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师如何解读文本语文教师如何引导学生在快乐中写作

【语文教师如何解读文本】语文教师如何引导学生在快乐中写作

教师们如是说,快乐的写作才是成功的写作。但是快乐从何而来?如何培养学生写作的兴趣?从事语文教学以来,本人一直在寻找医治学生“写作难”的良方。
  
  一、兴趣是良师,生活是源泉,情感是升华
  
  教学之初带着学生走了不少弯路,一届学生带下来,才发现学生的写作水平未有明显提高。不仅所写内容单调乏味,而且严重缺少文采。他们不会综合运用多种表达方式,只能平铺直叙较为简单的生活、学习事件。如果把学生的作文比作一个袋子,那么他们“写作的袋子”总是空空如也,干瘪而毫无色泽。在他们的习作中,千篇一律地扶老奶奶过马路是一种美德,一次一次地将捡到的钱包交给警察叔叔也是一种美德;半夜生病时,母亲背着“我”往医院奔跑是亲情的体现,雨中母亲送伞也是亲情的再现……看到这些习作,本人茫然了:他们怎么那么容易遇到需要帮扶的老奶奶,那么容易捡到钱包呢?
  
  静心而思,本人猛然发现,孩子们每天背着沉重的书包,在“两点一线”的狭小空间里简单而机械地运动,他们的目光聚焦于方形的黑板,聚焦于老师慈爱中透着严肃的面孔,他们有多少时间能将自己的视线拓展到更广阔的世界中?又有多少机会去感悟社会这个万花筒的多面性呢?
  
  社会是写作的基石。文学作品一旦离开生活这片沃土,一旦缺少生活的真实,它只会是一张无字的白纸。同样,孩子们缺少对生活的理解,他们又怎能写出真情实感的文章呢?他们唯一能做的就是模仿、编造;编造、模仿。
  
  在一堂以“成长”为话题的作文课上,带着多日的沉思与感悟,本人在黑板上写下第一个尝试——让记忆带你去写作。也许是出于新鲜,也许是有了兴趣,学生们很快进入了思考的状态。成长中的点点滴滴为孩子们开启了记忆的闸门,课堂很快为学生酝酿出了回忆的美酒。一阵回忆之后,孩子们进行了最真实地交流,他们悟出了成长的真谛,他们觅到了写作的灵感,他们发现了写作的乐趣,初次体验到了写作的快乐。
  
  走一步,再走一步。有了这个开端,学生们写作的兴致也高了。紧接着,本人大胆尝试进行第二个设想——让学生到街头巷尾中去发掘写作的素材。本人这样对学生们说,拿起你手中的笔,让曾经某个不期而遇的人成为你笔下的主人,让曾经擦肩而过的面孔成为你笔下最熟悉的陌生人。于是,你会发现,那个卖菜的小商贩那粗糙的大手中折射着人性最柔嫩的光环,那个卖臭豆腐的大叔浑身上下散发着诱人的香气,那个补鞋的老人手中的一针一线都缝补着慈祥的爱。还有,放学时,那一个个候在校门口的三轮车夫……这些社会生活中平凡的人,他们在不起眼的街巷中,默默无闻地服务于社会。这样,习作中处处流露着真情,处处散发着人性的光芒。[NextPage]
  
  在进行一番声情并茂的演说之后,教室里十分安静,学生们的表情是那么专注,本人甚至为自己刚才精彩的演说而骄傲了。在这次写作中,学生们带给我不一样的写作效果,不一样的惊喜与感动。在他们的文章里,虽然也出现或多或少的语病,但是一种真实的情感在他们的文字间流淌。
  
  写作即生活,生活即写作。渐渐地,孩子们发现写作其实很简单,只要留意生活,生活中的点点滴滴都会成为自己写作的源泉。从这以后,每到周五,当走进教室的瞬间,本人总能发现学生眼里有一种期待——那是对写作课的一种期待——这种期待源于对写作的兴趣。
  
  二、用技巧去表现,用细节去点缀,用语言去浇灌
  
  兴趣让写作的课堂有了生机。课堂里,我听到了一种声音,一种从学生的笔尖流淌出来的,真实的哭声、笑声。
  
  走一步,再走一步。在兴趣与自信的指引下,本人开始从技巧上去提升学生的写作素养。
  
  写作技巧是文学创作时运用的方法,是作者为表情达意而采取的有效的艺术手段。写作技巧受限于作者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审美观,同时又作用于他的写作实践,为写作活动服务。写作教学中,教师如果将写作技巧作为一种理论强行让学生去理解去记忆,这只能让学生对写作产生厌恶感。为了让学生轻松、灵活地掌握写作技巧,本人巧妙将师法生活、故事激趣等原则引入到写作课堂中来。例如为了让学生体会“悬念”这一技巧的妙处,本人以一篇题为《猎狮》的小小说为例:
  
