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盘活网]盘活课本材料,成就高考美文

[盘活网]盘活课本材料,成就高考美文

  作者:赵炳庭

  合理地运用课本中的素材,可以吸引读者兴趣,并领会其中所蕴含的道理。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没有素材的积累,构思再好也难以写出精彩的作文。相反,若能在作文中“旁征博引”,即便构思略显浅薄,也可靠文采取胜。如果说观点是作文的灵魂,那么素材就是作文的血肉,可见,素材是关系到作文成败的关键因素。

  同学们常常抱怨作文“无米下炊”,其实,很多鲜活、丰富的材料就在我们身边。课本就是一座座写作素材的金矿,不少同学是身在宝山不识宝,没有很好地挖掘和利用这个矿藏。因为课本中的素材都来自名家、名著、名人,非常具有典型性,并且这些具有高度典型性的素材都具备多元应用的可能。就是同一个素材,只要细心揣摩、深入挖掘,从不同的角度看,总会有新的发现;同样的素材,以不同的方法入文会有截然不同的效果。我们从下面几个实例中或许得到一些启发。

  一、活用素材

  实例一:同一材料可写进不同的文章中。

  相如曰:“夫以秦王之威,而相如廷叱之,辱其群臣。相如虽驽,独畏廉将军哉?顾吾念之,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赵者,徒以吾两人在也。今两虎共斗,其势不惧生。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廉颇闻之,肉袒负荆,因宾客至相如门谢罪,曰:“鄙贱之人,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

  卒相与欢,为刎颈之交。

  (《廉颇蔺相如列传》)

  有考生选取不同的角度将它写进不同的作文中——

  在武将廉颇的眼里,一个只会说几句好话的文相蔺相如因何职位比他高?于是处处与之作对,出言不逊。而蔺相如并没有跟他计较,而是道出了“先国家后利己”的君子之言。这话着实令廉颇汗颜,于是就有了“负荆请罪”的佳话,“将相和”的美谈。文相武将辅佐君主,繁荣国家。蔺相如的坚忍、包容让人钦佩。与他人和平共处,才能使自己的地位更加稳固。正是他的忍让,使得他与廉颇都受到人们的尊敬,同时为国家稳定做出了贡献。这不能不说也是一种双赢的智慧。(《尽显双赢智慧》)

  语言,有时是化解误会的良药。赵国的大将廉颇妒忌被赵王器重的蔺相如,扬言要使他难堪,而蔺相如却处处避免与之发生冲突,众人不解,蔺相如的一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道出了他的用意。这句话亦使廉颇瞬间消除了对蔺相如的偏见,他负荆请罪,最终与蔺相如成为刎颈之交。蔺相如的那句掷地有声的话化成了一座桥梁,使两位大臣的心得到沟通,使廉颇了解到蔺相如高尚的人格。可见,语言,是信息的载体,通过语言,许多误会能得以消除,不少心灵的隔阂能被冲破。(《语言,架起沟通的桥梁》)[NextPage]

  实例二:同一材料可写不同的话题。请先看一则材料:

  对我来说,关于复原米洛斯的维纳斯那两条已经丢失了的胳膊的方案,我只能认为全是些倒人胃口的方案,全是些奇谈怪论。当然,那些方案对丧失了的原形是做过客观推定的,所以,为复原所做的一切尝试,都是顺理成章(5)的。我只不过是自找烦恼而已。然而,人们对丧失了的东西已经有过一次发自内心的感动之后,恐怕再也不会被以前的、尚未丧失的往昔所打动了吧。因为在这里成为问题的,已不是艺术效果上的数量的变化,而是质量的变化了。当艺术效果的高度本身已经迥然(6)不同之时,那种可以称为对欣赏品的爱的感动,怎能再回溯而上,转移到另一个不同对象上去呢?这一方是包孕着不尽梦幻的“无”,而那一方却是受到限制的、不充分的“有”,哪怕它是何等地精美绝伦(7)。

