这次“小初高同课异构”活动仅仅是个开始,仅仅是“小初高”一起教学教研活动的序幕。也希望以后的活动形式不仅限于“同课异构”,活动学科也不仅限于语文。因为不同学段的学科都要争取做到无缝衔接,这就要求教师了解你前一个学段老师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了解学生的学习习惯、学习基础,了解之前的考评体系;要求老师明确下一个学段相关的教学内容,努力为学生下一阶段的学习打好基础。这样看来,“小初高”教师一起搞教学活动一起搞教研,意义就重大了!

  2.明晰学段课程标准,基于学情因材施教。

  这次活动,“小初高”三位老师同讲柳宗元《江雪》,具体“讲什么”,就成了摆在每位老师面前的首要任务,而老师“讲什么”的依据应该是每学段的课程标准。可以说,这次授课的三位老师都较好的把握了自己年段的课程标准,比如田璐老师的课体现了小学语文以朗读和积累为主的教学目标,李翔宇老师的课体现了初中语文以抓关键词深入解读为主的教学目标,孙立权老师的课体现了高中语文注重文本对话和文化渗透的要求。当然,在实际的教学中,并不是所有的老师都能像这三位老师准确把握本年段的课程标准,从而出现种别人的田,干别人的事,最终荒废了自己的田,耽误了自己的事的情况。所以,明晰自己学段的课程标准是教师的要务。[NextPage]

  明晰课程标准后,就要深入地了解学情。所谓学情,是与学生生活、学习相关的一切因素,是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基础、学习习惯、学习能力、兴趣爱好、年龄特点、心理特点等各种因素的综合。教师在了解学情的基础上做的教学设计,才有针对性,也才能实现因材施教。比如同课异构的关键是“构”,而“构”的主体就是“学情”。不了解学生,不了解自己年段学生的特征,教师的教学设计就是空中楼阁,就无的放矢。参加这次观摩活动的老师都能发现,小学、初中、高中不同学段学生的上课状态是明显不一样的:课堂上,小学生是表现踊跃,举手不断,课堂气氛轻松热闹;初中生则在老师的引导和追问中,顿悟或感悟着,逐渐加深对文本的认识;高中生更多了几分冷静与深邃,在不动声色中,进行着头脑风暴。这实际就是不同学情的一个表象。

  3.研读文本深度备课,提升课堂效率与效能。

  福建师范大学文学院孙绍振教授曾说过这么一段话:“在语文课堂上重复学生一望而知的东西,我从中学时代对之就十分厌恶。从那时起我就立志有朝一日,我当语文老师一定要讲出学生感觉到又说不出来,或者以为是一望而知,其实是一无所知的东西来。”——柳宗元的《江雪》,幼儿园孩子可能都会读会背的诗,对于学生,尤其是高中学生来说,真是“一望而知”。教师如果不研读文本,不进行深度备课,课堂真就会成为孙教授“十分厌恶”的课堂了。因此,教师——不仅语文教师,都要对教学内容进行潜心研读,做到有深度的备课。

  在深度备课的基础上,教师才能讲授出学生“一无所知”的知识,才能在一节课中有高密度教学点的达成,而这样的课堂才是有效率的课堂,才称得上是高效的课堂。正如一位初中老师深有体会地说:“小学这堂课,从字音到词义,由词义到诗意,由诗意到诗情,尤其还注重了对学生学法的指导,课堂容量不小,而学生学习效果又不错,这真是高效课堂呀!”高效的课堂必然有利于学生能力的形成,从而促成课堂效能的提升。

  一次教学活动的意义,不仅是让教师知道了哪一教学内容可以怎么讲,可以怎么讲更精彩,而且是启发教师在更广阔的视野下思考“教什么”“怎么教”“为什么这么教”“怎么教的更好”等问题,最终推进我们教育更好的发展。

本文来源:https://www.oubohk.cn/yuwen/320705/

  • 相关内容
  • 热门专题
  • 网站地图- 手机版
  • Copyright @ www.oubohk.cn 教育资讯网-中高考资讯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17136666号
  • 免责声明:教育资讯网-中高考资讯部分信息来自互联网,并不带表本站观点!若侵害了您的利益,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在48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