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生互动合作探究教学模式_对师生互动教学模式的一点体会

师生互动合作探究教学模式_对师生互动教学模式的一点体会

作者:佚名
  
  《教育部课程改革方案》中指出:教师不是知识的传授者,而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过去那种师道尊严、领导权威将逐渐淡化;教师将来会逐渐演变为“学生的同学、教学的媒体、学生的对立面及学生的学生”。《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也强调基础教育改革的重点应放在“使学生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形成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上来。在课堂教学,为了达到面向全体学生,发挥双主体的优势,实现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全员互动,提高教学的有效性,我进行了“师生互动”式教学的尝试。
  
  一、“师生互动”式教学的特点
  
  1.教学过程具有非线性。往往不能按照一条不变的程序进行下去,随着教学的进展要发生变化,有时为了探索某一结论,需要教师带领学生重新回到起点,从新制定策略进行探索。
  
  2.教学过程具有开放性。在内容和形式上都不能预先制定一个不可改变的框框,将课堂封闭起来。由于学生情绪高涨,辩论激烈,课堂秩序也许有些乱,但几乎每个学生都围绕着教学目标参与教学活动,即所谓“形散而神不散”。
  
  3.教学过程具有非确定性。教师与学生的角色随时互换,突出了互动性、互助性、互联性、互促性。
  
  4.教学过程具有针对性。问题大多是学生提出的,或是教师根据当时的课堂状况提出的,真正反映了学生的实情,能更有效地完成教学目标,做到有的放矢。
  
  5.教学过程具有亲和性。师生之间、同学之间交流得越多,就了解得越多,彼此有了共鸣,缩短了同学间、师生间的心理距离;同学们互相帮助,共同提高,增强了克服困难的勇气;学生喜欢老师,更喜欢学习数学,提高了数学学习成绩。
  
  二、“师生互动”式教学的依据
  
  1.“师生互动”遵循现代教育思想和理念。现代教育思想强调“学习过程”,而不是传统意义上的“教学过程”。美国的布鲁纳认为:教学不仅是让学生学习,还要让他们学会如何学习。“师生互动”式教学突出了学生的主体作用。
  
  2.“师生互动”遵循现代数学教学法。我国著名教学法专家王才仁指出:教学的实质是交际,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思想感情和信息的交流,师生是平等、合作、互动的关系。“师生互动”式教学能在宽松民主的课堂气氛中充分体现教学中的师生互动和生生互动。
  
  3.“师生互动”遵循青少年身心发展规律。同一班级的学生具有相似的年龄层次,知识水平、生理特征、学习体验和思想情感等因素,易于相互传递和接受信息。而且中学生处于青春的萌动期,有强烈的参与意识和好表现性。“师生互动”式教学能有效实现课堂教学的人际合作和互动。
  
  三、“师生互动”式教学在课堂教学中的实施
  
  (一)注重发挥教师与学生群体之间交流互动的效果,把课堂还给学生
  
  1、转变教学观念,做到师生平等交流
  
  新《课程标准》强调,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和参与者,教学过程是师生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教师将由居高临下的权威转向平等中的首席。因此,我们就必须转变传统教学中“师道尊严”的师生观,构建教学双方相互尊重、相互信任的民主、平等、合作的关系。
  
  在新课程下的课堂上,知识由三部分组成:教科书及教学参考书提供的知识、教师个人的知识、师生互动产生的新知识。传统意义上的教师教和学生学,将不断的让位于师生互教互学,彼此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且师生互动产生的新知识的比重将大大增加。例如在分析一道关于函数性质的问题时,有学生提出可以用物理知识中的追击问题去计算,这种解法我预先没有考虑到,当时我很真诚的请这位同学给大家进行了讲解,而我则走到讲台下和学生们虚心地听着。他思路清晰,语言流畅,受到同学们的赞赏和我大力的褒奖。此时教师与学生的角色发生了互换,突出了互动性、互助性、互联性、互促性。通过此事,我注意了学科之间的内在联系和各科知识的整合,体会到“以教促学,以学促教,教学相长”的道理。
  
  2.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实现师生多向交流
  
  鼓励学生在课堂上大胆质疑,敢于发表自己的哪怕不成熟的见解。例如有的学生对某一个概念不是很清楚,可以随时举手询问。学生提的问题能够由学生解答的尽量由学生解答,教师做补充;若学生对问题有其他解决方案,就让学生到前面讲解给大家。无论方法优劣,教师都要充分肯定学生的做法,给予表扬和鼓励,这样不仅有效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更培养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3.满足学生的求知欲,拓宽学生的思维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该尽量满足学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如在分析例题之前,我总是喜欢先问学生:你是怎么想的?你习惯怎么考虑?当他们的想法与我的预想不符合时,我总是先按照他们的想法和思路去分析,或者让他们自己分析,让学生体验成功的感受,最后再把教师自己的想法展示给学生,促进了学生的多项思维。以上做法正体现了教学过程的非线性和针对性。
  
