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随笔]语文教学随笔:让诗歌鉴赏类文章成为诗歌教学的助推器

[语文教学随笔30篇]语文教学随笔:让诗歌鉴赏类文章成为诗歌教学的助推器

  作者:吕刚

  语文教师在进行诗歌教学前的备课过程中,为了更好地理解文本,往往会阅读一些诗歌鉴赏类的文章。在阅读此类文章中,老师加深了对诗歌的理解,但在授课的过程中,枯燥的分析、简单的授课形式仍然无法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那么,采取什么样的形式才能让学生在诗歌教学中享受到学习的乐趣,激发学生学习诗歌的兴趣呢?能否把诗歌鉴赏类的文章带入到课堂,为学生的诗歌学习所用呢?带着这样的疑问,我在思考着。

  在2013年的冬日,漫长的寒假让我在工作中一直紧绷的神经得以放松。于是,我有了更多的思考的时间。我为什么喜欢看诗歌鉴赏类的文章呢?因为这类文章对我的教学有用,对我的教学有帮助,在品味涵咏诗歌的语言中我能感受到快乐,但学生的欣赏能力和水平没有达到我的程度,不可能对我在课堂上的分析产生太大的兴趣。要调动他们的诗歌学习的兴趣,必须寻找一个适合他们的年龄结构和认知水平的方法。于是,我尝试把八年级下册的十二首古诗词进行了个性化的赏析,这些赏析都从学生的年龄特点入手,改变语言的叙述方式,让学生喜欢读,乐于读,效果如何呢?写完文章,我在期盼着

  我所写作的赏析类文章,主要有三种:

  一种是随想形式的文章。重在叙述自己在阅读诗词中自己对诗词的感悟和在阅读中自己针对诗歌内容的感想和个性化的想象。以散文化的手法营造一个富有文学艺术美的语言环境,因此,在赏析中重在赏析语言的华美,让每一篇赏析文章都成为一篇美文,让学生陶醉在美的享受中,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在学习王维的《使至塞上》一诗中,我在赏析文中设计了这样的开篇:夜静阑珊,身旁有书相伴。侧卧床榻,指尖在扉页间转动着书香。双廿之字,竟流淌出缱绻悲肠。梦回大唐,去品味摩诘的忧伤。

  驿路古道,一骑单车,缓缓向西踽踽前行。春风乍起,卷动珠帘,车中独坐的摩诘居士却为何愁上眉梢?是不堪跋涉之苦,难辞慰问边关之职吗?还是只喜江南万千风景的你此时只能面对西塞的漫卷黄沙?不是,不是,皆不是,跋涉虽苦,却能与边关将士共享胜利之乐,边塞的荒寒却也独有其奇特之景观。抬头仰望,茫茫戈壁,虽有无际黄沙,但蒸腾着的壮丽孤烟却会让你领略平生未遇的边塞风光。壮美的烽烟,直直地向天宇处延展着,好像要把胜利的喜悦传递给苍茫的天穹。在落日的余晖的映衬中,黄河之水蜿蜒前行着,金色的河面上红红的落日如同一个火球一样在燃烧着。直烟竖立,红水平流,灰与白相衬,立与平相接,这不是一副天然的图画吗?善画的诗人,你为何不喜?你为何不画?

  这样的赏析文章,比那种严肃的赏析文字更能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新学期的实际教学中,我和学生分析完一手诗词后,都会把我写作的赏析文章印发给学生,学生欣赏着我写作的文章,感受到了一种别样的学习诗歌的形式,他们惊羡于诗词世界的美丽,同时,也加深了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我并没有强制性地让他们模仿我的文章写作,但我以此种形式上完课后,有的学生很主动的,在课后自己尝试写赏析文章,看到他们不成熟的文字,我很欣慰,因为,我见到了思考后、努力后的效果。

  但这类赏析文章在教学中我发现比较适合学习中上等的学生,具备一定基础的学生,还有一部分学生由于语文基础的薄弱,在阅读赏析中兴趣不大,这样,就达不到课后巩固的效果。而另一种赏析文章他们的参与度却是意想不到的高。那就是剧本式的赏析文章。[NextPage]

  剧本式的赏析文章就是给所学诗歌设置一个环境,在这个环境中有人物的活动和对话,通过对话,让学生在表演中理解诗歌内容,感受写作者在写作时的思想感情,把学生带到语言环境中,让学生感受到我就是作者,我就是诗中的主人公。像《石壕吏》《茅屋为秋风所破歌》都可以采取这种形式。这种形式,课堂气氛出奇的好,并且,真正地实现了把课堂还给学生。现在,我还时时地回想我在上《渔家傲·秋思》时的场景,那是一个穿越的故事:

  旁白:月升东天,握卷晚归,行走间,一参天古树映入眼帘。粗壮的干,横生的枝,繁茂的叶,都是以往所未见到的。不自觉地,我伸出手,想去触摸一下它嶙峋的身体,当手刚一接触到树干的时候,一股极大的力把我向前吸引,一阵眩晕间,身体螺旋式地旋转,向下坠着,坠着。当我感到自己的身体落到坚实的地面时,我定睛观看,眼前所见到的景象怎么和《渔家傲·秋思》中所读之境是如此的相似:雁南飞,日西垂,号角吹,边声起,烟袅袅,孤城闭。一苍颜老者,独坐沙坡,在自斟自饮。长须飘飘,身穿胄甲丝绦,多像古画中戍边的范文正公啊!趋步上前,仔细端详,恍惚间,我知道我穿越到了北宋年间。端坐范公面前,相互介绍完毕,彼此惊异间,进行了一场古今对谈。

  而讲台是幻想中的沙漠,坐在上面的学生是北宋的范仲淹,还有穿越到北宋的现代来访者,他们的对话时诗歌内容的再现。

  穿越者:文正公,你知道吗?你所写作的一系列的以“塞下秋来”开头的《渔家傲》词,仅有《渔家傲·秋思》一词流传了下来。可以说,千年后的中国,大多数人都已经能够背诵这首词了。

  范仲淹:是吗?那是在庆历二年,夏去秋来.我为了严密防务,赴大顺城等处踏勘。在朔风摇曳中,我望着天空南飞的大雁,心中不禁产生无尽的感慨。回营之后,深夜失眠,便挑灯填词,一连写了数阕《渔家傲》,没想到竟能流传千年。从康定元年(公元1040年)至庆历三年(公元1043年),我任陕西经略副使兼延州知州,镇守西北边疆,已经整整三年的时间了。三年间,我在边关改编军队,提拔将领,修建防御工事,抵御西夏的入侵,现在,据说西夏国内出现了各种危机,西夏军将领中间,也矛盾重重。我想,战争很快就要结束了。而我现在,已是满头白发,垂垂老矣!(说完,一声长叹。)

  穿越者:文正公!你的这首《渔家傲·秋思》是一首不可多得的描写军旅生活的好词。此词情中有景,景中有情,景和情恰到好处的融合在一起。该词上阕描绘边地的荒凉景象,下阕写戍边战士厌战思归的心情。把有关国家、社会的重大问题反映到词里。并且,此词营造的沉雄开阔的意境和表现出的苍凉悲壮的气概,在词的发展史上的作用也是很大的。据说,你的后辈苏轼、辛弃疾所创的豪放派的词风,也深受您的影响啊!

  这种形式的赏析文章,在课堂教学中的运用让绝大多数的学生都学了进去,但弊端是在诗歌的理解上不能达到一定的深度,使一些语文水平高的学生理解能力停留在浅层次上。为此,为了体现分层次教学,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享受到学习的快乐和成功的喜悦,我针对一些成绩好的学生写作了深层理解的赏析类文章。

  这种形式的文章注重在诗歌的内容和形式上的深层次的挖掘和理解,讲解诗歌的特点,诗歌种类的区分和写作特点,让学生尝试写作诗词,从而加深学生在内容上的理解。像赏析文章《那充满忧伤的七律之首》《不朽的改革家》都属于此种形式,学生通过读,了解了如何分析诗词,如何写作诗词。诗歌鉴赏能力和水平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提高。

  在一学期的教学实践中,我和学生们徜徉在中国古诗词的海洋中,吮吸着传统文化的养分,陶冶着学生,也陶冶着我的情操。虽然在教学实践中有许多不完善的地方影响了教学效果,但成效是可喜的。隐约中,我见到了我心中的充满语文味的课堂。我想,假以时日,学生在欣赏诗歌鉴赏类文章的实践中定会对诗词教学产生极大的兴趣,而我的诗歌教学也定会迎来属于它的春天。

本文来源:https://www.oubohk.cn/yuwen/275617/

  • 相关内容
  • 热门专题
  • 网站地图- 手机版
  • Copyright @ www.oubohk.cn 教育资讯网-中高考资讯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17136666号
  • 免责声明:教育资讯网-中高考资讯部分信息来自互联网,并不带表本站观点!若侵害了您的利益,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在48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