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材建设包括哪些方面_教材建设:语文教学改革的突破口之六

教材建设包括哪些方面_教材建设:语文教学改革的突破口之六

  作者:严华银

  第四、突破贪多求全怪圈,精选知识点,精选美文,形成以少驭多、便教利学的教材内容新面孔。

  与既往的教材相比,现行教材体量有不断膨胀的趋势,教材总体看越来越厚重、越来越丰富了。其中,选文的主题增广、数量增大是主要方面,当然也还有涉及语言、语文知识点和各种与语文相关活动的内容繁杂的因素,称语文教材是百科全书一点也不为过。这一方面是拜语文教学目标定位丰富复杂之所赐,一方面也是受语文能力和素养是多读多写出来的语文教学理念的影响所定。试想,一个“人文性”就可以包罗万象,打尽社会科学的几乎所有门类的内容,而“多读多写”的“多”又究竟以什么标准来衡量,根本是一个“模糊数学”。这样的结果,不唯编者为“编”所苦,殊不知,给老师的“教”带来的几乎就是灾难。以某一选文的教学为例,真正独立自主地读懂选文,再独立设计教学,独立设计练习,独立批阅相关作业,这本身费力劳神,不知要花费多少时间。而现在各版本教材,选文多,知识点多,实践活动多,如果每一教学内容都真的躬亲而为,不借助“外力”,那凭常人之力,是无以想象的。而也因为教学内容繁多,大多数课文和知识点均得一课时内完成,于是,老师无论是设计和实施教学,都必得追赶“工期”。在此情况下,老师要么朝暮不眠,要么偷工减料,很多老师只能在教学参考书和教辅用书中转圈,就可以理解了。

  强调“人文”主题本身无错,但很需要对其内涵做一个基本的界定。现实语文教学中,对“人文”泛化理解,扩张“地盘”,口号喊得山响,表面看是“高度重视”,实际是一种虚化乃至变相的否定。正确的做法是,咬定人文素养和精神的内核,精选与之紧密相关的“主题”,再精选相关的文本,组合精致的单元。而语言知识、能力,文化知识、文章知识、阅读知识、写作知识、文学知识等,也应该分清主次,删繁就简,去粗取精,与精选的主题、主题文本,巧妙搭配和勾连,这反而更可以较好地实现语文教育的人文价值。

  多读多写,假如对“多”没有限制,那所言仅仅是指非教学状态下的语文学习,一个人在具备了一定的语文知识基础之后假如需要通过自学以提高语文素养,这显然是必要甚至是唯一的策略和方法。至于中小学生之语文学习,是在老师的教导指引下依据法定的语文教材进行的一种学习。忽略“教”的价值,无视语文老师的“主导”“能动”作用,这也是现实中不仅教学领域而且教材编写领域的一个重大误区。我觉得有无语文老师的教学指导,其间的差异就在事半功倍还是相反。就此而言,学生之语文学习,还是应该提倡精读精写。

  假如一学期必修教材,七八个单元,或人文主题,或知识主题,或其他什么主题,每一单元两三篇精美文章,一两个或语言或阅读或文化或写作的知识点,老师的教学从选文切入,贯穿单元知识的教学,知识和能力“近”相照应,感性和理性融会贯通,教得细腻,学得入心,可谓珠联璧合。你想,一个单元的内容,两三周时间潜心研究,每一文本都可以字字句句细细斟酌揣摩,教者从容不迫,得心应手,自不必照本宣科,落人笑柄;而学生呢,自能静思默想,游刃有余。关键是优秀的文章能够让学生在老师的切身感受的引领下,充分体味和感受语之美,神之味,理之远,这才是真正的教学之道。相反,假如贪多求快,“走马观花”,那正是“亵渎”和浪费,辜负了编者的良苦用心了。我觉得教材选文,最应秉持“宁缺毋滥”原则。常听教材编者大倒苦水,选好文难如上天摘月、下海捞针,如能将数量控制下来,也自减轻了编者之劳。

  优化教材选文,使字字珠玑,篇篇圭臯,文质兼美;教学中老师以语文知识和能力为主线,精讲精析,学生能心领神会,精读精炼,这不就能以一当十,事半功倍?至于“多读多写”的目标则可以通过配套读本、选修和课外阅读等方式来实现。

本文来源:https://www.oubohk.cn/yuwen/294825/

  • 相关内容
  • 热门专题
  • 网站地图- 手机版
  • Copyright @ www.oubohk.cn 教育资讯网-中高考资讯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17136666号
  • 免责声明:教育资讯网-中高考资讯部分信息来自互联网,并不带表本站观点!若侵害了您的利益,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在48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