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政治教学论文]高中政治教学论文:发挥学生主体性,优化政治教学

[高中政治教学论文]高中政治教学论文:发挥学生主体性,优化政治教学

  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优化政治课堂教学

  主体性教育是以培养和发展受教育者主体性为主要目标的教育,是塑造和建构学生主体,发展学生主体性的教育。在整个教学活动中,学生是特定的认识主体和信息交换的主体。学生主体思想已被大多数教师所接受,但在具体的思想政治课教学过程中,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往往很不理想,主要原因在于教师习惯于“满堂灌”或“一言堂”,习惯于让学生跟着自己的思维转,这样学生成了学习的机器,缺乏主观能动性,没有自觉性和创造性,只是一种被动接受,与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提高学生素质的要求是很难适应的。因此就需要广大政治教师在教学实践中,真正树立起学生主体的思想,并落实到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尊重、相信学生主体,让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许多教师在这方面作了积极的探索,本文主要谈谈我在教学实践中的一些做法,与同仁探讨。

  一、坚持“以学生发展为本”,正确处理好教材要求与学生实际的关系

  要提高学生素质,关键是从学生出发,以学生为中心,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这就需要在教学实践中变“教师为本”为“学生为本”。坚持“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扎扎实实地组织教学。实际上,也只有观念正确了,才会去设计合理的教学,去组织课堂教学活动。

  对课堂教学的认识,不应该只是满足让学生把握教材,更主要的是引导他们借助教材的学习来发展思维、情感和分析判断能力等。通过一堂堂课的学习,让学生不断地修整自己的认知结构,掌握理解与运用政治理论的本领,提高认识世界的水平。要达到这个目的,就必须要针对不同层次学生的实际情况来实施教学,只有这样,学生的主体性才能体现出来。所以,正确地协调与处理好教材的要求与学生的实际情况来组织教学,是发挥学生主体性的一个关键之处。

  教师在钻研教材的同时,头脑中要有学生,应时时思考学生原有基础如何?他们能接受吗?他们对现实问题的认识水平怎样?等等,简单说来,就是在头脑中,带着学生的实际水平去钻研、处理教材,才能在课堂上体现出学生的主体性,才能真正的用好、用活教材。

  二、追求和谐的课堂活动,在师生的思维碰撞中,发挥学生主体性

  学生主体性的发挥,要在民主、平等的氛围中出现,更要在科学、和谐的教学活动中进行。目前的政治课教学中,我们教师仍然是在唱主角,在尽情地灌输,即使让学生讲,也不能有与自己意见相左的东西,一派教师主体性的体现。这种教学方式的课堂里往往充满着严肃,刻板沉寂的的氛围。学生的课堂行为也就相应地被规范为:正襟危坐,目不斜视,不得随便乱动,不许私下讨论,这样的氛围中学生的主体性如何能发挥出来呢?

  要营造和谐的课堂活动气氛,让学生身体在课堂中有一定的活动空间,创造一个宽松的课内环境和融洽的师生关系。和谐的课堂教学活动应该是让学生阅读教材时,借用媒体充分地利用脑、眼、手等感觉器官,反复地去体验。在理解教材、领悟人生意义的同时,不断地提高思维能力。

  和谐的课堂是流动变化着的。教师在教学中还要有敏锐的观察力和发现力,能迅速地捕捉到学生在课堂上的各种反应,调整教学手段及教学内容,及时设疑,解疑。在学生紧张又兴奋的学习过程中,通过教师的点拨、引导,使学生“跳一跳,摘果子”。教师在教学中表现出来的创造性是使课堂教学富有变化、富有激情的关键。而这种点拨不是即兴发挥,也是精心设计的结果。可见,课堂教学中学生的主体性的发挥需要教师的引导。教师要根据教材的不同特点,因材施教在师生的思维碰撞中,训练学生的各种能力。和谐的教学活动,师生双方都能产生求知的愉悦,学生的主体性才能得到充分的发挥。

  三、努力把目标转化为问题,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教学目标是教学的灵魂,它决定了教与学的方向。传统的目标教学是向学生展示“理解……掌握……”等,学生虽然能掌握结论,但往往靠死记硬背,不能充分发挥主体性,其创造能力也受到遏制。解决的方法之一就是把教学目标转化成目标思考题,设计恰当的问题来引导学生探索求知,最终掌握知识,并在这过程中,培养各种能力。

  问题的设置要根据学生现有的知识水平和综合素质,有一定的科学性、启发性、趣味性和实用性。问题还要具有一定梯度,能让学生通过分析和讨论能够得到不同程度的解答,通过对问题的解答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运用知识的能力,并在问题情境中掌握课本有关内容,达到教学目的。

  具体方法一般有两种:一是针对教学目标和教材内容设计“提纲式”阅读训练题,按识记、理解、分析的顺序排列,课前发给大家。二是从实际生活事例,或学习中存在的问题,或从课本中典型内容出发,提出若干思考题。政治教师必须精心研究教学目标,设计出符合目标要求、具有一定梯度的思考题。对较高要求的目标,其思考题要有一定的思维含量,达到“跳一跳,摘果子”的效果。例如:我在讲初二政治《人类面临严重的环境问题》时利用媒体展示10道选择题,2道实例分析题(后附:多媒体教学软件问题设计脚本)。这些题目既不同于传统的名词解释或简答题,也不同于一般的目标展示,它既表明了识记、理解和运用知识的三个层次的目标,又具有启发性。通过自读思考,学生感知了课文内容,既达了识记目标,又培养了分析能力,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四、努力促使结论教学向过程教学转化,教会学生探索知识的程序和方法

