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类比和比喻的区别]类比与古典诗歌解析
作者:四川省绵竹中学 龚志华类比,是一种思维形式,简单的说就是求其相似或相同点的比较。中国古典诗人常借助类比,拓展诗歌意境,丰富或加深思想感情。
先举一个简单的例子。李白有一首诗叫《赠汪伦》,全诗如下: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其中“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两句,就用了类比。诗人借水深来类比诗人与友人间的友谊之深。
可以说,这里的类比主要是强化诗歌的感情,突出诗人与友人的深情厚谊。
再来看温庭筠的如下两首诗:
咸阳值雨
咸阳桥上雨如悬,万点空蒙隔鱼船。
还似洞庭春水色,晓云将入岳阳天。
宿城南亡友别墅
水流花落叹浮生,又伴游人宿杜城。
还似昔年残梦里,透帘斜月独闻莺。
稍加留意,你就会发现两首诗都用了“还似”一词,这是类比的标志词。这两首诗借助类比是为了什么?
《咸阳值雨》借类比将咸阳雨景和洞庭晓景联系了起来:
怎样的咸阳雨景呢?云行雨施,雨阵密注,雨脚从桥头绵延到远处的水面,如帘箔之虚悬空际,显得水气蒸薄。“钓船”若隐若现,似有似无,在迷蒙的烟雨之外。
怎样的洞庭晓景呢?湿漉的晓云好像是驮载着接天的水气飘进了岳阳古城的上空。
这两幅水天图画本毫不相干,论地域,天远地隔;论景致,晴雨不侔。只因烟水空蒙这一共同点,被诗人敏感地抓住,于是利用“还似”二字把它们巧妙在联到一块,描绘出一幅洞庭湖壮阔飞动、无比清奇的图画:海内巨浸,气蒸波撼,吞天无际……
类比实际上成了相似联想,诗人借助类比联想,从空间上加以联系,的将实景与虚景接在一块,以虚间实,因宾见主,着意描写巴陵湖畔的云容水色来烘托咸阳的雨景,使它更为突出。
若缺少类比,诗境虽好,但毕竟单薄,不能加浓并突出闲适之情。
这就要看诗人的心境,在这里,诗人雨中徜徉,无愁眉锁眼之态,意度闲适,所以他要绘尽清旷迷离的山水图景,要表现无限清蔚的佳致。所以要借助类比,着力刻画这种烟雨霏霏的意境。
同样是类比,同样用“还似”这一类比标志词,《宿城南亡友别墅》就呈现出另一种风貌和情蕴:
类比将前两句的“抚今”——由自然界的变化觉出人世间的无常,和后两句的“追昔”——友人已逝残梦犹存的孤寂凄凉联系了起来,突出了感伤之情。
“水流花落”虽然无奈,却是年年都有之事,正如漂泊不定的人生,不知将去往何方,又不知终将葬于何处。想当年飞卿与李羽曾一同目睹、一同感叹流水落花,而如今李羽竟已如落花般飘然远逝,昔日同叹落花之事,也只有在梦中寻觅了。可惜,这场故人重逢的梦却被黎明前的莺啼打断,飞卿也只能眼睁睁的任李羽消逝在杳无边际的梦境之中,而独自怅叹、独自伤怀了。
这种类比,加浓加深了物是人非的怅惘之情、友人已逝的悼念之情、人生无常的伤感之情。
两处类比,或由此及彼,由实及虚,或由今到昔,由景及人,通过活跃的联想构成了奇妙的关联,既拓宽了诗歌的意境,又加深了诗人的思想感情。
从上面三首诗的简析中,我们应当知道中国古典诗歌离不开类比的缘由了。(来源:中华语文网)
本文来源:https://www.oubohk.cn/yuwen/182053/
类比手法 错误类比的例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