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伊刀_松博伊:为何要改造我们的语文教学

博伊刀_松博伊:为何要改造我们的语文教学

  作者:松博伊

  今年12月17日是胡适先生诞辰123周年纪念日。胡适先生是上世纪新文化运动的倡导和推动者。新文化运动是中国文化史上的重大事件,这件事是由文学上的问题而发端的,但它的实质是对文化本质的讨论。胡适先生参与新文化运动的重要文章是《文学改良刍议》,他后来又将文中提倡的“八不主义”总结为四条:一,要有话说,方才说话。二,有什么话,说什么话;话怎么说,就怎么说。三,要说我自己的话,别说别人的话。四,是什么时代的人,说什么时代的话。纵观胡适先生的观点,他所提出的主张远超出了文学的范畴,而是强调了我们应当如何“说话和讲理”。

  上两个世纪世界社会发生了重大变化,这就是更多的人类矛盾和冲突要通过“语言文字”来解决,而“弱肉强食”、“胜者为王”这些丛林法则正在逐渐退出,而是更加突出了人类文明社会是“契约”为基础的社会。除去“自然法”之外,绝大部分“契约”是用文字来记录、流传的,而文字所以能出现就是人与人之间签订了最早的自然“契约”。但是在新文化运动之前,中国文化对于语言文字如何记录我们的社会现实,如何制定人们之间“契约”,并不重视,而且语言和文字书写形式是分隔开来的,使社会大部分人无法掌握人类文明的最基础的“工具”。文盲的众多导致了民智不开,而“愚”又往往是社会混乱的起因。胡适先生看到了点,用推行白话文作为突破口,竭力推广普及文化。这项伟大的文化运动仅仅有个开头,各种言论就如同火山喷发,文化得以迅速普及和发展。“民主”和“科学”的理念被青年学子们普遍接受,酿成了轰轰烈烈的“革命”。但文化的基础是语言文字,建立简单、实用符合逻辑的语言文字法则是当务之急。对胡适先生提出的更多有关“说理、说话”应注意的地方没有充分关注,传统文化中的缺点改换头面而充斥于市。我们用“八不主义”来评判今天的文章,有多少是合乎要求的呢?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今天我们需要重新研究应当如何说话,如何写文章,让话语、文章清清楚楚、明明白白,这个社会才可能是明朗的!这是我对中小学语文教学必须彻底改革的理由。

  语言文字只是人类的“工具”

  语言文字是文明社会最原始的“契约”,对它就应当有“敬畏”感,尊重和契约有关的各方,也就是同时尊重“说者”和“听者”,否定语言有什么“阶级”属性。无论古今中外,教育最主要的内容之一就是对语言文字“契约”的学习,通俗讲就是学语文课,学识字和学习文字如何组合成句子的法则。学习如何把“现实”转换成文字;如何从文字中看到“现实”。语文教学应当是对一种“工具”的学习和熟练的过程,并不是关注这个“工具”去做什么。真正应当成为语文教科书的首先是字典、词典,语法通则,继而是公认的“百科全书”。这样去学习显然枯燥而不符合教育规律,是不现实的。如果我们通过选“范文”来学语文,就要注意我们学习的是范文“如何表达”,而不是范文“表达了什么”。人们常利用语文学习中的范文来进行道德说教,这是难免的,但不能“反客为主”,尤其应当注意不要把语文课上成“政治思想课”。人们常在语文课本选材上产生争论,这是对语文教学目的认识不明确的典型表现。真为了语文教学,不妨选几篇“差文章”来警示学子。建议教育主管部门不再编写语文课本,而是公布各年级应掌握的语文知识和程度,至于通过哪些“文章”去做到,权利交给语文教师。[NextPage]

  语言文字作为一门学问是很很广、很深的,但作为一种“工具”不可能是复杂的,作为一种常用而重要的“工具”如果不好用,人们一定要想办法“改良”或者“换一个”。用“白话文”取代“文言文”,使得“会说话”和“会写文章”之间没有太大的“鸿沟”。这对普及教育,传播文化是有划时代意义的。今天有文化人中的绝大部分,包括广大语文教师,对语文知识的需求也只是作为“工具”层次。这就如同对汽车司机的要求是会操作和知道交通规则,而不需要司机知道什么“热力学定律”。作为“工具”的语文学习在初中阶段就可以划上一个“句号”。心平气和来讲,汉语是比拼音文字难学一点,但今天的白话文所需要的常用汉字并不多,掌握它并不是困难的事情,在小学阶段就可以掌握。再经过初中的“夯实”,学会现代汉语的基本应用是没问题的。

