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不愿意去上学_高中生不愿意主动回答问题的原因和解决对策

高中生不愿意去上学_高中生不愿意主动回答问题的原因和解决对策

  作者:弥渡一中 自永军

  多数时候,高中生不愿意主动回答问题,课堂上多是老师自编自导自演。把小学、初中、高中相比,高中课堂气氛是最沉闷的,基本上是老师在唱“独角戏”。

  原因是多方面的,概括起来有以下主要原因:

  第一,高中课程难度大,许多学生是真不会,自然也就不能主动积极回答问题。我感觉有些文章,在有些时候,还非得老师用硬灌的方法,至少开始阶段。比如,《离骚》《逍遥游》这样的文章,得先由老师领着学生开个头,学生才能慢慢进入文章中。

  第二,没有回答问题的大环境,因为大部分都不愿意回答而保持沉默。高中生回答问题的习惯远不如小学生,许多时候课堂上学生是沉默的。当然学生沉默不代表学生就不学习,有时候静水深流也是一种学习的状态。

  第三,许多学生回答错了怕别人笑话,缺少自信和胆量。高中生心理趋向成人化,他们有许多顾虑,即使知道也未必会主动回答,加之部分学生平时缺少锻炼,没有自信和胆量。当场当众讲话,成了他们最害怕的事情。

  第四,一部分学生学习习惯差,他们喜欢被动接受。长期接受“满堂灌”的学生,他们习惯了老师在课堂上讲,喜欢老师一讲到底,因为这样在学生看来很“轻松”,不用动脑,动眼,动手,动嘴。什么都由老师包办了,学生在课堂上很是清闲。

  很多时候课堂气氛不活跃,气氛不活跃会影响教师潜能发挥,许多课堂的即时“生成”没有了,课堂效果往往不理想,我在这方面努力实践,大胆尝试。

  1.教师应该不断捕捉学生的兴趣点、兴奋点,增强课堂的趣味性。捕捉学生的兴趣点是上策,也是难点。我也一直在兴趣上下功夫。

  让学生产生回答问题的冲动,语文课的确发生了许多变化。站在老师的角度看,一节课前,我要思考,这一节课,应该在什么地方出现高潮,在什么地方出现波澜,文似看山不喜平,课堂也如此,尤其是语文课。

  我针对不同的课堂,不同的教学内容不断寻找新的刺激点和兴奋点,我们的课堂才会永远充满生机与活力。①也许是一个经典的小故事;②也许是一句经典的话语;③也许是一种新的观点思想;④也许是一种轻松的记忆、理解方式;⑤也许是一种变式的强化训练;⑥也许是教师的一种激情与鼓励;⑦也许是教师一两个令人感动和佩服的细节;⑧也许是一种柳暗花明的领悟。[NextPage]

  “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学生也一样,如果课堂让能有让他们为之兴奋的地方,那么他们怎么会不喜欢语文课呢?

  2.注意改变课堂调控措施。课堂上,为了让学生动起来,老师可以采用不同的手段。用措施来调控课堂,在外力的作用下,有时也能起到立竿见影的效果,方法很多,适用就好。比如小组比赛法,奖励法、最低次数规定法……

  在总原则的前提下,各人自己可以想很多办法。

  比如,早上第一节,我一般先用五分钟背诵和抽背或者默写,先提神。当然,偶尔也会来个与语文相关的谜语或者小典故。也可能是以一个他们比较感兴趣的诗人的人生故事开讲。到了中途,找个学生来个玩笑,活跃一下。

  3.老师根据课堂情况,直接点名让学生回答。这是最常用的方法,操作简单方便。

  4.如果内容过难,学生答不上来,可以适当降低难度,教师帮助学生搭一个台阶,让学生有话可说。同时老师提问应注意几点:①尽量具有开放性。②尽量以情景式的方式出现。③尽量以有生活情趣的方式出现。④问题基于教材又跳出教材。老师设计问题要这样的原则。

  5.对学生的学习方式进行培训,其实好多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方式是不科学的。老师要多鼓励,多提醒,我教的两个班学生,上课不喜欢抬头看黑板和老师有眼神交流,上课好多同学头是低着,经过几次提醒后,慢慢地有了一些改变。

  6.常换位思考,我在做学生时,什么样的老师我会比较喜欢回答问题,那么就朝那个方向努力。老师回到自己的记忆中,回想自己读书时代喜欢什么样的语文老师,喜欢回答什么样的问题,其实就会明白许多,因为我们曾经也年轻过。

  7.可以给学生这样的课堂规范:不做不讲,不问不讲,不说不讲。生成教学很讲究学生的提前准备,其实,许多学习原理是一样的,开学初就给学生立下规矩,让学生提前预习,而且是有深度的思考,加之老师引导,一段时间后,学生养成习惯了,平时有了思考,回答问题的欲望自然有了。

  8.当然,微观的方法对于提高学生语文能力的作用微乎其微,要改变语文课堂的现状更难。高中的语文能力根本就不是教会的,是自己悟会的。学生有兴趣、有需要,就会去阅读、去写作、去交流。如果学生都深入学习、思考了,那么就会产生不吐不快的交流欲望,那样语文课堂就可成为当今的“稷下学宫”。

  一句话,教学不止,尝试不止,思考不止,办法总比困难多。

 

本文来源:https://www.oubohk.cn/yuwen/319976/

两个人都不愿意主动
  • 相关内容
  • 热门专题
  • 网站地图- 手机版
  • Copyright @ www.oubohk.cn 教育资讯网-中高考资讯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17136666号
  • 免责声明:教育资讯网-中高考资讯部分信息来自互联网,并不带表本站观点!若侵害了您的利益,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在48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