  比如,也许她的左手掌上托着一只苹果,也许是被人像柱支托着,或者是擎着盾牌,抑或(8)是玉笏(9)?不,兴许根本不是那样,而是一座显露着入浴前或入浴后羞羞答答的娇姿的雕像。而且可以进一步驰骋想象——会不会其实她不是一座单身像,而是群像中的一个人物,她的左手搭放在恋人的肩头。人们从考证的角度,从想象的角度,提出形形色色的复原试案。我阅读着这方面的书籍,翻阅着书中的说明图,一种恐惧、空虚的感觉袭上心来。选择出来的任何一种形象,都如我方才所述,根本不能产生超越“丧失”的美感。如果发现了真正的原形,我对此无法再抱一丝怀疑而只能相信时,那我将怀着一腔怒火,否定掉那个真正的原形,而用的正是艺术的名义。

  (《米洛斯的维拉斯》)

  这个材料至少可以用来写下列话题:

  1、完美与残缺

  2、爱与美

  3、偶然与必然

  实例三:同一材料可以从不同角度立意。

  《列子·汤问》中有这样一则故事,其大意为:薛谭向秦青学唱歌,还没学完秦青的全部技艺,便“自谓尽之”,于是辞师归家,秦青什么也没说,只是“扶节悲歌”,结果“声振林木,响歌行云”,于是薛谭谢罪,而“终身不敢言归”。

  对于这则材料,可以从多角度来立意:

  1、身教胜于言教;

  2、技艺无止境;

  3、学习时态度要虚心;[NextPage]

  4、教是为了不教;

  5、教师要注意培养学生的自主意识;

  二、活用方法

  同样的素材,以不同的方法入文会有截然不同的效果。若果不能掌握活用方法,那么再多再好的素材都不会令作文生色。而若能以课本素材的运用实例来学习素材活用方法,那么简单的素材也能用出花样,老套的素材也能用出新意。仅以课本中的素材写出优秀的作文也不再是难事。

  请看下面几种运用课本素材的方式:

  用法一:横向铺陈

  横向铺陈指把与主题相关的素材按并列关系进行组织、各个素材从不同的侧面来证明同一主题。在横向铺陈材料时,一定要选择不同角度的材料,这样不仅可以避免雷同,还会使文章材料丰富。如下面这个片段:

  恰如其分的语言表达,利于友情的沟通。高适的“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与王勃的“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都用优美的语言送走了友人,达到了友情的沟通。李白《蜀道难》一文中劝说友人归来的语言精辟,达到了友情的沟通。从李白的“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可知“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友人便从语言中感受到友人的关怀,沟通也便到了心坎。沟通并不像白居易说的“此时无声胜有声”,更多的时候它还需要语言为它传达彼此的关切。友情的沟通,需要语言这把钥匙。

  (《语言是沟通的钥匙》)

  采用典型的并列结构,以高适、王勃、李白、白居易等诗人关于友情与沟通的诗句论证“恰如其分的语言表达,利于友情沟通”这一论点。在选材上,做到横向铺陈,互不雷同。

  方法二:纵向拼接

  纵向拼接是指把相关的素材按照事物的内在递进关系进行组织排列,从整体上看,一层比一层更深入,最终使主题更深入地得到阐释。如下面这篇文章:

  鸣蝉奋力地甩掉了外壳,因而获得了高空中自由的歌唱,壁虎勇敢地挣断了尾巴,因而在危难中保全了它弱小的生命;算盘若填满自己的空位,变得“座无虚席”,将丧失自己的运算功能。

  对那些不该拥有的东西,我们应该舍弃。

  现实生活是复杂的,而我们的承受力有限。如果大脑是一个仓库,不管仓库多大,一种东西充斥其中时,另一种东西定然无法进入。比如读书,当我们痴醉于金庸古龙梁羽生的刀光剑影中,我们又怎能专注于复杂的几何方阵,怎能用心于浩繁的英语单词呢?想读的和该读的,你必须在两者间作出选择。[NextPage]

