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的研究对象_研究化学教法,激发化学兴趣

化学的研究对象_研究化学教法,激发化学兴趣

化学课的教学效果与学生对化学的兴趣密不可分。学生对化学感兴趣,课前,他们会主动地预习即将教学的内容,带着问题听老师讲课;课堂上,他们会全神贯注听老师讲课,注意力高度集中,大脑高速运转;课后,他们会认真复习,自觉地阅读相关的报刊杂志,浏览与教学内容有关的网站,找机会重复有关的实验,当然,学习效果好。学生对化学不感兴趣,别说自觉地进行课前预习和课后复习,恐怕连正课时间也不会专心致志,自然难以获得好的学习效果。学生的学习效果,反映在教学上就是老师的教学效果。学生对化学的兴趣越高,学习化学的效果就越好,老师的教学效果也越好;反之,学生对化学不感兴趣,老师的教学效果也就差。学生对化学的兴趣与老师的教学效果成正比例。
  
  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不是天生的,而是环境的影响和老师教育的结果。这里所说的“环境”,包括社会环境和学校环境,主要的是学校的化学教学环境。化学老师是化学教学环境的营造者。老师不同的教学方法,能够营造出不同的化学教学环境,对学生产生出不同的影响,刺激学生学习化学兴趣的力度是不一样的。
  
  作为化学教师,当然希望自己的教学效果好一些。要使自己的教学效果好一些,就必须认真研究化学教学的方法,创造出能够产生强刺激的化学教学环境,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一、实验探究
  
  《课程标准》前言的“课程基本理念”部分指出:“通过以化学实验为主的多种探究活动,使学生体验科学研究的过程,激发学习化学的兴趣,……”,为化学教师提供一条激发学生学习化学兴趣的有效途径。
  
  在文化课教学中,化学是要求学生借助于实物动手操作比较多的学科。语文除让学生写作文外,基本上没有别的什么动手后活动;数学除了让学生做几道题外,很少让学生实地丈量和考察;英语学生动手活动更少。而且,这些所谓的动手操作,基本上不使用学具,是空手套白狼式的动手操作。从小学到初中,从初中到高中,乃至大学都是这样,学生早就厌恶啦。借助与学具动手操作的课程并不多,有信息技术、化学、物理、生物等。除信息技术外,要算化学课学生动手操作的比较多。化学实验是化学教学不可缺少的部分。
  
  化学实验比其他学科更容易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新鲜的事物,能够给人以比较强的刺激,而强刺激能够使人兴奋,对该事物产生兴趣。数学作业,学生可能一周要做五、六次,而化学实验一周可能做一、两次,或者一次也不做。做化学实验对学生来说,那就是新鲜事,能够使他们产生激情。另外,化学实验常常有奇迹发生,出乎意料的实验结果往往能够使他们兴奋不已。譬如,教学硝酸的氧化性。让学生在两支试管里各放一小块铜片,分别加入少量的浓硝酸和稀硝酸,立即用带导管的胶塞塞住试管口,并将导管插入另一盛有NaOH溶液的试管里。反应片刻后,将加稀硝酸的试管上的胶塞拔掉,使空气进入试管,再塞好胶塞。学生会看到,加入浓硝酸的试管有红棕色气体产生。加入稀硝酸的试管,反应并不明显,按照常理思考,拔掉胶塞后,试管里进入无色的空气后,反应应该更加缓慢,结果反而有红棕色气体出现。像这样出人意料的迷团,常常能够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使他们对化学产生浓厚的兴趣。
  
  化学实验,老师要放开手脚让学生独立操作,自己探究化学的奥秘。因为,实验是学生自己独立完成的,他们在发现新知识后,会有一种成就感,这种胜利的感觉,会驱使他们更加喜欢化学。
  
  二、设扣激趣
  
  设扣,就是人为地制造出其不意的结果。在一些文学作品中经常可以看到这种表现手段。人们为什么对赵本山的小品表现出很高的兴趣呢?原因是赵本山小品里设的扣比较多,几乎是一个套一个,一环套一环。就拿最后一集《卖拐》来说吧,范伟一上场就戳穿了赵本山过去卖拐的伎俩,让观众感到这一次赵本山终于无计可施了,可是,事实上,人们想错了,他出人意料地又战胜了范伟。而且中间有几个环节也设计得很好,赵本山的两个徒弟出人意料地背叛了赵本山,又出人意料地把范伟的红包交给赵本山,打开红包的结果更出人意料。真可谓是扣连着扣,扣中有扣。如果我们的化学课能够教得像赵本山的小品一样,那么学生肯定喜欢学习。
  
  从心理学的角度讲,人的情绪与心理落差有关,心理落差越大,人的情绪变化就越大,心理落差越小,人的情绪变化就越小。人们在接受事物的时候,总会根据当时的情况,结合自己的经验,对事物做出自认为合情合理的推测,如果事情的发展果然不出所料,就会产生自豪感;如果事情的发展出乎自己的预料,就会造成比较大的心理反差,使人为之一振,产生一个兴奋的高峰。设扣的目的就是误导人,故意把人的思想引向歧途,制造出较大的心理反差。所以,设扣能够激发人的兴趣。
  