  4.培养学生的探究心理,体验探究学习的乐趣
  
  教师在探究教学中的活动应围绕问题进行,应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并将学生经过探讨、体验等获得的个人结论作为集体讨论的重点内容,使学生在讨论过程中不断深化他们的认识。学生通过探究学习,不仅弄清了自己头脑中的疑问,更重要的是通过参与探究过程,学会如何确定目标、如何寻找信息、如何处理信息等一系列学习技能与思维技能,为学生将来在真实问题情境中独立思考、自主判断打下基础。当学生怀疑某一个问题的条件不充分或有错误时,我从来不去直接告诉学生对与错,而是让学生由结论去探索、推理来验证自己的假想。例如,在教学中遇到这样一个问题:当0<时,比较,的大小。我们利用三角函数线得出<之后,有学生提出:是不是cos与也可以比较?我鼓励学生试一试,并建议学生在同一坐标系下画出这四个函数在0<上的图像,看一看结果如何。经过学生的亲自尝试得出cos<,并且通过分析结论明白了函数图像位置关系,消除了“正弦函数图像与正切函数图像在第一象限内有交点”这一错误认识。长期的探究学习锻炼,增强了学生学习的自信心,提高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一次次获得成功的喜悦。这种做法也体现了教学过程的开放性。
  
  5.设计开放性的小结,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
  
  常规的课堂小结往往是只偏重对所学知识点的总结,而容易忽视对思维方法的总结。为了改变这种状况,我有意识地加强了这方面的试验,让学生自己总结本节课的思维收获。如增加开放性问题:说说你的体会;你有什么收获;你懂得了什么等等。
  
  (二)注重同学之间的合作学习,多渠道给学生创设信息交流平台
  
  1.划分小组进行合作学习,有效转变学困生
  
  按照智力、个性及学业成绩把全班划分成若干个异质小组,每小组四人,把学困生分配到不同的小组中,有利于改善学困生的心理氛围。这一方法不仅强调学困生与教学的互动,而且强调学困生与周围同学之间的互动,通过小组内的活动,使得优差生之间的关系变得“息息相关、荣辱与共”,在讨论中达到互相取长补短、友爱互助的目的。由于合作学习组内是合作关系,他可以让学困生在一定范围内处处自由选择,并且可以让他们体验到一种受尊重、受信任的感觉,有效培养了学困生的创造能力,并使他们形成了主人翁的意识。异质小组的建立不仅增强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提高了学习成绩,而且由于学生之间的互动互学,容易采取同龄人易接受的方式进行启发和讲解,有时会起到优于教师的效果。
  
  2.开展“每日一题”活动,提高交流频率
  
  每天安排一个学生或学生自告奋勇利用课前的五分钟,把自己对某一个问题的独到理解充分展示给大家,教师做补充和讲评。在活动开始前,教师必须向学生讲明此活动的意义,让他们乐于接受,而不会成为学生的负担。通过实践总结,此项活动不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了学生的参与意识,而且给每一个学生提供了一个展示自己的舞台和一个与同学信息交流的平台。正如一些学生的感受所言:“每日一题活动真的很好,我从中学到了很多以前不会的知识,尤其是我的数学思维能力得到了很好的发展。”“通过每日一题,我真正体会到:听一遍不如做一遍,做一遍不如讲一遍。”此举在两个教学班内反响强烈,一个同学有难题,很多同学争先恐后地给他讲解,学习气氛空前浓厚。
  
  (三)注重教师与学生个体之间的交流,增写作业日记
  
  我们提倡每天让学生在作业本中写感想、收获、和知识小结,特别倡导给老师提问题,例如有的学生在作业后面写道:“老师,今天的例题我是这样考虑的,您看行吗?”并附写上自己的做题方法;有的写到:“我把这几天学的知识作了一个总结请您指教。”我在判作业的同时,都会一一做出答复,对于有代表性的问题在课上给予解答,并对提出有难度、有深度问题的同学给予表扬和鼓励。我还鼓励他们能在课堂上大胆提问、质疑。学生们一改过去自卑、不爱当众向老师请教问题的习惯,增进了师生间的感情,学习热情被大大调动了起来。
  
  四、“师生互动”式教学心得
  
  (一)教师应转变教育教学观念。
  
  1.由“挑战者”向“应战者”转变
  
  新的课堂中不能仅仅是教师向学生提出一系列的问题,它要求教师引导学生自己去提出问题,因为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学生向教师提出问题,便是对教师的挑战。开放的课堂中教师随时可能接受学生的挑战,而成为应战者。
  
  2.由“园丁”向“心智唤醒者”转变
  
  “园丁”是令人尊敬的,但“园丁”又是令人遗憾的,他们是按照自己的审美标准把花木塑造出来供人们欣赏。在园丁看来不合自己情趣的“歪枝”、“残枝”可以随意“修剪”。而教师应该允许学生的缺点存在,应该允许奇才、偏才、怪才、狂才的发展。教师应该给学生的成长引路,而不是限制学生的发展空间,更不能给与自己见解不同的学生“判死刑”。教师不应该作学生未来的设计者,而应该作学生“心智的唤醒者”,使其不断进步。
  
  (二)教师应肯定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一切努力。
  
  教师要鼓励学生以积极的态度参与课堂教学活动,肯定学生在课堂学习中得出的一切结论,赞扬学生在课堂中一切探索、创新、发现行为,确保每个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充满信心,主动积极地参与,这样才能达到真正意义上的师生交流互动。
  
  总之,教学中实施“师生互动”,有利于转变教师的教育观、教学观;有利于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改变学生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的积极探究精神,有利于满足个人发展与社会进步的需要。

本文来源:https://www.oubohk.cn/shuxue/167190/

  • 相关内容
  • 热门专题
  • 网站地图- 手机版
  • Copyright @ www.oubohk.cn 教育资讯网-中高考资讯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17136666号
  • 免责声明:教育资讯网-中高考资讯部分信息来自互联网,并不带表本站观点!若侵害了您的利益,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在48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