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作文素材高考作文:名称术语应规范

【高考作文素材】高考作文:名称术语应规范

  作者:邓木辉

  摘要:长期以来,教育部考试中心及一般教师关于高考作文名称使用的一些术语相当混乱。这些名称术语内涵混杂,外延不清,分类标准不统一,反映了一定程度的思维混乱,造成了相当程度的交际困难,不利于中学作文教学,不利于师生语用规范。因此,有必要对这些名称术语加以辨析,以期名称术语使用规范。

  关键词:高考作文;名称术语;规范

  俗话说:“名不正则言不顺。”然而长期以来,教育部考试中心及一般教师关于高考作文名称使用的一些术语相当混乱,颇有“不顺”之尴尬。这些名称术语内涵混杂,外延不清,分类标准不统一,反映了一定程度的思维混乱,造成了相当程度的交际困难,不利于中学作文教学,不利于师生语用规范,有必要加以辨析,以期使用规范。

  教育部考试中心张伟明先生使用的名称术语为:命题作文、材料作文、话题作文。张先生在《从高考作文命题改革看中学作文教学思想转变》(以下简称《转变》)一文中说:“恢复高考30年,高考作文命题主要有三种形式,即命题作文、材料作文和话题作文。”[1]而有的教师使用的名称术语为:命题作文、材料作文、话题作文、新材料作文。这些名称术语大致相同,但张先生使用的名称术语与有的教师使用的名称术语的内涵外延差异较大,特别是“话题作文”。为了比较清楚地说明问题,有必要对张先生的《转变》有所引用。张先生在《转变》一文中说:

  新中国成立到1977年前,高考均为命题作文。1977年恢复高考,形式有所变化,从命题作文到材料作文再到话题作文。命题作文向材料作文转变主要是为了应对猜题。材料作文限制性强,会限制学生思维。于是,命题人用话题作文。话题作文是在命题作文和材料作文基础上出现的一种新的作文形式,即提供一段材料,然后根据材料确定话题。多数情况下作文题目是由考生自己决定的。与命题作文和材料作文相比,话题作文在主题选材上具有明显的开放性,考生可以从不同角度选择文章主题,也可选择自己喜爱和擅长的文体。话题作文从1999年开始一直沿用至今,已经得到广大语文教师认可。

  从引文可以看出:张先生的“命题作文”指的是无材料命题作文,“材料作文”指的是给材料命题作文,而“话题作文”则指给材料话题作文、给材料命题作文、给材料自拟题作文三种作文形式。有的教师使用的“命题作文”与“材料作文”,大致与张先生所指对象相同;有的教师使用的“话题作文”,是指1999年开始采用,2006年开始衰落,提供材料与话题(有“以……为话题”的文字),自定立意、自拟题目、自选文体的作文形式,即给材料话题作文,它比张先生的“话题作文”的范围小得多;有的教师使用的“新材料作文”,是指2006年开始采用,现在还十分流行,只提供材料,不提供话题与题目,自定立意、自拟题目、自选文体的作文形式,即给材料自拟题作文,它被张先生的“话题作文”所包含。可见,同是一个名称,则此名称非彼名称,这就造成了相当程度的交际障碍。大家使用的术语虽然名称相同,但含义不同,范围不同,缺少约定俗成的共同的内涵及范围指向,怎不妨碍交际?同一学校的教师之间、师生之间尚且如此,更不要说不同学校的教师之间、师生之间了。

  笔者冒昧地指出:无论是张伟明先生使用的名称术语,还是有的教师使用的名称术语,其分类标准都不统一,其内涵外延都很混乱。以下略作分析:

  命题作文包括无材料命题作文(没有材料,只有题目。1949——1965大多是这种作文形式,太多,不举例)与给材料命题作文(提供材料,规定题目。如2010年北京卷在给材料后要求以“仰望星空与脚踏实地”为题作文);话题作文包括无材料话题作文(没有材料,只有话题。如2004年上海卷“以‘忙’为话题”的作文)与给材料话题作文(提供材料,规定话题。1999——2005大多是这种作文形式,太多,不举例);材料作文包括给材料话题作文(提供材料,规定话题。太多,不举例)、给材料命题作文(提供材料,规定题目。从建国以来到现在都有这种命题形式,太多,不举例)与给材料自拟题作文(只有材料,没有话题及题目。从建国以来到现在都有这种命题形式,2006年后大多是这种作文形式,太多,不举例)。[NextPage]而我们使用这些概念时,通常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可见,“命题作文”“材料作文”“话题作文”,这些概念是交叉关系而不是并列关系,不能并列使用;如果并列使用,违反了起码的逻辑常识。而且,如果并列使用“命题作文”“材料作文”“话题作文”,所指就不清楚。如:“命题作文”有时是“材料作文”,有时是无材料作文;“话题作文”有时是“材料作文”,有时是无材料作文;“材料作文”有时是“命题作文”,有时是“话题作文”,有时是自拟题作文。既然如此,你的“命题作文”所指者何?你的“材料作文”所指者何?你的“话题作文”所指者何?如果以是否规定题目为分类标准,可以并列使用的概念有“命题作文”与“非命题作文”;如果以是否规定话题为分类标准,可以并列使用的概念有“话题作文”与“非话题作文”;如果以是否提供材料为分类标准,可以并列使用的概念有“材料作文”与“非材料作文”。如果要准确表达,对经常出现的几种作文形式应使用下列名称术语:无材料命题作文、给材料命题作文、无材料话题作文、给材料话题作文、给材料自拟题作文。建议教育部考试中心规范使用这些名称术语,给一线教师正确导向,让一线教师用有所依,规范使用。这样使用名称术语,似乎表达不够简练,但内涵外延清楚,不会造成混乱。