  传统的教学模式实际上是知识结论的教学。教学活动是教师讲结论,学生背结论,其结果是学生里掌握了知识,但缺乏解决问题的能力。对学生来说,最重要的不是掌握知识,而是知识的形成过程,因为知识的形成过程不仅包括了知识发现、形成及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手段,而且也包括了概念形成、问题发现、思路探求的科学程序和方法。因而必须把结论的教学转变为过程教学,突出“学”在教学中的地位。当然要正确处理“学”与“导”的关系,重视教师的“导”,教师的“导”应体现在组织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过程,独立思考,自己得出结论,必要时还应参与学生的讨论,巧妙地把讨论引向深入。

  例如:我在讲“环境问题直接制约着我国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时,播放了一段1998年抗洪录像,展示了一幅“可持续发展”的漫画(见图),让学生讨论,许多学生认为,漫画提到的“可持续发展”实际上是野蛮的“持续开发”,它使人类失去的绝不仅仅是一片广沃的森林资源,而是继续生存与发展的前提和潜能,它所带来的必然是生态平衡的破坏,自然资源的枯竭和人类发展的终止。从而对我国推行的“可持续发展”战略有了正确的认识。在这一活动中,学生能主动地参与到知识点的形成过程中,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同时,知识经济的到来,使学习成为我们每个人的生存方式,学习的能力也将成为最重要的生存能力。以知识为载体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特别是培养学生探索知识的程序和方法,也将成为中学政治教学的重要内容。教师要设计好课堂探索路径,逐步诱导,使学生形成正确的思维方法,一般程序为:设疑激思—→展示材料—→思考讨论—→得出结论—→应用。例如:我在讲述“环境问题的严重危害”时,就首先用恩格斯一段话引出日益严重的环境污染与破坏给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带来了哪些严重的危害?然后让学生观察材料、漫画,接下来让学生展开讨论,很自然地得出了结论,即环境污染和环境破坏威胁生态平衡,危害人类的健康直接制约着我国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学”的主体地位等到突出,学生参与到教学过程中,培养了他们进行科学研究的方法与能力。

  五、有层次性、针对性地训练,提高学生分析综合能力

  训练是学生深化理解、巩固新知、培养能力的过程。学生层次不同、理解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有较大差异,课堂教学中的训练就要依据预习时设计的问题分层次、有针对性地进行。对于基础知识、基本概念要由点到面、由简单到复杂循序扎实地练,做到全面性强;对于新旧知识易混淆点采用对比练,做到求同存异;对于知识与能力结合点采用创造练,做到举一反三;对于重点、难点知识采用反复练,做到常练常新;对于同类知识采用典型练,做到触类旁通。

  训练题的设计要思维容量大、思维过程强,体现知识的发生、发展、迁移的过程。(后附问题设计实例)训练的方式要从实效出发精心安排,多样活泼,不要拘泥于寻找问题答案。本人在实践中体会到训练一般来说,要具有四个环节:

  ①、精选实例示范。选择最能体现基础知识和训练目标的实例作课堂讲析示范,范例应由浅入深,由简单到复杂,由局部到整体,逐层递进。

  ②、学生讨论释疑。学生是主角,一般问题只由学生讨论解决,难点由教师示范后再讨论,这一环节特别要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作用。

  ③、教师提示点拨。一是在出示问题时提示有关知识、参考内容和资料、训练步骤等;二是在学生讨论中点拨思路和方法,简要评价与鼓励,及时补充和纠正。

  ④、师生梳理归纳。学生在讨论、教师释疑的基础上,师生共同梳理知识,归纳学习内容,进行归纳训练。

  通过练习训练不仅使学生巩固了知识,培养了能力,而且教师可以获取教学反馈信息,进行补偿教学,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益,因而意义重大。

  六、引导学生构建知识结构网络,掌握结构化知识

  知识是能力的载体。让学生掌握结构化的知识,是培养学生技能、提高学生科学文化素质的重要前提。在新课的学习中,学生获取的往往是分散的、缺乏联系的、无序的知识,这样的知识就必须从结构上把握并去解决。因而教师要引导学生分析和搞清各知识点间的内在联系,总结概括,连接知识链条,将知识重新编码、排序,使之由点到线、由线到面、由面到网,由无序到系统。例如我在初二政治《人类面临严重的环境问题》教学时,就引导学生尝试总结概括了以下结构图表:

  这样,学生懂得了知识的基本结构,不但能较容易理解整个内容,而且有助于记忆、掌握,同时客观上也有利于老师在有限的时间内把本堂课最为核心的东西教给学生,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总之,教学实践告诉我们,以学生为主体是广大教师从事教学的基本出发点,是进行素质教育,大面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必要条件。

  课堂教学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是教学改革的必然趋势。教师只有不断提高自己的理论水平,丰富自己的知识,在课堂教学的主阵地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不断地探索和改进,优化课堂教学过程,才能切实提高课堂教学效益。

  来源:高考学习网

本文来源:https://www.oubohk.cn/shengwu/261722/

  • 相关内容
  • 热门专题
  • 网站地图- 手机版
  • Copyright @ www.oubohk.cn 教育资讯网-中高考资讯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17136666号
  • 免责声明:教育资讯网-中高考资讯部分信息来自互联网,并不带表本站观点!若侵害了您的利益,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在48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