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明文阅读答题技巧]说明文阅读答题技

[说明文阅读答题技巧]说明文阅读答题技

说明文是介绍事物、阐述事理,给人以知识,其客观性特别强。因此说明文阅读其问题的设置大都能从课文中找出,难度相对而言较小。
通过整体阅读把握说明对象的特征。一篇说明文的说明对象往往介绍某一事物或这一事物的某一现象或某一特征,所谓说明对象的特征,就是该事物或现象区别于其他事物或现象的独到之处,通过整体阅读,明白文章的说明对象是什么,分清说明对象具有的特征,其实就是掌握文章的中心。
说明文注意的几个方面:抓住说明对象的特征;说明顺序;说明方法;说明语言。说明文阅读一般涉及9种题型:
1、考查说明对象:
答题技法:
看题目或首尾段。实物说明文指出被说明事物即可。事理说明文指出说明内容,形成一个短语:介绍了……的……(对象加特征)。
例:《中国石拱桥》、《看云识天气》介绍云和天气的关系及怎样看云识天气。
2、被说明事物的特征:
答题技法:
尽量从原文中找原词原句,若没有,则注意段意、中心句。例如《中国石拱桥》三大特点:历史悠久、形式优美、结构坚固。《死海不死》死海浮力大,咸度高。
3、说明方法、说明作用及说明顺序:
(1)常用说明方法:举例子、列数字、作比较;分类别、打比方;列图表、下定义。其作用是:
举例子:使文章更具体、更有说服力,更好的说明了事物的特征。(《中国石拱桥》举赵州桥、卢沟桥为例)
下定义:完整、科学、准确的揭示了事物的本质特点,使之与其他事物区别开。
(《向沙漠进军》湿沙层,《统筹方法》)
列数字:更科学、准确、具体的说明了……的……特点。
(《死海不死》关于死海含盐量的一系列数字科学准确地说明了死海含盐量高,浮力大的原因及特征。)
(2004年“走进森林”11小题“文章第5段划线句子列举数字进行说明有什么作用?——具体而准确的说明了森林在涵养水源方面的重要作用)
打比方:形象生动的说明了……事物特征。
(《中国石拱桥》“石拱桥的形状就像虹”形象生动地说明了石拱桥的形状特征。)
分类别:条理清晰。(《向沙漠进军》沙漠危害人类的两种方式:游击战、阵地战)
作比较:通过比较,使事物的特征更加鲜明。
(《大自然的语言》物侯现象的来临决定因素——纬度——北京、南京比较差20天)
列图表:直观形象的写出了……
(2)说明顺序: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总分、主次、概括到具体、现象到本质、总体到局部)。
逻辑顺序中的“由主到次”与空间顺序中的“由整体到局部”要分清。
近几年说明文选段多为科技类说明文,此类说明文一般是事理说明文居多,故多用逻辑顺序。
4、段意概括:
句式:说明了……介绍了……
方法:找中心句;结合本段说明特征概括,摘要联合,结合标点,尤其注意分号,认真提炼。
5、“这样”的指代义:指代上文距其最近的一句或几句内容。
6、段落语句顺序:
为什么不能调换段落顺序
不能调换:原文采用由……到……的顺序介绍事物,调换后不合逻辑。
(《向沙漠进军》5、6段照应上文游击战、阵地战顺序)
总分关系中分说部分与前文总说部分顺序相照应。(《看云识天气》)
7、语言准确性:
考点:加点词语能否删掉,为什么?
答题技巧:
不能删,先解词,说明原句意思是……,在(程度、状态、性质、范围)上加以限制(强调、说明),换后(删掉)意思变为……,与实际不符,不符原意,不准确,不严密、不科学。
(《中国石拱桥》“几乎与河面平行”“几乎”说明桥面与河面平行的程度,去掉意思变为桥面与河面完全平行了,与实际不符)
(2004年“走进森林”12小题“第7段划线句子中的‘缓解’改成‘消除’可以吗?为什么?——不可以,森林只是吸收部分二氧化碳,降低温室气体浓度,减轻温室效应;不能吸收所有温室气体,使温室效应消失。”)
8、考查能否从阅读材料中捕捉重要信息,对段落的内容进行归纳;对全文要点进行概括。
技法:认真仔细阅读原文,一般都能从原文中找到答案。
(例1:2003年“死海之变”第10题“死海已发生了哪些巨大的地质变化?
答:(1)海水水体的分层结构消失(2)海水中的硫化氢消失(3)盐的沉积增多
分析答题技巧:教给学生学会从原文中提炼信息,抓关键词句。如:原文中有“这种变化果真发生了。”“原先存在于死海海水中的硫化氢,现在消失了。”“还有一个重要变化是……”)
[例2:2004年“走进森林”13小题“文章第8段划线处应填写的表明这段文字中心的句子是什么?(段首句)
答:森林能够有效的净化空气和降低噪声。]
9、发散创新:就……谈一点看法或设想;或拟标语。
技法指导:
结合实际,结合原文,根据知识库存,发散思维,大胆想象。
例:如何处理太空垃圾
2004年,14题:防治土地沙化势在必行。请你结合森林的作用,为治理土地沙化拟一条标语。

本文来源:https://www.oubohk.cn/yuwen/14668/

说明文答题格式 说明文的说明方法答题格式 说明文答题格式及套路
  • 相关内容
  • 热门专题
  • 网站地图- 手机版
  • Copyright @ www.oubohk.cn 教育资讯网-中高考资讯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17136666号
  • 免责声明:教育资讯网-中高考资讯部分信息来自互联网,并不带表本站观点!若侵害了您的利益,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在48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