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方地区自然特征与农业教案_《北方地区自然特征与农业》教材的变化

北方地区自然特征与农业教案_《北方地区自然特征与农业》教材的变化

八年级下册地理教材的变化很大,教材结构由“中国的地理差异─认识省级区域─认识省内区域─认识跨省区域─走向世界的中国”改变为“中国的地理差异─北方地区─南方地区─西北地区─青藏地区─中国在世界中”。原教材中的北方地区仅为第五章第二节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的一部分,修订后第六章内容为北方地区,自然特征和农业作为一节内容来学习,比重增大,突出了区域自然环境及其对农业影响的重要性。      一、导学问题的变化      【修订前】      你能说出区域自然地理环境对生产、生活的影响吗?      【修订后】      你知道北方地区的自然地理特征吗?      你能举例说明北方地区自然地理环境对生产、生活的影响吗?      你能利用地形图描述一个区域的地形特征吗?      你能根据地图和气候资料归纳一个区域的主要气候特征吗?      【目的意图】      新教材的导学问题更加具体,内容要求更加详细、明确,并与课标要求结合紧密,使学生明晰学习的目标。      二、教学内容的增加和减少      变化1承载“北方地区自然环境和农业”知识地图的变化      【修订前】用一组图,呈现中国地形图、北京和哈尔滨年内各月气温和降水量图、北方温带落叶阔叶林景观图以及黄河流量过程线图,通过对比的方法来了解北方地区的自然环境。用一幅东北隆冬季节,来增加学生对北方自然环境特点的认识。(图5.9北方地区与南方地区比较;图5.10东北隆冬季节)      【修订后】用一幅长城的雪景图来展示北国风光,用一幅北方地区的地形图来帮助学生理解北方地区的地形特点;用一组景观图来展示北方地区的主要地形图的景观;用齐齐哈尔、石家庄和延安的多年平均各月气温和降水量帮助学生理解北方地区的气候特征。(P8图6.2长城的雪景;P9图6.3北方地区的地形;P10图6.4北方地区主要地形区的景观)      【修订前】用北方农村生活景观图片中,以文字的形式呈现北方地区的农业类型、农作物及作物熟制。(图5.12北方农村生活景观)      【修订后】用一幅北方地区主要农作物和农产品的分布图使学生了解农业的分布。用一幅华北平原的夏收景象图增加学生对北方地区农业的感性认识。(P11图6.6北方农村生活景观)      【目的意图】      新教材第1目“黑土地黄土地”中,增加了北方地区的景观图,以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北方地区地形图比修订前更加清晰,便于学生观察,而且单独呈现出北方地区的地形,能减少影响学生读图的其他因素,有利于课堂集中学生的注意力。      使用齐齐哈尔、石家庄和济南的多年平均各月气温和降水量图,代替北京和哈尔滨的气候资料,能使学生深刻理解区域内部的气候差异。      对于农业的学习,增加了北方地区和主要农作物以及农产品的分布图,有利于使学生形成从图中获取有用信息的能力,并掌握各种农作物的分布。      变化2“北方地区自然特征和农业”文字内容的变化      【修订前】      对于北方地区的自然环境的描述      从图5.9中我们可以看出,哈尔滨和北京的气候条件有所不同。由于我国的地域辽阔,即使在北方或南方地区内部,也存在着较大的景观差异。例如北方的东北地区(图5.10)与华北地区的温带落叶阔叶林景观有显著差异;南方的海南岛(图5.11)与长江流域的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景观也有明显不同。      【修订后】      对于北方地区自然特征增加的内容      “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这著名的诗句是我国北方地区冬季景观的真实写照。      从图6.3可以看出,我国北方地区大体位于大兴安岭、青藏高原以东,内蒙古高原以南,秦岭—淮河以北,东临渤海和黄海。      北方地区的地形以平原和高原为主。东部有面积广阔的东北平原和华北平原;西部有沟壑纵横的黄土高原。      北方地区地跨我国的中温带和暖温带,大部分地区属于温带季风气候。冬季寒冷,最冷月平均气温在0°C以下;夏季炎热,最热月平均气温在20°C以上。大部分地区的年平均降水量为400—800毫米,属于半湿润区。降水季节分配不均,主要集中于夏季。      东北平原在冷湿的环境下,发育了肥沃的黑色土壤。人们常把东北平原称为“黑土地”。黄土高原被深厚的黄土所覆盖。黄河、海河从黄土高原携带大量泥沙在下游地区堆积,形成了广阔的华北平原。黄土高原、华北平原又常被称为“黄土地”。      对于北方地区农业增加的内容      北方地区平原面积大,土壤肥沃,耕地集中连片。本区降水偏少,耕地多为旱地,主要种植小麦、玉米、谷子等粮食作物,以及甜菜、棉花、大豆等经济作物,成为我国重要的旱作农业区。      华北平原和黄土高原降水较少,且集中于夏季,灌溉水源不足,春寒严重。目前,国家为缓解华北平原,尤其是京津地区淡水资源不足的状况,采取了南水北调等跨流域调水措施。