桥本有菜_桥之“美”在语言文字中

桥本有菜_桥之“美”在语言文字中

  作者:朱宝军

  一代大师吴冠中的《桥之美》一文,令我头疼不已。

  首先是文章的编排。此文编排在人教版八上第三单元第二篇课文的位置,本单元是说明文单元,编选围绕主题“建筑园林”“名胜古迹”选材,第一篇课文是比较典范说明文《中国石拱桥》,而此文属于美学小品,是带有说明性质的美学散文,况且又是一篇自读课文,教读此文难度之大,自不必说。

  其次是对文本的解读。教读此文好多遍,今天再次教读,依然不敢松懈。整整一个下午,都在反复的咀嚼思考文本中的每一个汉字,甚至于晚上回家,依然在思考“凡是起到构成及联系之关键作用的形象,其实也就具备了桥之美”,是否是病句。文本解读之难,着实令人头疼。

  最后是学情的问题。教师解读尚有难度,何况学生呢?昨晚布置家庭作业,“认真阅读文本,概括每段段意”,早上检查,令人大跌眼镜,细想,也在情理之中。学生读不懂,这是我的第一直觉。这也不怪学生,吴老先生是站在“画家”的角度阐释“桥之美”,有些专业术语学生本身就很陌生;加之,文本表达时而描写,时而抒情,时而叙述,时而说明,语言文字诗意浓浓,准确简明,描写细腻。难怪学生初读文章后,都说“文章好像没有中心”“一会说这个,一会说那个”,学生的这种初步的感悟与理解,也恰恰道出了学生阅读中的困惑与艰难。

  找准聚焦点,迎难而上,这是我备课时思考的主要问题所在。

  那么如何引导学生钻研文本?我的着眼点依然放在了“语言文字上”,汉字是工具,汉字是解读文本的载体,唯有通过“语言文字”的感受、理解、体悟,方能走进吴老先生的心里,方能揣摩编者的意图,共赏桥之“美”的魅力。

  下面是部分教学实录。

  实录一:

  师: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第一段的段意。

  生1:画家遇桥。(追问:为什么?)[NextPage]

  生1:本段最后一句话说“恐怕要算画家见的桥最多了”

  师:画家见那么巧干什么呢?

  生1:画桥啊!

  师:所以,把“遇”改成“画”可能更好一点吧!(生点头)

  师:那为什么要从“画家画桥”谈起呢?

  生2:因为作者是当代画家,他是站在画家的角度来写这篇文章的。

  生3:还有引题的作用,题目是“桥之美”。

  师:有道理,画桥是因为桥“美”,既交代了写作角度,还引出了本文的说明对象,很好!

  (师提醒学生注意“恐怕”二字,委婉而又含蓄,写出了一代大师谦逊的文风和人品)

  实录二:

  师:请用最简洁的语言概括第三段的段意。

  生1:结构美。(追问:为什么?)

  生1:本段开始第一句“石拱桥自身分结构就很美:”后面是冒号,解释说明“结构美”的特点。

  生2:我不同意。因为本段有句话“不过我之爱桥,并非着重于将桥作为大件工艺品来欣赏,也并非着眼于自李春的赵州桥以来的桥梁的发展,而是缘于桥在不同环境中的多种多样的形式作用”,其中的“不过”“并非”“也并非”“而是”这些连词,表明语意有转折,话题的中心有转移。

  师:转移到什么话题上呢?

  生齐声:“桥在不同环境中的多种多样的形式作用”。

  师:重点字词?

  生2:形式作用。

  师:前边的修饰语是什么?

  生3:“不同环境”“多种多样”。

  师追问:那么请问,作者是如何说明这种“不同环境”“多种多样”的“形式作用”的?

  生4:在第四段列举实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

  师追问:列举了哪些实例呢?

  (学生很茫然,因为本段的语言多种表达方式杂糅,学生一时很难把握,理不出头绪)

  师引导:“桥在不同环境中的多种多样的形式作用”一句中,所陈述的对象是什么?(生齐答:桥)

  师:那我们先找一下,本段列举了哪些桥?[NextPage]

  生5:乌镇石桥,江南石桥,长桥(仿卢沟桥,宝带桥),风雨桥。

  师:这些桥在“不同环境”中分别有怎样的“形式作用”?

