乔琛和时晓番外_吾师乔琛先生

乔琛和时晓番外_吾师乔琛先生

早在进大学前的那个暑假,得之自己被录取以后忙上网查询自己专业的相关信息,问到同专业的师兄师姐时,他们都不约而同的提到了一位老师,她就是后来也成为了我的班主任兼任课老师的乔琛先生。
  
  记得入学第一次班会时,在同学宣布完班主任和辅导员的名字时,我低头看看来校前就写好了由师兄师姐们提名的优秀老师的名单,果不其然,那熟悉的名字早就被我写在了纸上:乔琛。“真是中头彩了,不仅教我们,还是我们的班主任!”我兴奋的向周围的同学小声的说道,并把那个写了老师名字的小本拿给他们看。在接下来的班主任讲话中,我更觉得师兄师姐们所言不虚了,乔老师当时说的内容我已经记不清晰了,但从她身上所散发出来的那种人文知识分子的温文尔雅的气息却印入了我的脑海深处,并在心里从此有了一个自己认定的标尺:搞文学的人就应该是这样的感觉。
  
  现在回想起自己快三年多来的读书作文的一些习惯很多都是受了乔先生言传身教的影响,也算是潜移默化吧。我跟乔先生直接接触、学习有一年半之多的时间,小到做笔记的格式大到治学之人应有的德行,无一不是受过她的影响,可以说,乔先生是启蒙我体悟文学、认知文学的导师。在她的课堂上,没有艰涩难懂的专家语言,有的只是深入浅出的文学阐释;没有枯燥乏味的泛泛之谈,有的只是融入了她自身体验的活泼泼的理解认识;没有强硬的霸权话语输入,有的只是对话式的多元解读空间。我还记得她不止一次说道,在她的课堂上,她的文学批评试图做到的是尽可能不添加个人主观好恶来把文学作品介绍给我们,并在此基础上介绍与之相关的文学评论和她自己的见解,还特别强调要关注文本、立足于文本,不管是什么样的对文学作品进行阐释的言说方式,其根本都是要以文学作品为本,进行文本“细读”,在文本当中读出自己的新意。乔先生上课还有一个特点,她更愿意把自己读书做学问的体会作为例证,这样让我们觉得学问并不是那么冷冰冰的不近人情,它也是渗透了言说者的生命体验,任何人只要潜下心来细细品味文本都可以做出自己的特色来。至今还记得乔先生给我们分析的戴望舒《雨巷》,她在向我们介绍了关于这首现代诗的种种解读后,说道,在她做学生学这首诗时,她的老师在深情朗诵完之后,问她对这首诗的第一印象是什么,她说她当时就回答了四个字,却令她的老师大加赞赏,那就是“青春滋味”。乔先生当时话刚出口,我就觉得正中我心中所想,只是苦于找不到合适的词来表述,“青春滋味”正涵盖了诗中所表现出的人生历程中一段带着淡淡忧愁、彷徨和苦闷的生命体验,不仅如此,在这“青春滋味”中还有对希望的一种持守,正是在这样朦胧多元的“青春滋味”中才给历来的读者们以无限的阐释空间。而乔先生对文学作品独到的感悟、阐述能力恰是得利于她认真严谨的治学态度,而她也正是以这一标准来严格要求我们,至今我都十分感谢乔先生在端正我们治学态度上所作的努力。刚进大一的那个学期,有些课,个人不很感兴趣就干脆不听而做自己的事,乔先生了解到这一情况后在她的课堂上给我们说了她读书时的一件事,她当时读书时选过一位老师的评讲《红楼梦》的课,而由于方言的关系很多时候她都听得不真切,但是她没有放弃,而是找到那位老师上课的讲义,边听课的时候,就对照讲义把老师上课的内容一字不差的誊写下来,当时她并没有觉得获益多少,可是在她往后的工作学习时却发现自己能够比其他人更沉下心来专注于一件事,而很多时候你所取得的成绩就在于坚持,看似枯燥乏味的课其实不仅是在学习知识,也是对个人性情的一种锤炼,学做学问正是在学为人处事之道。这对我后来的学习走上正轨起到了十分巨大的作用,也多亏了乔先生的提醒,在入学之初就打下了相对全面的治学基础,后来自己写些文章练笔时时常就感到了学问的相通性,可不能因为个人的偏好而对一些学科就置之不理,否则越往后走就越觉得举步维艰。乔老师在治学态度上还有一点是我最为钦佩的,那就是她相当严谨的作文习惯,记得在她的文学批评课上她给我们介绍了吴组缃的《箓竹山房》,在她说到自己写的那篇关于这个文本的分析文章时,她提到从开始关注这篇小说到最终成文她整整用了十年的时间,并不是说乔先生她没有发现合适的切入点,而是在她打完整体框架来着手写时,却总是对自己的行文感到不满,如此反反复复,不知修改了多少次,最后直到文章发表了她对自己的那篇文章还是有所遗憾。再就是先生曾提过自己一次作文的经历,适逢家中无人,那一次她看了老舍的一篇小说后,相当的有感触,于是在她动手成文之前她买来了面包和水,并且将电话线拔掉,把家中的窗帘也都拉上,就在书桌前就这台灯埋首耕耘起来。用她自己的话说等她“出关”时已经是三天后了,当她出门遇见朋友时,朋友都关心的问她是不是生病了,因为她的脸色看上去实在是不大好。而先生自己却十分开心、满足,因为那篇文章的完成。在自己后来动笔行文时,我时时会回想起先生的作文态度,并常常想要是先生写这篇文章她会如何对待,确实得有那种“痴”劲儿和执着的精神,自己不满意的文章绝不轻易定稿,我想这也是一个立志于做学问的人的一个原则。
  
  乔先生作为我们班的班主任更是尽心尽责,为了培养我们良好的读书习惯,从今大一开始她就要求我们在读书时要做而且也应该做读书笔记,并把她自己曾做过的笔记拿给我们作参照,定期她还把每一个同学的读书笔记汇总起来一字不差的看完,并适时的给予我们建议。在这一过程中,现在回过头来看我写过的几本扎扎实实的笔记,无一不是有先生的评语和提点,而自身的知识结构也就在这些笔记中一点点的完善和深化。除此之外,为了鼓励我们多练笔,乔先生还组织了班干部编排了我们自己的《轨迹报》,在这样一个园地中,我们有了思想的碰撞,有了更多信息的交流,看见了别人的长处和自身的不足,从而更有了前进的动力,在互相的鼓舞中留下了我们青春的“轨迹”。
  
  乔先生对我们的殷切希冀鼓舞着班上的每一个人,而她身体力行的为人处事的准则则让每一个接触过她的学生都在不知不觉中受到影响。我是多么庆幸自己在大学这四年最宝贵的时间中遇见了先生,从而树立了应有的正确的治学做人的态度,千言万语也表达不了我对先生的感激和敬仰之情,那么仅以蔽文一篇聊表拳拳之心吧!
  
  [本文属于本站会员原创,不得抄袭、转载,如需转载请与创作本人或本站联系]

本文来源:https://www.oubohk.cn/gaokao/64792/

乔琛和时晓结局 乔琛和时晓
  • 相关内容
  • 热门专题
  • 网站地图- 手机版
  • Copyright @ www.oubohk.cn 教育资讯网-中高考资讯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17136666号
  • 免责声明:教育资讯网-中高考资讯部分信息来自互联网,并不带表本站观点!若侵害了您的利益,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在48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