从长远来看,发展节水农业,才是这里农业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      【目的意图】      新教材增加了北方地区的景观、位置、地形、气候以及土壤等自然特征的描述,使学生描述语言更加准确概括,同时促进了学生对北方地区自然环境特征的系统认识,通过对自然特征的学习,理解自然环境各要素之间的关系。      旧教材对北方地区的农业没有详细介绍,新教材增加了北方地区农业发展的条件、农作物、发展农业的限制性条件以及解决问题的对策等内容。通过对北方地区自然环境与农业发展的关系理解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形成学生对北方地区的整体认识,以感受地理学科的区域性和综合性特点。      变化3活动“读图认识北方地区的气候差异”的增加      P10图6.5齐齐哈尔、石家庄、延安三个城市的多年平均各月气温和降水量      1.概括齐齐哈尔、石家庄和延安三个城市气候的共同特征。      2.比较石家庄和齐齐哈尔的气候差异,并读图分析原因。      3.比较石家庄和延安的气候差异,并读图分析原因。      【目的意图】      三个问题的设计,分别结合了课程标准中“运用地图和资料归纳气候特征;运用资料分析影响气候的因素,理解自然地理要素的相互作用和影响;运用资料比较区域内的地理差异。”活动的设计,实际上是培养学生在图表中获取有用信息,并归纳、概括形成地理特征,比较、分析、理解地理要素之间的关系,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      变化4活动“认识华北平原春旱的成因及其影响”的增加(P12图6.8济南多年平均各月气温和降水量)      1.以济南为例,说出华北平原春季(3—5月)的气温变化和降水特点。      2.春季,华北平原正值冬小麦返青和玉米、棉花出苗,农田需水量大。讨论华北平原春季的气候特点对农作物生长的影响。      3.收集资料,议一议华北平原的人们是如何应对春旱的。      【目的意图】      活动的设计,主要目的是根据资料,让学生分析某区域内存在的自然灾害与环境问题,了解区域环境保护与资源开发利用的成功经验。这三个问题也是让学生自己运用地图和资料归纳气候特征;理解自然地理要素对农业的影响,并培养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发现解决问题的方法,使学生理解区域差异与区域联系。      变化5阅读材料“冲积扇──华北平原的重要农耕区”的增加(P12图6.7华北平原上的冲积扇)      河流从山地流出,由于坡度骤降,流速减慢,对碎石和泥沙的携带作用减弱,使碎石和部分泥沙分带堆积形成一种扇形地貌──冲积扇。      在太行山东麓,发育了一系列地势自西向东和缓倾斜的冲积扇。这里光热充足,土壤肥沃,灌溉便利,自古就是华北平原最重要的农耕区。先民们在这里创造了灿烂的华夏文明,在这片富庶之地上形成了北京、开封、邯郸等一大批历史文化名城。      【目的意图】      这一部分内容使学生了解河流对地形的影响以及自然环境对人类生产生活的影响,有助于学生对华北平原成因的理解,知道自然环境在人类历史发展中的巨大作用。      三、新教材教学内容变化体现的教材编排思想变化总结      从新旧教材对比来看,文本内容、图量、活动以及材料都比原教材有所增加。增加的内容更能体现课程标准的要求,课文更加充实和思路清晰,有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地理思维。图表内容的增加对学生读图、析图、用图能力增强,有利于培养学生从地图中获取有用信息,通过分析、概括、归纳、比较等思维过程来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这些变化都使地理课堂从“教知识”向“教方法”进行转变,充分体现了新课改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的新理念。      针对新教材教学内容的变化,我们老师教学中应该在哪些问题上进行探索,以实现我们教学观念的变革:      怎样来认识一个区域的自然地理特征?怎样充分利用教材的图表资料,使学生在分析、思维的过程中学会方法?怎样使学生真正理解一个区域各自然要素之间的关系?又怎样使学生理解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在课堂中我们应该设计怎样的活动使学生更充分地参与到区域地理的学习中来?

本文来源:https://www.oubohk.cn/yuwen/277703/

北方地区自然特征与农业教学反思 北方地区的自然特征与农业
  • 相关内容
  • 热门专题
  • 网站地图- 手机版
  • Copyright @ www.oubohk.cn 教育资讯网-中高考资讯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17136666号
  • 免责声明:教育资讯网-中高考资讯部分信息来自互联网,并不带表本站观点!若侵害了您的利益,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在48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