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探究实验方法|从一个物理探究片段中看“如何让学生学会提出问题”

物理探究实验方法|从一个物理探究片段中看“如何让学生学会提出问题”

  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人类社会就是在不断发现问题,分析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不断进步的。研究工作的首要任务是:找准课题。明确了研究目标就象茫茫大海有了前进的方向;选错了课题则犹如南辕北辙。同样,我们研究性学习物理的首要环节就是提出问题。提问是思维活跃的表现,是独立思考的开始。物理新课程标准也要求学生:“能在观察物理现象或物理学习过程中发现问题,有初步的提出问题的能力。”因此在初中物理教学过程中,对学生发现并提出问题能力的培养,是课堂教学不可缺少的一环。如果学生不能发现问题、不能提出问题,科学探究便无从谈起。
  
  一、背景
  
  我们学校是位于城郊结合部,学生大多数来自于农村,和城市学生比,他们大多见识少,胆子小,在教学中,很少有学生能主动提出问题,绝大部分学生不敢提问题、提不出问题、或者说根本不会提问题。课改的深入使得科学探究已成为学生重要的学习方式,学生偏低的提问能力,已大大影响学生探究能力的发展。
  
  二、原因
  
  学生为什么不愿意提问题、提不出问题呢?经过和学生的谈话以及同学们平常上课时的表现,我分析了一下,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
  
  1.学生不敢提问题,就是有问题也不肯提出来,特别是一些胆小的同学,他们普遍有这样的想法:我提的问题对不对?我提出的问题是不是简单了,会不会被同学们耻笑;别人不提问我也不提……。
  
  2.有问题但不知道如何表达。有时他们也会有很多的问题想问,但总是“茶壶里煮饺子──有货倒不出”,或者词不达意。
  
  3.不知道怎么提问题,也就是说根本不会提问题
  
  那么应该怎样引导学生提问题呢?以下是我在教学中的一个具体案例,从中可以初步体现出一些基本方法:
  
  三、具体案例
  
  课题:《物体的惯性》
  
  教学过程:
  
  多媒体展示:踢出去的足球慢慢停下来;关闭发动机的火车停下来;自由摆动的秋千会停下来;一个人骑着自行车,没有踩踏板,自行车仍在前进,不过速度越来越慢……
  
  师:这些都是我们在生活中常见的一些现象,同学们看到这些现象有什么问题想问吗?同学们想到什么说什么。(创设物理情境,引导学生思考,同时鼓励同学们提问)
  
  生1:足球为什么停下来?
  
  生2:我想问这些物体为什么都会停下来?
  
  生3:发动机关闭了火车为什么还可以往前跑呢?
  
  生4:我们荡秋千时受到地球引力吗?
  
  师:刚才同学们提出了自己的问题,这些问题都提的不错。(虽然同学们提的问题还不是特别好,但能够提出这么多问题,已很不错了。所以对同学们提的问题加以了肯定,提高同学们提问的兴致)这几个问题谁能解释?
  
  生:这几个物体受到了摩擦力,所以就停了。
  
  师:是的,它们受到摩擦力的作用就慢慢停下来了。
  
  请同学们再认真分析这些现象,看看它们有没有什么相同点。(引导同学们用类比的方法进行分析)
  
  学生讨论:
  
  生:这几个物体都是受到摩擦后停下来的。
  
  生:这几个物体都没有受到动力了。
  
  生:这几个物体虽然没有受到动力作用了,但却都能继续运动。
  
  师:看到这些现象,你们还有问题想问吗?
  
  生:物体是不是一定要受到力的作用才会运动呢?
  
  生:这几个物体都没有受到动力的作用了,为什么还能运动?
  
  师:不错,这几个问题提的很好,这也是我们这节课将要解决的问题。同学们还有什么问题吗?
  
  学生在思考,但没有人提问。
  
  老师提示:我们看到一种现象时,可以先分析现象,再思考,分析时可以用类比法,可以由此发散,也可以逆向考虑,同学们再想一想,还能不能提出什么问题?(引导同学们可以转换思维方式,换个角度思考。)
  
  生:这些物体都是受到摩擦后停下来的,如果没有摩擦力的作用了,它们还会停下来吗?
  
  师:这个问题提的很不错,想一想,能否换一种说法呢?(引导同学们多方向考虑)
  
  生:如果没有摩擦力的作用,物体会一直运动下去吗?
  
  师:同学们说的真好。这个问题还可以表述为:物体的运动需要有力来维持吗?
  
  师:两千多年前,古希腊学者亚士多德提出:如果要使一个物体持续运动,就必须对它施加力的作用。三百多年前,意大利物理学家伽利略却提出:物体的运动不需要力来维持,运动之所以会停下来是因为受到了摩擦阻力。他们究竟孰是孰非呢?本节课我们就一起来探究这个问题。(将同学们与科学家相提并论,让同学们有一种自豪感,同时也感受到科学探究并不是一件很神秘、很高不可攀的事。同时也鼓励同学们敢于向权威挑战。增强同学们的自信心。)
  
  猜想、设计实验略
  
  四、反思
  
  这节课要探究的问题是:力是不是维持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让同学们从生活现象中能直接提出这个问题是很难的,但如果老师直接将问题提出来又会减弱同学们探究的兴趣,所以我先用多媒体展示出一些很具体的场景,因为都是同学们生活中常见的现象,让同学们会产生一种亲切感和轻松感,引导同学们提出了一些比较直观的问题;然后让同学们对所给的现象进行类比分析,思考这些现象的内在联系,找到思考的方向;再让同学们用发散思维和逆向思维来进行分析思考,从而引导学生提出问题。
  
