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下语文课堂_新课标下语文课堂最优化的探索

六下语文课堂_新课标下语文课堂最优化的探索

  作者:广西桂林市阳朔县白沙镇九龙初中 莫春荣

  面对初中语文课程要满足多样化和选择性的需要,针对新教材的选编,本人在教学时对课程资源的利用和开发、优化课堂结构方面进行了一些尝试,得到几点粗浅经验,与广大同仁共勉。

  一、首尾呼应,优化课堂结构

  课堂结构是否紧凑、合理,直接关系到教学的实际效果。特别是在课堂教学中,如何在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内合理地安排教学活动,使教学质量得到最大的提高,不仅涉及课堂教学的实效性,而且与学生思维的发展密切相关。从现代信息论的观点看课堂教学,须耗时最少,而使学生获得的信息量最大,且教师反馈信息最及时。因此,我们要优化语文课堂教学的结构。正如写作中的首尾呼应能让行文显得愈加紧凑,语文课堂设计也可以通过首尾照应,抓住学习目标的这根“红线”优化课堂安排,使得一些无关痛痒的课堂语言不再出现,使45分钟的课堂时间更加有效。比如,在学习《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之前,我先问:“你认为苏东坡是什么样的人?请给他加个定语。”同学们纷纷发言,但大多数同学仅仅局限于诗人词人的身份和豪放的词风,甚至还有一个同学讲苏轼是一个“虚伪”的人。在讲授完本词后,我们又一起学习了百家讲坛康震讲苏轼的文字资料(课前发的预习讲义),我还介绍了周国平和林语堂眼中的苏轼形象,之后,再次抛出这个问题,大多数同学的回答与开始大不一样,定语多了,看苏轼更立体了,感觉他们更走近了苏轼。此问题在开头的提出和课堂末尾的提出带动了学生的思维并积极聚焦,使得他们集中精力阅读相关资料来完成自己的回答。

  二、充分利用直观教具,牢固掌握学习内容

  在新教材中,有很多篇目要求学生动脑想象,比如《湖心亭看雪》一文中景物描写的句子:“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为让学生理解这一美好意境,我自绘一幅大图,由学生对照课文指出画中景物。然后再具体分析作者用“痕”“点”“芥”“粒”几个量词来描写“长堤”“湖心亭”“舟”“舟中人”的妙处。这种图文并茂的方法,让学生很快就理解并领会作者所描绘的这个宁静清绝的意境。课堂气氛非常活跃,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也得到空前提高,大大节省了课堂时间,而且作者笔下的美景也深深地烙在了他们的脑海中。

  三、适当地穿插影音资料,为课堂添色增味

  在教余光中的《乡愁》这一课时,我适当地运用了多媒体课件教学。在上课之前,我先播放了抒发乡愁的歌曲《回家》《故乡的云》,调动起了学生忧伤的思乡情绪,营造了一种充满感伤愁绪的氛围,当这种情绪感染了学生时,再进入这篇课文的学习,学生很快理解了诗歌所揭示的主题。既调动了学生的兴趣,也加深了学生对诗歌意境的理解,从而领会了文中比喻、对比修辞的巧妙。而在最后,当赏析课文高潮部分时,我适当地播放了杨鸿基老师朗诵的配乐诗《乡愁》,让学生去理解作品中人物的内心世界以及思想感情。这样,降低了学生品读《乡愁》这首诗歌的困难指数,并且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让学生来讲课,解决他们自己的问题

  历来都是教师教,学生记,但往往可能学生明白的还在讲,而学生不明白的反而被忽略掉。为了防止这一点,我尝试让学生来讲课。在学习朱自清的《春》这篇课文时,我帮学生分析了一两幅图景后,打算由他们来讲后面的几幅图景。首先,留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让他们根据内容详细的学案导学进行充分预习。然后,指导学生理解疑难点,并要求讲课的同学设置出有深度的、能挖掘内涵的问题,以使我更了解学生的思想和心理。学生们非常感兴趣,把这当作一个挑战,全心去准备。而课堂上大家比较踊跃,学生讲课后,又提出了许多我未曾想过的问题,且经过辩论都自己解决掉了。当然,许多深刻的东西学生还挖掘不出来,所以最后需要老师来稍作补充或点拨,并对学生的活动给予公正、客观的评价。

  总之,语文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各种课程资源,给语文课堂点上动人的颜色,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真正实现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规律。

  当然,凡事总有个度,无论是表演还是影音艺术都要适可而止,惟有恰到好处的运用,方可实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快乐掌握知识的根本宗旨。

本文来源:https://www.oubohk.cn/yuwen/301034/

语文新课标2018 语文新课标心得体会
  • 相关内容
  • 热门专题
  • 网站地图- 手机版
  • Copyright @ www.oubohk.cn 教育资讯网-中高考资讯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17136666号
  • 免责声明:教育资讯网-中高考资讯部分信息来自互联网,并不带表本站观点!若侵害了您的利益,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在48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