  生6:乌镇石桥与苇丛的“鲜明对照”。

  生7:江南石桥的“销魂”。

  生8:长桥如读“史诗”。

  生9:风雨桥令人“驻足”“搏斗”。

  师:大家能迅速的抓住语句中的重点字词,这很好!下来我们重点研读这些词语在语境中的深刻含义。

  师:“销魂”为何意?(生6:灵魂离开肉体,形容极度的悲伤或快乐。此处指极度的快乐。)

  师:既然是“极度快乐”,那为何前边出现一个“晓风残月”的词语,“晓风残月”出自婉约派词人柳永的词《雨霖铃》,意为“拂晓风起,残月将落,形容冷落、凄凉的意境”。

  生6:前边写道“那纤细的游丝拂着桥身坚硬的石块”,所以此处的“晓风残月”应该是和“坚硬的石块”相对而言的,给人一种“柔美”的感觉,而并非“冷落凄凉”之意。

  师:你分析的真好!(师看着生7)“为什么坐小船缓缓看一遍,就会感觉像读了一篇史诗似的满足?

  生7:史诗的意思是叙述英雄传说或重大历史事件的叙事长诗。史诗兼有“历史”和“诗歌”的双重特点,而长桥往往有几百年上千年的年龄,人们珍视长桥之美,看“长桥”,犹如读“史书”,犹如咏“诗歌”,兼具“史”“美”之功能。

  (师微笑和生7握手,以示肯定赞许。)

  师:“驻足”很好理解,因为“风雨桥”景美,人们停止脚步欣赏。但画家和摄影师们为什么要“搏斗”呢?

  生10:“搏斗”的意思是徒手用刀棒等激烈的对打,或者奋力的斗争。此处显然不是“对打”“斗争”的意思,应该理解为“争先恐后的欣赏”。

  师:理解了“销魂”“晓风残月”“史诗”“搏斗”,那么桥在不同环境中的多种多样的形式作用,我们就领悟的更为深刻了。结合语境深挖词语的内在含义,深入理解文本的精华,这种方法,希望大家发扬光大。

  实录三:关于“形象”二字的理解

  (1)矛盾的发展促成戏剧的高潮,形象的重叠和交错构成丰富的画面,桥往往担任了联系形象的重叠及交错的角色,难怪绘画和摄影作品中经常碰见桥。[NextPage]

  (2)凡是起到构成及联系之关键作用的形象,其实也就具备了桥之美!

  师:这两句话中,都提到了“形象“二字,那该如何理解呢?

  (学生很费劲,本身这两句话就很抽象,师让学生反复诵读)

  生1:第(1)句前边写道“因桥上桥下,往返行人,各样船只,必然展现生动活泼的场面,两岸街头浓厚的生活情调也被桥相连而成浓缩的画图”。所以“形象”的重叠应该指的是“人”“船只”“生活情调”的重叠与交错。

  生2:我查了字典,“形象”有7条注解,最和第(1)中“形象”吻合的解释应该是“人和事”。

  师:我同意你的看法。那第(2)句中的“形象”该如何理解?

  生3:前边写道了“鹊桥”,这并非现实中所有,而是文学作品中作者的审美创造,句中作者提到“凡是”二字,那么“形象”的概念就不仅仅局限于现实中的“桥”了。

  师:那你能准确的解释(2)句中“形象”内在含义吗?

  生2:字典中有一条注解“指文学艺术区别于科学的一种反咉现实的特殊方式。即作家从审美理想的立场出发,根据现实生活各种现象加以艺术概括所创造出来的具有一定思想内容和艺术感染力的生活图画。”我认为此处的“形象”应该理解为“生活图画”。

  师:我同意,只要这种“生活图画”起到了构成及联系之关键作用,就具备了桥之“美”的特点,大家能否列举一些例子呢?

  (学生沉默思考,师提示,不要局限于现实生活)

  生4:心灵之桥

  生5:友谊之桥

  师:很好!“心灵之桥”“友谊之桥”是人们艺术的概括,来源于现实生活,是富有感染力的“生活图画”,能不美吗?

本文来源:https://www.oubohk.cn/yuwen/303788/

桥本环奈 桥梁伸缩缝 桥接 桥牌 桥水 桥本甲状腺炎 桥震门
  • 相关内容
  • 热门专题
  • 网站地图- 手机版
  • Copyright @ www.oubohk.cn 教育资讯网-中高考资讯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17136666号
  • 免责声明:教育资讯网-中高考资讯部分信息来自互联网,并不带表本站观点!若侵害了您的利益,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在48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