  人的一生中有很多事情需要作出类似的选择。舍弃应该舍去的,你便是智者;舍弃不该舍去的,你就是愚夫。世界文豪高尔基在他的房间失火时,没有顾及家具、财产、衣物,甚至没有顾及生命,却从熊熊大火中救出了几箱书。舍弃了凡夫俗子眼中的财富,守住了那些启迪心智、净化心灵的真正的财富。而有些人,终生抱着“人为财死,鸟为食亡”的信条,追逐着金光闪闪的财宝。为了庸俗的追求,他们舍弃了人格和道德,舍弃了人性中的真善美。错误的舍弃,使他们的一生龌龊卑鄙。

  正确的舍弃,往往需要青松秋菊般的高尚风格。据说安徽桐城有一条“六尺巷”,原本是张、叶两家争执之地。张家主人乃当朝宰相,张老夫人致信给他。他回信却说“千里家书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长城万里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于是张家让出三尺。叶家深感惭愧,也让出三尺,便成了“六尺巷”。那位宰相舍弃了自己面子上的威严,以宽仁礼让的胸襟,大度能容的气慨,化干戈为玉帛,止争斗于未起。如果不是有超出常人的气量和胸怀,怎会作出如此的舍弃?

  正确的舍弃,不会像随手扔掉废纸团那样轻而易举,它还需要勇气、决心和果敢。赵武灵王废除旧制,提倡胡服骑射时,许多人反对阻挠,但他有勇气有决心,坚决果敢,最终创下名垂青史的千秋伟业。舍弃的过程是艰难的,尤其在忍痛割爱的时候。西蜀道上马嵬坡前,唐明皇赐死杨玉环,以政治家的眼光看,用一个贵妃的死换得半壁江山的暂时安宁,也算是值得的。可是,“宛转娥眉马前死”,“回看血泪相和流”,偏偏“君王掩面救不得”。此景此情,怎么不让人肝肠寸断,痛不欲生呢?

  不是每一株幼苗都能长成参天大树,不是每一朵花都能结出丰硕的果实,生活要求我们必须学会舍弃。算盘要想具有运算功能,必须舍弃多余的算珠。你向往山居的清静,就必须舍弃都市的繁华;你仰慕奋斗者的成功,就必须舍弃安逸闲散的生活;你希望走遍千山万水,就必须舍弃乡土乡音的柔美与温馨。

  我们应该学会舍弃。

  (《学会舍弃》)

  这篇文章纵向展开议论,严格按照“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这一思路来构思行文,开头结尾照应点题。思路清晰,层次分明,逻辑严密,具有很强的说服力。

  方法三:对比映衬

  为了使文章的中心更加突出,在选择材料时往往采用对比的手法。一般情况下,对比往往是正反两方面的对比。如下面这个片段:

  秦始皇之所以能“吞二周而亡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是因为他在父亲的刻意安排下,羁留异国,饱经磨难,终成雄才大略才实现的。世界著名文豪小仲马,之所以能写出震动世界的名作《茶花女》,是因为他从父亲大仲马的身上继承的不是万贯家财,而是敏锐的观察力和细致入微的描写人物的能力才获得成功的。

  相反,身继至尊,而无本领着,则只能是事业无成,乃至国破家亡。秦二世胡亥继承了秦始皇留下的“践华为城,因河为池,金城万里”的万世之业,可谓遗产之巨了,然而仅仅三年,使落得个“身死人手而七庙隳”的为天下人耻笑的下场。究其原因就是胡亥自己没有经天纬地的治世之才。历史上的后主刘禅及李煜不都是鲜明的例子吗?

  事实告诉我们:以本事处世,则事业可成,功名可就。

  对比是一种很好的衬托方式,通过对比历史人物不同的价值选择,可以更深刻、更鲜明的表达作文主题。

  方法四:定向转述

  对于过于庞杂的材料,要精心剪辑,根据观点决定取舍。例如《三国演义》中“张飞断桥”的片段,原文是2400多字的故事。有一个考生在论证“做人要有自信”的观点时,作了这样的定向转述:

  张飞在长坂坡桥上,怒目横矛,立马大喝,吓退曹操雄兵百万,那是何等英雄!可惜的是张飞一见曹军退却,便急令兵士拆桥断路。张飞此举,明曰失于计较,实则自信不足。曹操从中看出了蜀军之怯,于是调集一万士兵造桥,连夜过桥击败了刘备。