  语言文字也常常是一个民族的“名片”,但这只是它的附带意义,是没有必要过分突出,世界向一体化发展是大势所趋。汉语如何发展有几个值得注意的问题:认识繁体字有用,恢复没必要;汉字总个数应当限制,生僻字应当合并,不可提倡;书法课应纳入课外活动,没必要人人学习;要允许直接引入和使用外来语,现今词典有外来语缩写解释词条,这就是符合“什么时代说什么话”。同时值得关注的是:用语言文字来激发民族情感是不合适的,不仅不符合现代政治规范,而且降低了语言文字的使用效果,对社会文明的发展是双重的伤害。值得我们三思、再三思。

  说话写文章要有责任感

  人们说话写文章都是为了“传情达意”,一是将形形色色现实转化为“语言”而实现“交流”;二是将人的想法、思想和精神,以及学者们形成的理论通过语言来交流。但语文学习不同于其它学科,“说话”从出生不久就开始了,而长大后上学是完成“话语”和文字的对接。语言文字在人类社会中有极大的意义,因为它的本质是最原始的“契约”,它的存在是靠它的稳定性和逻辑性。所以作为语文教师必须有形式逻辑的基础知识,在高中应当安排一定的课时。说话、写文章有不少是为了参与判断和争论,任何推理如果没有规则是不可能有结果的,而这基本规则就是形式逻辑的原则。

  把现实转化为话语文字是靠“概念”符合形式逻辑来实现的,而有更多的话语文字是人的思想、观点等,完全靠逻辑来认知是比较困难的,这时候对它们的判断应当来自“交流”,江水冷暖鸭先知,谁说的、写的是什么意思自己是最有权力做出判断的。胡适先生讲“要说我自己的话,别说别人的话”,就是强调对自己的话语要负责任,要有解释权,要避免对一些“话语”无休止的争论。对别人的话语,从书本得来的,要通过思考,作为自己的再说出去,写出来。别人的话,书本上的东西,如果不能理解使之成为自己的东西,则说出来、写出来就一定要采取讨论的语气,更不能作为“批判的武器”。这个原则实际就是要坚持“说真话”,避免用各种理由来逃避所说话的“责任”。作为语文教师应当向学子反复强调,而不能教学子“说别人的话”。更直白说,就是对不懂的东西不能去赞扬和批判,这是在学习“思想”、“理论”、“观点”等语言文字上的“道德操守”。我们在语文教学中将“命题作文”作为主要内容,无形中诱导对自己“话语”的不负责任,去说别人喜欢的话。社会上充斥了各种大话、谎话,其源头可以追溯到我们的语文教学从不重视“说自己的话”,不强调对说出话语要负责任,而是重视话语的“轰动”效应。[NextPage]

  语文教学不能“种了别人的地,荒了自己的田”,所有系统一点的知识都是由“文字”和“专业”两部分组成,前一部分是属于“语文”知识范畴。很多知识难以掌握的原因主要是“专业”难学、难懂。最典型是数学,听不到有人把数学学不会怪罪于语文差。物理学比较难学,但其中的文字小学三、四年级就认识。其它学科也是这样,例如“社会主义”这几个“字”有什么难认的呢?而要解释清楚这个词组能是语文教师的责任吗?教学最重要的原则是教师只能去教自己所熟悉的知识,对不熟悉的不能下“断语”。而我们的语文教学恰恰是违背这条基本原则去进行教学,似乎由于语文是一切学科的基础,很多学科的教育也可以通过语文教学来实现。尤其是人文学科方面的内容常常通过语文去讲授,时间长了,教师在不知不觉中传授自己都不懂的东西。语文教学在中小学阶段是耗时最多的,结果也是争论最多的,最主要原因就是没有把握好“语文”的本质,承担了太多的“代人受过”。