  伊莉薇娜的弟弟佛莱特伴着她的丈夫巴布去非洲打猎。不久,她在家里接获弟弟的电报:“巴布猎狮身死。——佛莱特。”伊莉薇娜悲不自胜,回电给弟弟:“运其尸回家。”三星期后,从非洲运来了一个大包裹,里面是一个狮尸。她又赶发了一个电报:“狮收到。弟误,请寄回巴布尸。”很快得到了非洲的回电:“无误,巴布在狮腹内。——佛莱特。”
  
  上述故事不仅生动有趣,而且悬念层层,情节曲折。结构最妙的地方是小小说的结局,“巴布在狮腹内”这一情节大大出于人们的意料,但又在情理之中。通过故事,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中体会到“悬念”在写作中的重要性。
  
  此外,教材中选入的课文都是名家之作。只要语文教师善于挖掘,其实每篇课文都有作家独特的写作技巧。所以,本人力求把语文课堂变成学生提升写作技巧的最佳平台。在这个平台上,本人常常带着学生一起品读作者情感,让学生自主挖掘课文中写作的亮点,并在课堂中进行举一反三,迁移运用。[NextPage]
  
  技巧乃武器,细节是点润。可是,怎么让学生明白细节在写作中的妙处呢?本人这样给学生阐述:细节是为了让主题更加鲜亮的一种写作技法。没有细节的文章犹如没有装修的毛胚房——四周黑压压的,没有光亮。细节是文中燃起的一团火,可以照亮毛胚房漆黑的四壁。本人还举出这样的例子:寂静的冬夜,你还在灯下做作业,这时,母亲给你端来飘香的酥油茶,这是一种简单而少细节的叙述,叙述中表达了平平的母爱。同样,还是在灯下,母亲又端来了飘香酥油茶,借着灯光,你用细腻的笔法描写了母亲粗糙的大手,刻画了母亲眼角的皱纹,点染了母亲黑发中闪烁的几根银丝,还融入了酥油茶蒸腾的热气,弥漫的香气。这时,在飘香的酥油茶中,同样是歌颂母爱,后者中母亲的爱显得更加鲜明,更加伟大。这,就是细节的魅力。
  
  走一步,再走一步。在一次次的训练中,学生们的写作水平逐渐提高。他们懂得用技巧去表现,用细节去点缀,在学生的作品中,本人再也寻不见千篇一律扶老奶奶过马路的题材,见不到千篇一律捡钱包的事例。孩子们在浓厚的兴趣中体验着写作的快乐,在小有成就的喜悦中用文字弹奏出写作的自信。
  
  三、在自信中成长,在修改中提高
  
  走一步,再走一步。为了让学生的写作水平进一步提高,本人在评语批写方面也讲究一定的技巧。以前,本人执意埋头苦改,在批语中罗列学生的一大堆毛病。其实,这种“吹毛求疵”的工作态度不仅苦了自己,也苦了学生。试想想,在没有兴趣导航的背景下,在缺少赏识的前提下,学生会乖乖“拜读”老师的评语吗?
  
  于是,本人改变了从前爱挑毛病、批评打击的评语方式,尝试着用赏识的语言去激发他们的兴趣。一方面,不失时机地挖掘他们习作中的闪光点,并给予肯定;另一方面委婉地给学生指出存在的问题,并鼓励他们大胆修改。当然,为了避免学生们偷懒,不重视教师评语和修改情况的现象,本人也曾略施“小计”。每次写作课上,本人让学生利用一些时间先品味老师给自己作文写的评语,然后再让他们相互充当读者,交换着看别人的习作,看完以后还要求他们写上自己的感受。每每此时,那些被争着被“拜读”的作文的原创者总有一种成就感,那些被“光顾”机会较少的同学虽有些失落,但并不气馁,他们似乎在期待着下一次的成功。
  
  “文不厌改”,“修改出佳作”,每次作文课后,总要挑出一部分作文,好的差的都有,让学生修改再修改,重写再重写。本人用欧阳修等古代文人不耻下问,反复推敲诗文的故事,让学生明白“玉越琢越美,文越改越精”的道理。这样,学生也就“乐修乐改”了。
  
  总之,生活是写作的基础,兴趣是成功的良师,快乐是写作的动力。走一步,再走一步,在经历几番曲折之后,学生们增强了写作的自信,作为教师的我,也收获了源自学生的那一份感动,那一份快乐。

本文来源:https://www.oubohk.cn/yuwen/305617/

  • 相关内容
  • 热门专题
  • 网站地图- 手机版
  • Copyright @ www.oubohk.cn 教育资讯网-中高考资讯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17136666号
  • 免责声明:教育资讯网-中高考资讯部分信息来自互联网,并不带表本站观点!若侵害了您的利益,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在48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