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数学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_数学教学中如何渗透新课标理念

如何在数学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_数学教学中如何渗透新课标理念

  人教版数学新课标教材的出现,一改传统教育、教学模式。它的教育、教学理念是现代教育、教学的一大亮点。新课程理念下的数学教学将由“关注学生学习结果”,转向“关注学生活动”、“重塑知识的形成过程”,课程设计、实施将由“给出知识”转向“引导活动”。倡导学生主动探索,自主学习,合作讨论,体现数学再发现的过程,数学教学不再是教师向学生传授知识的过程,而是给学生创造环境,鼓励学生“观察”、“操作”、“发现”,在这个过程中通过合作交流,让学生发展自主学习的能力,发展学生的个性品质,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能力。因此,我们教师不再像以前是“主动者”,学生是“被动者”,而是在整个教育、教学过程中与学生处于同等地位,是共同的“参与者”、“学习者”,是教学过程的“引导者”。那么在新课程理念下我们应该怎样做呢?做些什么呢?我个人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做。

  首先、学习兴趣的培养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浓厚的学习兴趣可以使学生的大脑处于最活跃的状态,使学生的思维敏捷,能够最佳地接受和处理教学信息。浓厚的学习兴趣,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诱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促使学生自觉地集中注意力,全身心的投入学习活动中。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方面,运用适当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引导他们的求知欲和好奇心,从而培养他们浓厚的学习兴趣。我们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实施:

  1、通过设计生活中的数学情景,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去探索、去发现,让学生感受自己在这个过程中的自我价值。

  2、介绍数学在生活、生产和其他科学中的广泛应用,让学生发现数学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无处不在,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动机。

  3、在教学中可以通过介绍我国数学领域的卓越成绩,提高学生的民族自信心、自豪感。

  4、在活动、交流中,要给予学生探索过程、结果的肯定和积极表扬。不要把学生的思维火花扼杀在萌芽状态。

  其次、注重数学思想方法教学

  数学思想方法是数学思想和教学方法的总称。数学思想是对数学知识与方法形成的规律性的理论知识,是解决数学问题的根本策略。

  数学方法是解决数学问题的手段和工具,数学思想方法是数学的精髓,只有掌握了数学思想方法,才能真正掌握数学,因而数学思想方法也是学生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之一,现行的教材当中蕴涵了多种数学思想方法,在教学中应当挖掘出数学基础知识所反映出来的教学思想和方法,设计教学思想方法的目标,结合教学内容适时渗透,反复强化,及时总结,用数学思想方法武装学生,使学生真正成为数学的主人。因此,数学思想方法教学方面可以从以下几个环节进行把握:

  1、知识的情景引入中,注意引导学生在情景中把握数学信息,准确建立数学模型。在这一过程中,引导学生分析干扰信息、次要信息、主要信息;哪些是无用信息、有用信息。发展学生的概括能力,抽象能力。

  2、建立数学模型后,引导学生进行合理的数学分析和解释,说明其合理性、正确性,形成数学结论和理论,并用之解释生活中的数学现象,达到:生活──数学──生活这一过程。

[NextPage]

  3、在处理例题中,多运用一题多例、一题多变、一题多解,不断强化思想和方法,达到对知识的类比和对比。

  4、在处理作业中,发现学生合理的,有创意的思想、方法。应及时与全体同学生分享,达到取长补短的目的。

  第三、思维能力的培养

  思维品质的优良与否是国民素质的重要决定因素。为了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我们必须高度关注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的思维活动,必须研究思维活动的发展规律,研究思维的有关类型和功能、结构、内在联系及其在数学教学中所起的作用。数学是思维的体操,从这个角度讲,数学本身就是一种锻炼思维的手段。我们应充分利用数学的这种功能,把思维能力的培养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在教学中,我们尤其要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使学生的思维既有明确的目的方向,又有自己的见解;即有广阔的思路,又能揭露问题的实质;既敢于创新,又能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在这一方面,可以根据学生个体差异,在情景问题设置、例题设置、作业设置这三个方面,要层层铺垫、循序渐进,逐步提高思维的合理性、严密性、完整性,使每个学生都有所获。

  第四、口语表达能力的培养

  语言是人类交往的工具,口语交际能力的培养是人际交往永恒的主题。口语交际是指人们通过口语来交流思想,传达信息的过程。良好的口语表达能有效的传达信息。在传统教学过程中,很多教师认为:学生的口头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是语文教学的内容。受这种思想的影响,很多数学教师没有真正意识到“说”的重要性。随着新课程教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推进,对课堂教学的要求,对学生全面发展的要求,我们必须改变原有的观念,在数学教学中也必须培养学生的口头语言表达能力。在数学的交流、合作中,口语的表达能够有效地传达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教师的想法和思想。提高课堂的活跃气氛,提高教师的教学质量。

  来源:233网校论文中心,作者:吴军

本文来源:https://www.oubohk.cn/shuxue/322871/

  • 相关内容
  • 热门专题
  • 网站地图- 手机版
  • Copyright @ www.oubohk.cn 教育资讯网-中高考资讯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17136666号
  • 免责声明:教育资讯网-中高考资讯部分信息来自互联网,并不带表本站观点!若侵害了您的利益,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在48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