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上好历史课]历史课教学中如何设置悬念

[如何上好历史课]历史课教学中如何设置悬念

  评书艺术家说书,当故事情节发展到剑拔弩张、扣人心弦的高潮时,就会突然来一句“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以“吊”听者的“胃口”。诱使人们继续听下去。这种方法在中国古典章回小说里常用,称之为“悬念”设置。同样,在历史课堂教学中引入此法,能使学生的注意力高度集中,并有效激发起他们的求知欲。一般来说,适宜设置“悬念”的时机有以下三种。

  首先,导入新课时。经过课间活动,学生的情绪仍处于亢奋状态。如何在上课伊始就使其平静下来。集中起注意力,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关键所在。此时设置“悬念”,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其涣散的思维迅速转入学习状态,可为成功的课堂教学创造好的开局。如在学习人教版《历史·必修1》中《两极世界的形成》时,可设问:“当前,朝鲜核问题正吸引世界的目光,六方会谈也是一路坎坷而行,那么二战后为什么会发生朝鲜战争呢?这是‘冷战’的表现吗?什么是‘冷战’呢?”由此导入新课。这样的“悬念”设置,使学生迫切希望知道问题的奥秘,其注意力自然就转移到教学中来,于是,新课导入任务便顺利完成。

  其次,教学过渡时。

  每节课的教学内容都是由若干教学环节有机结合构成的整体。在其衔接处设置“悬念”,可承上启下,理顺内容板块间的关系,从而使学生能更有效地理解和掌握知识。例如学习《太平天国运动》时,可设问:“太平天国在达到全盛之后,又发生了怎样变化呢?有资料明证:洪秀全从1853年3月进入天京到1864年6月身亡,除了一次乘坐64人抬的大轿去看望生病的东王杨秀清外,11年中从未迈出过宫城一步。这说明了什么问题呢?”这样,便可自然过渡到“太平天国的失败”这一环节,启导学生进一步思考失败原因,注意力当然就会集中。由于整节课中学生不可能始终保持注意力的高度集中,因此“悬念”更应设置在教学的重点、难点处。这既能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又有利于学生消除由持续思维带来的疲劳感。

  再次,课堂结束前。整个教材的内容都是环环相扣,因果相陈.存在内在联系的,旧课往往是新课的“钥匙”。因此,在课堂结束前精心设置“悬念”,不仅能总结本课所学内容,还可为下节新课学习架设“桥梁”,使学生产生新的知识兴趣点,诱导他们去预习新内容。如在学完《马克思主义的诞生》后,可设置“悬念”:马克思主义诞生后,社会主义是怎样从理论变为现实的呢?世界上哪个国家最先建立社会主义制度?为什么它能第一个建立呢、这对中国的民主革命进程有何影响?

  总之,“悬念”设置的艺术性很强。它不但能充分展示历史的魅力.调动学生的历史学习兴趣。从而增强其人文素养,而且持之以恒,也能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

本文来源:https://www.oubohk.cn/yuwen/277397/

如何上好一节历史课
  • 相关内容
  • 热门专题
  • 网站地图- 手机版
  • Copyright @ www.oubohk.cn 教育资讯网-中高考资讯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17136666号
  • 免责声明:教育资讯网-中高考资讯部分信息来自互联网,并不带表本站观点!若侵害了您的利益,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在48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