  化学知识有很多地方可以设扣。就拿金属来说吧,在人们的心目中金属是固体的,可是,偏偏汞是液体的;多数人认为,金属元素以化合物状态存在于自然界的理由是金属比较活泼,然而,黄金偏偏是以单质的形态存在于自然界;一般人认为,铁是坚硬的,掺进杂质会降低它的硬度,事实却恰恰相反,在铁里加入适量的碳,铁将更加坚硬。水银的物理性质,黄金的自然存在形式,铁的属性,都有超乎常理的情况。正因为它们超出人们的常规认识,才容易造成心理反差。也就是说,比较容易设扣。
  
  设扣的前提是所教学的知识与人们的常规认识之间存在差异。如果所教学的化学知识与人们的常规认识是一致的话,那么设扣是非常困难的,甚至是不可能的。老师的任务,就是设法拉大这个差异,在学生的心里造成更大的心理反差,以此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例如,教学“浓硫酸的脱水性”,可以先用食糖溶液、食盐溶液和其他与浓硫酸颜色差异不大的溶液,在纸上书写,让学生看到书写的结果是纸张完好无损,颜色没有什么大的变化,使他们产生思维定势,误认为所有无色液体书写在纸上都是这样的。当学生已经产生这样想法后,再用浓硫酸书写,结果纸上的字不是无色的,而是黑色的。先用食盐水、蔗糖溶液书写的目的,就是为了误导学生,故意使他们产生用“无色溶液书写的字也是无色”的错觉,有意识地拉大学生的心理反差。正当学生为自己能够总结出使用液体写字的规律而高兴的时候,突然出现使用浓硫酸写字是黑色的反常现象,这就会在学生的心里出现一个比较大的心理落差,使之为此一振,情绪顿然高涨。如果没有前面使用食盐水和蔗糖水写字做铺垫,直接使用浓硫酸书写,那么在学生的心里就没有较大的心理落差,学生的学习情绪就不会波澜起伏,也难以出现心理高峰。课也将平淡无味。
  
  三、联系实际
  
  化学课的教学不能够照本宣科,老是让学生观察实物认识物质的物理性质,做实验归纳物质的化学性质。应该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生产实际和科学研究的实际进行教学,使学生感受到学习化学的重要性。
  
  学生对化学感兴趣的因素是多方面的,有外界的强刺激引发他们对化学的兴趣,有比较大的心理反差激发他们对化学的兴趣,有对化学认识的提高,而产生学习化学的动力,在这种动力的推动下诱发了他们学习化学的兴趣,还有其他一些因素。在这些因素中,认识到学习化学的重要意义,是产生学习化学兴趣的不竭动力。
  
  追求有效劳动是人的本能。也就是说,人们都希望自己的劳动是有用的。如果人能够感受到自己付出的劳动对自己、对他人、对社会是有用的,他就会积极投入到这项活动中去。如果他不知道自己的劳动有什么用处,当然不会热情的去干这些事情。学习化学也一样,学生知道自己学习化学的用处,就会喜欢化学,积极投入到化学学习之中;如果他们不知道自己学习化学的意义,就不愿意为此而付出无为的劳动。反映在学习上,就是对化学不感兴趣。化学教学,联系学生的实际,学生会感到学习化学对自己有用;联系生活实际,学生会感到学习化学对自己未来的生活有用;联系生产和科学研究的实际,学生会感到,学习化学对自己将来工作有用。这些都会成为学生学习化学的动力。
  
  结合实际教学化学能够使学生获得胜利的荣誉感。化学充满整个世界,我们都生活、工作在化学的包围之中。但是,很少有人去研究自己周围的化学物质、化学现象、以及物质生产的化学过程。我们的学生研究了自己周围的化学,并有所收获,他们对生活的理解就比别人更透彻、更深刻,就而产生高人一筹的感觉。这种感觉会使他们对化学表现出比较高的兴趣。譬如,教学蛋白质的“盐析”属性。在做了蛋白质的盐析实验后,可以提出这样的问题:假若你误食了重金属盐,离医院又比较远,那么你应该怎么办?为什么?可以说,除了医生外,绝大多数人不知道这个时候应该让病人喝进去牛奶、豆浆等含蛋白质比较多的液体,更不明白这些液体里的蛋白质能够与重金属盐发生盐析反应,生成不溶于水的化合物的道理。而我们的学生知道这个理,他们就高人一筹,自豪感悠然而生。
  
  另外,教师讲课语言幽默、风趣,姿势优美,能够与学生和睦相处,都有助于调动学生学习化学的积极性。
  

本文来源:https://www.oubohk.cn/huaxue/135871/

化学是研究物质的 高等化学研究
  • 相关内容
  • 热门专题
  • 网站地图- 手机版
  • Copyright @ www.oubohk.cn 教育资讯网-中高考资讯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17136666号
  • 免责声明:教育资讯网-中高考资讯部分信息来自互联网,并不带表本站观点!若侵害了您的利益,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在48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