  还需提及:有的教师使用“新材料作文”这一名称术语,徒增混乱,毫无必要。什么是“新材料作文”?“新材料作文”“新”在哪里?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说法,众说纷纭,莫衷一是,不必一一引述,只看一则权威的说法——教育部考试中心的说法。据教育部考试中心“余闻”(“余闻”为每年高考语文全国卷试题解析的署名,当为全国卷语文命题组化名)的说法,“新材料作文”,就是一种“以给材料但不给话题,在材料范围内自主确定角度、立意、文体、标题为特征”的命题形式,“考生的作文在材料含意范围内就符合题意,在材料含意范围之外就偏离题意”;与“旧材料作文”相比,其“新”主要表现在:“旧材料作文”所写作文的主题、内容甚至文体都必须与材料的内容和形式一致,必须用好所给材料,而“新材料作文”则吸收了话题作文的优点,“三自”原则给了考生更多的自由和发挥才能的空间[2]。教育部考试中心的“余闻”使用了“新材料作文”的名称术语,而同是教育部考试中心的张伟明先生未使用“新材料作文”的名称术语。从张伟明先生的《转变》一文可以看出,他是将所谓“新材料作文”包含在“话题作文”之中的。可见高考作文名称术语使用之乱!有人之所以将最近几年流行的“给材料但不给话题,在材料范围内自主确定角度、立意、文体、标题为特征”作文形式叫“新材料作文”,大概是想区别于恢复高考后多年采用的给材料、给题目、定文体的“旧材料作文”。其实,在这方面“新”“旧”并无根本区别:最近几年流行的“新材料作文”也有规定题目的,如2010年北京卷的“仰望星空与脚踏实地”(还有太多,不再举例),这难道算“旧材料作文”?实行全国高考后流行的“旧材料作文”也有不规定题目的,如1964年的读《干菜的故事》自拟题写感想,再如1980年的读《画蛋》自拟题写读后感,1981年的读《毁树容易种树难》自拟题写读后感等,这难道也算“新材料作文”?在审题立意方面,“新”“旧”更无本质区别:都要求读懂材料,根据材料内涵及命题者的情感倾向立意,都有多个立意角度,无论写读后感还是其他文体都如此。至于文体要求,“旧材料作文”一般规定文体,“新材料作文”一般不规定文体(也有规定文体的,如北京卷、湖南卷等),似乎完全不同。但这只是表面现象,因为,据广州市教育局教研室李月容老师的研究,现在的高考卷多为材料作文,为避免离题之嫌,考生的应试作文90%以上都是议论文,如2008年广东考生写议论文的占91.8%[3]。平时的模拟考试作文也如此。可见,对绝大多数考生来说,你让他自选文体与对他规定文体几无实质区别。其实,对考生来说,高考作文的主要问题是“写什么”的问题,即审题立意的问题——因为一旦离题,得分很惨——而如前所述,材料作文都要求读懂材料,根据材料内涵及情感倾向立意,都有多个立意角度,故无“新”“旧”之别。因此,“新材料作文”的名称术语的使用,徒增混乱,毫无必要。

  对一些人指称的所谓“新材料作文”,另一些人用“材料作文”指称,而张伟明先生用“话题作文”指称……可见,作文名称术语的使用,怎一个“乱”字了得!因此,有必要规范作文名称术语的使用。建议对给材料的作文,上位概念统称“材料作文”;如要细分以示差别,下位概念用“给材料话题作文”“给材料命题作文”“给材料自拟题作文”,理由见上,此不赘述。

  顺别提及:一般来说,无材料命题作文、给材料自拟题作文、给材料话题作文或给材料命题作文,其限制性递增,其开放性递减。对此,笔者在《高考作文:莫让学生猜哑谜》[4]及《高考呼唤命题作文》[5]中有较为详细的分析,此不赘述。

  名不正则言不顺,语言交际的经济性原则要求,任何术语都必须具有概括性与明确性,即要求术语要有清楚的外延和清晰的内涵。这才不会妨碍交际,而且有利于教学,有利于语用规范。否则,同是一个术语,不同的人虽然使用名称相同,但内涵不同外延不同,这会妨碍理解,妨碍交际,妨碍语用规范。教育部考试中心地位特殊,影响巨大,建议规范使用作文名称术语,对教学和语用规范发挥好正导向作用,让一线教师用有所依,规范使用。

  参考文献:

  [1]张伟明.从高考作文命题改革看中学作文教学思想转变[J].中学语文教学,2009(9).

  [2](转引自)杨玉良.从近三年高考语文全国卷看“新材料作文”的命题趋势及应试策略[J].语文天地(高中版),2008(10).

  [3]李月容.遵循规律,有效备考——2009广东高考语文《考试说明》解读及备考对策[J].语文月刊,2009(3).

  [4]邓木辉.高考作文:莫让学生“猜哑谜”[J].中学语文教学,2006(6).

  [5]邓木辉.高考呼唤命题作文[J].湖北招生考试(理论版),2014(12).

本文来源:https://www.oubohk.cn/gaokao/348434/

高考作文范文 高考作文题目
  • 相关内容
  • 热门专题
  • 网站地图- 手机版
  • Copyright @ www.oubohk.cn 教育资讯网-中高考资讯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17136666号
  • 免责声明:教育资讯网-中高考资讯部分信息来自互联网,并不带表本站观点!若侵害了您的利益,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在48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