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育专业]当下的语文教育“缺营养”

[语文教育专业]当下的语文教育“缺营养”

  近日,语文出版社社长王旭明在亚洲教育论坛上再次提出,当前语文教育最急迫的是要回归语和文。他认为,我们国内教育从小学到大学都有专门的思想品德课,所以我们完全没有必要再在语文课上挖掘文章的思想内涵。当前语文教育有什么问题?我们需要什么样的语文教材?语文教育该承担什么样的使命?就此,光明网记者采访了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国际传播学院院长唐晓敏教授,以下是访谈实录。

  语文教材内容过于单薄,导致学生精神营养匮乏

  人们一直在讨论如何降低学生的学习负担,让他们能快乐地学习。但实际上,负担过重只是表面现象,真正的问题不是负担过重,而是语文教学的内容过于单薄,造成了学生精神营养的严重缺乏。

  目前发达国家的语文教科书,内容也远比我们的语文课本更丰富。有人介绍过,美国一个州的9年级至12年级(相当于中国的初三至高三)的学生,每年需修5门课。语文是必修的,可选修《基础写作》、《英文文学》、《莎士比亚戏剧》和《俄国文学》等。而作为语文课本的《英文文学》有2800多页,包括各种体裁的文学作品节选或全文。另有研究者指出,前苏联小学四年所用的语文《阅读课本》(全四册)全部翻译成汉字,印刷字数是92万字。而且所选的多是名家名篇,如:列夫·托尔斯泰27篇,普希金23篇,米哈尔可夫20,乌申斯基17篇,克雷洛夫17篇,伊萨可夫斯基15篇,此外还有契诃夫、屠格涅夫、莱蒙托夫等100多位俄罗斯古典作家和苏联作家的部分原著。当时我们小学头四年的语文课本只有12.5万字,相当于人家的1/7,并且,一篇文学原著也没有。

  我们的小学语文,量少质差。所编的课文,多是大大低于小学生认知水平的。有时也选了名家的文章做课文,但又对文章大加删改。如老舍《北京的春节》,原文是:“按照北京的老规矩,过农历的新年(春节),差不多在腊月的初旬就开头了。‘腊七腊八,冻死寒鸦’,这是一年里最冷的时候。可是,到了严冬,不久便是春天,所以人们并不因为寒冷而减少过年与迎春的热情。在腊八那天,人家里,寺观里,都熬腊八粥。这种特制的粥是祭祖祭神的,可是细一想,它倒是农业社会的一种自傲的表现--这种粥是用所有的各种的米,各种的豆,与各种的干果(杏仁、核桃仁、瓜子、荔枝肉、莲子、花生米、葡萄干、菱角米……)熬成的。这不是粥,而是小型的农业展览会。”选入教材之后,变成了这样:“照北京的老规矩,春节差不多在腊月的初旬就开始了。“腊七腊八,冻死寒鸦”,这是一年里最冷的时候。在腊八这天,家家都熬腊八粥。粥是用各种米,各种豆,与各种干果熬成的。这不是粥,而是小型的农业展览会。”把原文中的“可是,到了严冬,不久便是春天,所以人们并不因为寒冷而减少过年与迎春的热情。”“这种特制的粥是祭祖祭神的”以及“各种干果”后面的“(杏仁、核桃仁、瓜子、荔枝肉、莲子、花生米、葡萄干、菱角米……)”删掉了。其实,这三句话恰恰是原文的精彩之处,是最不该删的。删去之后,原文的情感性、生动性以及文化意味都没有了,文字变得干巴巴的。[NextPage]

  陶行知曾对当时的语文教科书提出批评,说:“中国的教科书,不但用不好的文字做中心,并且用零碎的文字做中心,每课教几个字,传授一点零碎的知识。学生读了一课,便以为完了,再也没有进一步追求之引导。我们读《水浒》、《红楼梦》、《鲁滨孙漂流记》一类小说的时候,读了第一节便想读第二节,甚至从早晨读到夜晚,从夜晚读到天亮,要把它一口气读完了才觉得痛快。中国的教科书是以零碎文字做中心,没有这种力量。有人说,中国文人是蛀书虫。可是教科书连培养蛀书虫的力量也没有。”这种批评,实际上也适用于现在。或者说更适用于现在,因为民国时期的语文教育并非定于一尊。不同学校用的是不同的教材。有些教材质量还是很高的。如民国五年发行的中华书局版的《评注古文读本》,是高小的语文课本,就选了180篇古文,其中包括《读孟尝君传》《送董邵南序》《春夜宴桃李园序》《钴姆潭记》《五柳先生传》《病梅馆记》《黄生借书记》等。周汝昌曾经讲过,自己在上高小时,课本所选的古文就有《岳阳楼记》《秋声赋》《病梅馆记》《祭妹文》。黄药眠在他的《口述自传》中也讲,他在高小读书时,所学的课文就包括《滕王阁序》《进学解》《赤壁赋》等名篇,这些文章,在今天都是高中语文中的课文。