  语文教学要改变以“作文”为中心

  教育领域普遍认为现在的大学生写作能力太差,甚至主张理工科大学也应当继续实施语文教学,这种看法同样是对语文教学真正目的认识不清的结果。每年的高考语文试卷中,“作文”是必考的内容。“写作文”似乎是没有争议的语文教学内容,笔者也一直这样认为,但在退休前后发现这是一个明显误区。写一篇能称之为“文章”的东西固然需要语文知识,而更重要的是“有件事情”告诉大家的“激情”,或是有“想法”和大家交流,或是为了其它目的而替“别人说话”,例如高考写作文是以得到“分数”为目的。不是在这几种情况下,不会有文章被写出来。看看自己和周围的“读书人”,在其一生中很难遇到写文章的“需要”(但这里除去直白的应用文)。语文教师很多,有几个能自己写篇范文来教学生呢?我上班时所在学校是省里重点高中,学校经常利用假期集体外出旅游,按理大家应当“诗性大发”,但没有见过一篇写给学生的游记范文。学校校长、书记利用公款去美国、台湾、香港“考察教育”,从个人“激情”和职责都应写“文章”给大家一个交代,而实际上听不到他们有什么想法,对被说成是“公款旅游”一点也不避讳。在工作学习中既然没有写“真文章”的需求,中小学何必耗时耗力去学习呢?

  中小学生,乃至大学生所以写不出好“作文”,是语文教学目的不明确的结果,语文是“工具”,而写文章只是其中一个用途。对中小学生写作能力负有责任的是所有教师,尤其是历史、政治(如果有这门学科)和班主任。实际上让学生有好的写作能力,在十二年的语文课上只需要完成好一项“作业”,这就是记日记或周记或月记。如果能坚持下来,必有效果。也相信当你高三毕业时,看着厚厚的你的“作品”,你的头脑是充实的,下一步人生如何走,你将很清楚。[NextPage]

  要重视各种“契约”的书写

  现在的作文教学是命题作文,多是写散文,而实用的应用文训练不足。人类社会的存在就是靠形形色色的各种“契约”,而语言文字最最重要的功能就是把“契约”用“白纸黑字”表现出来。这个社会有更多的人习惯用写“契约”的方式解决社会矛盾,才是社会的真正进步。而我们的语文教学在如何规范各种“契约”的写法上似乎不屑理会,没有这方面的范文,缺少这方面足够多的训练,更没有对可能出现的问题进行学习讨论,使语文教学失去运用性。实际上从请假条、借条到游戏规则、法律条文再到社会理论构成了“契约知识”漫长的“知识链条”,有深度也有广度,而这部分知识的“共性”正是语文知识。我们在语文课堂上不重视这方面的学习是和社会上对遵守“契约”的认知程度低是一致的。今天如果我们确定要走法治国家的道路,在我们的语文教学中一定要重视有关“契约”的读写知识。从文字表达现实的基本规则上去堵住“漏洞”;而不是相反,用语言上可能出现的“漏洞”去破坏“契约”。“指鹿为马”的典故对中国文化造成了极大的危害,人们在话语上能“违约”,还有什么“法”是神圣的呢?

  人类社会的有序是建立在“讲理”的基础之上,也就是围绕“契约”产生各自的解释,通过交流达到共识。在反驳对方要拿出符合语文规范的“证据”,同时“讲理”必须给对方留出反驳的空间,而不能有极端甚至辱骂的话语,要知道“得理不让人”同样是“不讲理”。我们的语文教学常常要让话语有力量,甚至追求“一语封喉”的效果,完全忘记了“讲理”中谦让精神是不可缺少的。如果我们留意一下舆论常“争论”的一些问题,会发现不少在语文环节就已经有问题了。有更多的人能从语文角度注意“讲理”中的规范,相信会大大减少无谓的“争论”。我们的教育不重视这个问题也和中国缺少法治传统是一致的,中国的法治之路必须从语文教学的改革做起。

  “语文”和“文学”必须分开

  语文中有关修辞手法的教学似乎是没有争议的内容,在“传情达意”的文章写作中,适当的形容是需要的,但一定要适可而止,不能造成“宾主倒置”。写文章准确传达信息是首要的,而“修辞”多少都有夸张的作用,在很多场合并不合适,例如在处理社会矛盾时就不合适。在有关法治的言语中应当避免使用修辞手法。这些问题在我们的语文教学中也从没有引起重视。对修辞的偏好使得中国文化只是重视语言文字的“华丽外衣”,而不重视语言的真本质和真作用。

  现在中小学语文教学都是将语言文字知识和文学知识混在一起的。在小学利用文学上的“美文”达到学语文知识的目的,可以是“一举两得”。但随着学习的深入要渐渐将两者严格区分开来。汉语有比较强的修辞能力,能表达出丰富的情感,这些是汉语的优点,是它华丽的地方,也是中国古汉语给世界留下的最丰富的文化遗产。对中国传统文化,人们常提到的是唐诗、宋词、元曲,是戏曲、散文,唯独没有系统的,逻辑脉络清晰的思想学术长篇著作。汉语是世界上最美的语言,这一点从文学角度去看是有道理的。但从语言的本质作用上去看,汉语并不占优势,甚至是有缺陷的。要认识到重视语言的“华丽”,很容易使语言的作用产生异化,也就是把原本传情达意的语言,讨论解决现实问题的语言,变成了“文字游戏”,或者是拿去充填精神上的空虚,去起到对人精神的“安慰”、“兴奋”作用。莫言在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后,在领奖时讲过一段话很有意思,他说:“文学和科学相比较的确是没有什么用处。但是文学的最大的用处,也许就是它没有用处。”将文学和语言文字知识混杂在一起的语文教学是不科学的。