  这里,作者只用了百字左右加以叙述,可见剪裁的匠心。

  方法五:变换角度[NextPage]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有时候只需要变换一下角度将会有不同的感觉。素材的运用同样如此。同样的内容,同样的主题,如果用同样的写法,必然很难从众多文学中脱颖而出。这时候如果我们变换一下叙述的角度,就很容易达到“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出奇效果。如下面这篇文章:

  走出梦的深处,我听见的不再是花与黑夜唱尽的繁华。立于历史的浪尖,我看到了我的选择,虽另时人惊讶,但我无怨亦无悔。

  ———题记

  当我望眼天空的寂寞时,划过天际的流星让我惊奇,暗夜竞被它撕破了。

  当我立于云端之上,再次向我的曾经与未来望去,我感到耻辱的后半生让我在时人的讥讽与嘲弄中彰显后世。回望曾经,我只是觉得继承父亲的官职,平淡了却我的一生就是我的生命轨迹。可命运像在捉弄我,又像在成全我,让我做了一些让时人也让自己出乎意料的事情。

  当面对李陵背叛朝廷的谣言时,满朝文武没有一个敢出来为他辩白。那时我的心中波涛翻滚,久久不息。这到底是怎么了?为什么面对事实没有人申辩呢?难道他们真的不知情,还是害怕看到皇上阴沉的脸?那个夜晚我辗转无眠,一颗秉持公正的心久久不能平静下来,于是,我做出了一个惊人的举动:面见皇上,为李陵申辩!我不知道我将面临什么,只是觉得这是我司马迁作为史官的职责。

  这个惊人的举动换回的后果让国人吃惊、嘲笑,让我自己都觉得不敢相信。许多官员总是谈笑似的说着我在他们看来“可歌可泣”的行为。我并未后悔自己的所作所为,因为内心深处的责任赋予我面对苦难的勇气。

  面对即成的事实,我面前的路途似乎曲折而不平,我想到了死,可当我面对枯树刚吐新芽时,心中便有一种莫名的躁动。步履江边,看到那奔腾的浪花,我感到生命本身就应该是不断的与挫折碰击才能激起人生的华章。

  想到父亲临逝前的千般叮嘱,我又做出了一件令人惊奇的事情:不是死亡,而是残喘于世!时人骂我,笑我,不解我的行为,可我知道历史是公正的,它会给我最公正的定位。我看到屈原那洁白衣裙轻扬,让世人不解他为何这般地情痴楚国,可是我知道,那是他的矢志不渝的信念与追求;我看到仲尼被困时奋笔成就的《春秋》;我也看到孙子膑脚后,不屈中修列的《兵法》……

  一切的一切都似过眼云烟。不是为了追求名留千古,也不是为了张扬自己,当我立于远端回望我的一生,我无怨亦无悔。出人意料的,我失去了后半生的幸福;出人意料的,我成就了史学华章。可这种种的惊奇,又似乎早已注定,因为我的心中拥有一腔热血,我的生命长河中流淌着一泓不折不挠的清泉。

  (《一生的回望》)

  作者以自述的方式使用人物素材,将他人的视角变换成了自己的视角,真实可感,更有利于做心理刻画。

  同学们在搜集作文材料的时候,往往会忽略课本。这里的课本,不仅仅局限于语文课本,还包括历史、政治、地理甚至生物、化学、物理等所有学科的课本。

  大家若能在平时的写作训练中,能以课本素材的运用实例来学习素材活用方法,那么老树新发,简单的素材也能用出花样,老套的素材也能用出新意。

本文来源:https://www.oubohk.cn/yuwen/319985/

盘活网官网 盘活资金
  • 相关内容
  • 热门专题
  • 网站地图- 手机版
  • Copyright @ www.oubohk.cn 教育资讯网-中高考资讯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17136666号
  • 免责声明:教育资讯网-中高考资讯部分信息来自互联网,并不带表本站观点!若侵害了您的利益,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在48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