  这节课在提问这一环节花费的时间有点长,但能引导同学们自主地提出问题,我自己感觉还是不错的。我相信只要让学生们多练习,一定会提高同学们提问题的能力。那么究竟该怎样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呢?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鼓励学生要大胆地猜想,大胆地怀疑,敢于提问
  
  同学们在看到一些现象时,其实心中都会有一些问题,但往往是不敢提出来或没有提出来的习惯。这就要鼓励同学们大胆的提问,特别是一些胆小或很少提问的同学,只要他们能够提问,不管问的好不好,都要称赞他们的勇气,鼓励他们敢于再问。有些同学可能提出的问题不得要领,这时一定要有耐心,要适当地进行引导,不要让他们有提不好问题而尴尬的感觉。对能够提出问题、特别是提出好的问题的同学要充分地肯定,提高他们的自信心,同时鼓励他们大胆创新,大胆探究,激发他们提问的热情。只要能够长期坚持,就一定能营造一个良好的质疑氛围,就能使同学们敢于提出自己的问题和看法,养成爱问“为什么”的习惯,并能用疑问的眼光看待各种现象,探究我们不知道的自然规律。还要鼓励同学们敢于向权威性的东西进行挑战,甚至敢于向一些规律、定律挑战。
  
  2.创设问题情境,让同学们愿意提问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生向上的原动力。教师应想方设法,设置各种情景,激发学生提出问题。
  
  第一、可以利用图片、多媒体展示一些生活中常见的、有些出人意料的或有趣的画面,让同学们有一种很直观的认识,从而提高学习的兴趣,使同学们有问题想问,也想提问题。如:可以展示出秋风扫落叶。学生会问:秋风是怎样扫起落叶的?又如:风吹过时衣柜门会打开。学生会问:风吹过时是什么将衣柜打开的呢?
  
  第二、可以通过设计一些有趣、出人意料的实验,让学生观察、分析提出问题。如:用漏斗吹乒乓球,学生会问:乒乓球为什么不会掉下来呢?是什么力托住了乒乓球?
  
  第三、通过学生的切身体验提出问题。如在研究浮力时,让同学们将一个圆筒往水中按,会感觉到越往下越费力。学生会问:为什么圆筒越往下越费力呢?它受到了什么力的作用?
  
  3.让学生们体会方法,学会提问
  
  在物理探究中,要引导同学们体会提问题的过程,归纳总结提问的方法,让同学们自己掌握学习的金钥匙。让同学们在提问时,可以用以下几种方法去思考:
  
  第一,根据现象直接提出问题。如:看到放入水中的筷子,就提出了筷子为什么会变弯?看到窗外的景物,就提出:云是怎样形成的啊?水中为什么会有倒影啊?彩虹是怎样形成的?等等。让同学们在生活中养成提问的习惯。
  
  第二,对所给条件进行类比分析。在分析不同种现象或分析数据时,同学们都要学会找相同点和不同点,从中发现问题,如果是同一个现象,就要分析这个现象有什么地方发生了改变,引起变化的原因是什么,也能从中发现问题。有这样一道题:在家庭电路中,用一块磁铁去靠近不亮的灯泡,灯丝不变化,用磁铁去靠近亮着的灯泡会观察到灯丝变粗。学生观察现象很容易就能提出问题:灯丝为什么会变粗。如果同学们对这个现象进行对比分析,就会发现,引起灯丝变化的原因有两个:一是灯泡通电,二是在磁场中,由此学生可能就会想到,这个现象与电流的磁效应有关,进一步想到,灯丝不是真的变粗,而是电流的方向改变了,由此学生可能就会提出问题:通电导体在磁场中所受力的方向是否与电流的方向有关?这个问题更有价值。又如:同学们白天通过窗玻璃可以很清楚的看到窗外的景物,晚上通过窗玻璃看到的却是室内的景象。同学们从这个日常所见的现象中去找相同点和不同点就会发现,白天,室外的光线很强,同学们可以透过玻璃看到外面的景物,这时,室内的物体在玻璃上也会有反射现象,只不过室内的光线比外面暗,看不清楚;晚上时,室内的光线强,而室外的光线暗,所以看到的是室内的景物,却看不到外面。由此同学们很容易就会提出问题:我们能看到的景物是否与进入眼睛光线的多少有关?
  
  第三,还可以根据逆向思维提出问题:如由电能生磁就会想到磁是否也能生电呢?由做功可以改变内能想到可以利用内能做功等。
  
  第四,还可以根据发散思维提出问题。如:液体具有流动性,又受到重力的作用,液体内部有压强,由此就可以想到,气体出具体流动性,也受到重力的作用,气体内部有压强吗?
  
  第五,还要注意,在提问时,切入口要小,才能便于探究。如:将一张纸放到两块砖上,再在上面放一只杯子,会观察到纸会向下弯,而将纸折成几条棱后就不会向下弯了。有的同学提出:是什么因素影响了纸承受压力的能力?因为这个因素不只一个,探究起来会很麻烦,如果只选择其中的一个方面:纸承受压力的能力是否与纸折叠的次数有关?探究时就会容易的多了。
  
  在教学中,教师要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为同学们创设良好的提问氛围。只要同学们有了学习的兴趣,又有了充分的自信,并能掌握学习方法这把金钥匙,什么样的问题都有可能提出来的。
  
  

本文来源:https://www.oubohk.cn/shuxue/34937/

  • 相关内容
  • 热门专题
  • 网站地图- 手机版
  • Copyright @ www.oubohk.cn 教育资讯网-中高考资讯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17136666号
  • 免责声明:教育资讯网-中高考资讯部分信息来自互联网,并不带表本站观点!若侵害了您的利益,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在48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