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郁达夫简介故都的秋]郁达夫缘何钟情于故都的秋

[郁达夫简介故都的秋]郁达夫缘何钟情于故都的秋

甘肃宁县第一中学  王力
  
  《故都的秋》是郁达夫以及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散文名篇。在这篇散文中,郁达夫充分地表现了故都的秋的特色,也表现了作者对故都的秋的由衷的喜爱、赞美和眷恋,道出了北国的秋与南方的秋的不同特点。但是郁达夫为什么不远万里,从杭州赶往青岛,从青岛赶到北平,对故都的秋如此情有独钟呢?除了文中所说的以故都的秋为代表的北国的秋的韵味和魅力以外,还有郁达夫身上的现代知识分子的现代性特征,现代知识分子的审美意识以及郁达夫的性格特点等方面的因素,都给我们以启发性的思考,这些因素都可能成为他钟情于古都的秋的深刻原因。
  
  一、现代知识分子的现代性特点
  
  在《故都的秋》中,郁达夫说:“在北平即使不出门去吧,就是在皇城人海之中,租人家一椽破屋来住着,早晨起来,泡一碗浓茶,向院子一坐,你也能看到很高很高碧绿的天色,听得到青天下驯鸽的飞声。从槐树叶底,朝东细数着一丝一丝漏下来的日光,或在破壁腰中,静对着像喇叭似的牵牛花(朝荣)的蓝朵,自然而然地也能感觉到十分的秋意。”郁达夫的这些举动,刻意在营造有秋意的意境,方便赏玩秋味,还有其深层次的原因,那就是他的平民化的情怀,所以他才住的是“破屋”,而且是用“碗”来喝茶,这些都不同于传统士大夫与其他现代知识分子、文人,以雅致的方式喝茶和欣赏风景。众所周知,郁达夫是受“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影响并且参与了“五·四”新文化运动的新知识分子。他先后与郭沫若、鲁迅、茅盾等人共同战斗,并肩作战,曾积极参与创造社、中国左翼作家联盟、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等进步团体的活动。从中我们可以看出,郁达夫也是20世纪初期中国诞生的第一批具有现代性特征的现代知识分子。所谓现代知识分子及其现代性是与传统士大夫阶层相对而言。传统的士大夫阶层的人生追求与价值取向是“学而优则仕”,读书与做官紧密联系在一起;他们只有进入仕途才能实现自己的理想抱负,才能为朝廷或国家做更多的事情。而现代知识分子则不以仕途作为自己的人生追求,而以服务社会、民众为己任,尤其中国现代知识分子,以教育民众,启蒙国民为自己的价值选择和人生追求。所以,现代知识分子有了更多的民间责任与意识,也可以说,他们有了更多的平民意识。(陈思和《中国现当代文学名篇十五讲》,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因为他们只有具备了民间责任与平民意识,也才能更好地了解、体会民众的生活状态与思想状态,也才能更好地做好对民众的启蒙工作,完成自己的历史使命,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所以,《故都的秋》里面看似悠闲的赏秋描写也是郁达夫的平民化思想、平民化心境的真实反映与流露。
  
  二、与传统士大夫不同的审美意识
  
  随着现代知识分子队伍的形成,其审美意识也与传统士大夫有了较大的分野,呈现出了全新的理念。“悲秋”是中国传统士大夫对秋天的一个基本审美态度,而郁达夫却一反传统的审美意识,对古都的秋大加赞美,表现了他对古都的秋的喜爱和眷恋。“悲秋”早在楚辞中就有鲜明的痕迹。屈原说:“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湘夫人》)宋玉写道:“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憭栗兮,若在远行。登山临水兮,送将归。”屈宋二人对秋都有浓重的感伤意识,所以,从屈宋开始,“悲秋”就成了中国传统士大夫笔下对秋天的最基本的感情基调和文化传统,尤其因为宋代欧阳修的一篇《秋声赋》,更让秋天的悲凉、冷森气息长时间地笼罩在古代士大夫们的心头以及他们的诗文里。当然,中国传统士大夫的悲秋心理与他们的人生处境是紧密相连的。当他们的仕途理想受挫,处境凄凉之时,萧瑟之秋,在很大程度上就成了他们感情的寄托、抒发之处,成了自己的人生之秋,所以,他们悲秋只是一个苍凉的掩饰而已,其实悲的是自己怀才不遇、生不逢时、壮志难酬、人生无常等境遇,更重要的是隐含了他们的庙堂意识无可寄托的悲愁。
  
  作为现代知识分子的郁达夫则不然。他对故都的秋的一番描写,颇有诗意,让人很难看出和感受到他对秋的消极情绪。这也源于他作为现代知识分子的角色变化和审美意识的转变,秋在他眼里也就别有一番滋味。碧绿的天色、叶底的日光、驯鸽的飞声、牵牛花的蓝朵、槐树的落蕊、扫帚的丝纹、衰弱的蝉声、奇而有味的秋雨、都市闲人的语调、果子的鲜艳色彩等,这些从秋天的天色、阳光、声音、颜色、意境等方面全方位、立体化地表现了秋天的况味,也给人提供了一幅幅可触可感的秋景图,意境阔达,色彩明朗,突出了古都的秋清、静特点的同时也不乏生机。虽然秋在郁达夫的笔下也有悲凉的特点,但在郁达夫看来,“悲凉”更多的是故都的秋的客观性特点,也是古都的秋的鲜明特点与优点,并不代表自己在欣赏秋景时的心境就是悲凉的,清和静的味道倒是很充足,这与郁达夫对秋天的感情色彩、审美态度是一致的。
  
  三、郁达夫个人的性格特点
  
  “读他的散文,就如同走进了他的生活。这样真率自然的写法,不但在传统散文中少见,在新文学中也很独特。”(钱理群等,《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郁达夫自己也说:“现代大散文之最大特征,是每一个作家的每一篇散文里所表现的个性,比从前的任何散文都来得强。”(《中国新文学大系散文二集·导言》)的确如此,郁达夫的散文在中国现代文坛上独树一帜,个性化特征非常明显,这不仅是别人对他散文的评价,他自己也是这样倡导的,也是这样实践的。在20世纪20年代时,受时代大潮影响,郁达夫的作品充着满浪漫主义的气息,自叙传色彩较浓,国家民族的现状与自己理想期望的矛盾,感伤气息较重。20世纪30年代后,他举家迁居杭州,过着隐居式的生活,提倡“静”的文学,他原来那种狂飙突进式的浪漫热情减弱了,随之而来的是一种从容和淡定,而《故都的秋》就是他这时候的作品,就集中地反映了他的这种从容与淡定。其实,《故都的秋》也是郁达夫是在现实的皇城人海中的闹市里找到了的一个心灵的世外桃源,一个静的所在。他在领略秋色中大自然的神奇魅力,欣赏秋景,倾听秋声的同时,是与大自然的美妙神遇,也是在享受着生活中难得的恬静与悠闲,从而展现他人生的另一种状态。

本文来源:https://www.oubohk.cn/yuwen/122483/

郁达夫故都的秋赏析 郁达夫故都的秋ppt
  • 相关内容
  • 热门专题
  • 网站地图- 手机版
  • Copyright @ www.oubohk.cn 教育资讯网-中高考资讯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17136666号
  • 免责声明:教育资讯网-中高考资讯部分信息来自互联网,并不带表本站观点!若侵害了您的利益,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在48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