  语文教育内容肤浅是学生负担过重的原因之一

  当下的语文教材内容过于浅薄,是语文教学的主要问题。这个问题不解决,只是在教学方法上打转转,意义是很有限的。这些年来,语文搞了多次的教改,各种思想,各种教育理念,各种教学的方法,你方唱罢我登场,语文教育却没有什么明显的改观,原因当然是多方面的,但其中的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语文课本内容单薄的问题没有解决。

  前段时间,王旭明提出了“真假语文”的问题。他对一堂一般人认为很好的课,提出尖锐的批评。这位年轻的教师在课堂上“深情地讲起了散文《斑羚飞度》。音乐、图片、PPT各种教学手段使用得让人眼花缭乱。”课堂气氛热烈,但王旭明认为这是假语文:“老师无节制放纵情感,什么老羚羊的无私奉献呀,勇敢付出呀,伟大与崇高谱写动人之歌云云,在音乐和画面的烘托下,闹极。这是当下时髦而虚伪的语文课,真的假语文。”王旭明所说不无道理,不过,他所推重的真语文,又如何呢?在网上看了几节他推崇的真语文课的视频,觉得,这几位老教师确实讲得更好一些。但再品味这几位老师所讲课文的内容,又觉得,这些课文不值得用这么多的精力来讲。这些公开课有点像甜点,有形有色,味道也相当好,但说到营养,也就那么一点点。自然,教师的发挥了自己的水平,在一定程度上对课文内容有所丰富,但这也是很有限的。

  语文内容的肤浅,实际上又是学生负担过重的一个原因。语文教材的主要内容过于浅薄,学生拿到语文书,一天就翻完了。像北师大版一年级语文教材下册中,“我有一个幸福的家。/爸爸爱我,/妈妈爱我,/我也爱爸爸、妈妈。/在温暖的家中/我快乐地长大。”“窗外月儿圆又圆,/全家欢聚吃汤圆。/正月十五元宵节,/家家户户庆团圆。”这样的课文,学生自己理解起来没有什么难度,教师上课时又有什么好讲?语文教学应该能够启发学生思考,可这样的课文,也没有什么好思考的。于是,教师只好“满堂问”,而师生对话又常常并无意义,只是“杀时间”。课下则布置了大量的练习,让学生把每个生字抄写300遍。结果造成了学生的负担过重。

  语文教改,更应该考虑尽快解决教学内容“营养不足”的问题。语文教材的分量,应该是目前教材的5倍,甚至是10倍。若一时之间无法大幅度地改变语文教材的编写观念,丰富教材的内容,则需要将课外书籍以及参考读物引进课堂。语文学习中的阅读,不仅仅是一种“吸收”或“输入”,同时也是学生丰富心灵,提升境界,完善人格的过程,而这又对学生的写作能力的提高有重要的意义。这也就是韩愈所说的:写作需要养气,“气盛则言之短长与声之高下皆宜”。在这方面,深圳吴泓的语文专题性教学和山东韩兴娥的“海量阅读”,以及广州陈琴的引导学生大量熟读、背诵经典诗文的方法,都是非常重要的,既大大丰富了语文学习的内容,又真正实现了阅读与作文的密切结合,这应是语文教改的方向。

本文来源:https://www.oubohk.cn/yuwen/302945/

语文教育专业就业前景 中国语文教育教学研究会
  • 相关内容
  • 热门专题
  • 网站地图- 手机版
  • Copyright @ www.oubohk.cn 教育资讯网-中高考资讯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17136666号
  • 免责声明:教育资讯网-中高考资讯部分信息来自互联网,并不带表本站观点!若侵害了您的利益,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在48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