  从现代分科实施教学上来看,文学应当划归到“美学”范畴,它是语言文字的“应用”,而不是语言文字的“本身”。将文学和语言文字学习混在一起的“语文”不仅拖累了语文教学效果很差,也同样耽误了学子们应受到的美学教育。一个人的美学修养如何,关系到他的心理道德修养,关系到正确认识观的形成。现今社会道德素质的滑坡很大程度上是和民众缺少美学素养分不开的,没有美学基础,人们往往从文学中得不到“营养”,而是得到“毒素”。现在庸俗不堪的影视节目一再受到“炒作”,也是广大中青年美学素质低的表象。[NextPage]

  莫言认为现行语文教学也培养不出文学人才,这个认知是有道理的,他所以成为世界文学大师,是因为他早早辍学,成了教育体制的“漏网之鱼”。但他对语文的认识仅仅停留在文学的层面上,而没有考虑到它的更多更重要的使用。莫言说吕叔湘先生虽然能写出语文语法大作,但没能写出本小说,从而认为学习语法没有用。莫言的这种认知反映了我们对语文和文学分不清楚达到了十分严重的程度,这也是中国语文教学效果差的最重要原因之一。严格将文学和语文区分开来已经是中国教育中一个极重要和紧迫的问题。

  中小学语文教学设计

  在小学的语文课中集中学习字词的书写、读音(拼写)、含义,学习说话有条理,想表达的能説出来。学习话语和写作的结合,做到能说的话,也能写出来。一些美文和诗词的学习以熟读、背诵为主,不过分强调内容的含义是什么。

  从初中起要将语文和文学区别开来。对语文主要学习各种通用“契约”类文字的阅读和写作,学习基本语法。

  在高中应当完善语法学习,学习形式逻辑基础知识,学会和善于“思考”。学习如何“讲理”,如何辩论,当然这些主要要围绕“语言文字”来进行。要学习世界基本没有争议的优秀理论性文章,包括传统文化和世界的。

  在中学,现在的语文课要“一分为二”,一半进行语文学习,一半是文学课。对应师范院校应当将“中文系”分为“文学系”和“语言系”,这是更急迫的改革。要制定这样的中小学语文教学原则:任何一个教师对学生的任何“写作”(包括回答各种问题)都有在语文层面上有监管的义务,要指出在应用语言文字上的优缺点,如指出错别字,要求书写规范整齐,条理清晰,符合逻辑。要做到这一点,师范大学每个学科的学生都要将汉语作为必修课,要将语文功底视为每个中小学教师的重要基本功。中小学语文教学的效果如何,是全校教师的责任,而非语文教师。

  结束语

  “空谈误国”是今天最重要的警示语,如果我们仔细思考一下中小学几十年不变的语文教学,不难发现,我们的语文教学就是学习说空话的过程。根除“空谈”必须要进行中小学语文教学改革,要“从娃娃做起”,这不仅是为“兴邦”,更是“救救孩子”。这里把胡适先生所说文学改良的“八事”再抄如下:“一曰,须言之有物。二曰,不摹仿古人。三曰,须讲求文法。四曰,不作无病之呻吟。五曰,务去烂调套语。六曰,不用典。七曰,不用对仗。八曰,不避俗字俗语。”百年过去了,看看我们媒体的文章,这“八条”一点不过时,而要做到,必须从基础做起,也就是从中小学的语文课做起。让我们用“烂调套语”来喊两句口号:“继承新文化运动未竟之事业!”“纪念胡适先生诞辰123周年!”

本文来源:https://www.oubohk.cn/yuwen/308198/

诗博伊然减肥 博伊刀图片大全
  • 相关内容
  • 热门专题
  • 网站地图- 手机版
  • Copyright @ www.oubohk.cn 教育资讯网-中高考资讯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17136666号
  • 免责声明:教育资讯网-中高考资讯部分信息来自互联网,并不带表本站观点!若侵害了您的利益,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在48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