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高考作文_备考2014高考作文之全国各省高考作文题立意解析

2014年高考作文范文_备考2014高考作文之全国各省高考作文题立意解析

  作者:佚名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60分)

  一位商人发现并买下了一块晶莹剔透、大如蛋黄的钻石,他请专家检验,专家大加赞赏,但为钻石中有道裂纹表示惋惜,并说:“如果沿裂纹切割成两块,能使钻石增值;只是一旦失败,损失就大了。”怎样切割这块钻石呢?商人咨询了很多切割师,他们都不愿动手,说风险太大。

  后来,一位技艺高超的老切割师答应试试。他设计了周密的切割方案,然后指导年轻的徒弟动手操作。当着商人的面,徒弟一下子就把钻石切成两块。商人捧起两块钻石,十分感慨。老切割师说:“要有经验、技术,但更要有勇气。不去想价值的事,手就不会发抖。”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解析】

  考生思考这则材料可以有三个途径:一是着眼于寓言中的人物思考,发掘人物身上存在的优秀的人格内涵,那位年轻的徒弟,能按老师“周密的切割方案”,果断地完成了操作,表现出非凡的勇气;二是着眼于寓言中的事件思考,年轻的徒弟,为什么能成功?因为他有老师的经验为指导,因为有一定的技术水平,更因为他不去想钻石的价值;三是着眼于材料的关键句思考,“要有经验、技术,更要有勇气。不去想价值,手就不会抖。”

  作文立意的基本角度与思路如下:

  让经验与勇气同行。生活中我们需要经验的指导,更需要勇气的支持,让经验与勇气同行,让我们步入成功。“经验与勇气”对事业成功起推动作用,可以分别谈谈“经验”“勇气”的作用、意义,然后进行总结,让读者相信,“经验与勇气”同行,方能保障避免失败,走向成功。

  勇气助你行走天下。生活是一条风浪迭起的河流,生命是随着风浪起伏的小舟,只有那些具备勇气的舵手,才能乘风破浪,远行四方。勇气是克敌制胜的法宝,勇气是成就大业的前提,勇气是身处逆境的动力。勇气,不只为伟人志士所独有;普通人群亦可以正义、美德谱写勇气的壮丽诗篇。蒙田说:“在全部的美德之中,最强大、最慷慨、最自豪的,是真正的勇气。”如果拥有了以正义、美德为底蕴的勇气,即便是棵小草,也能绿满天涯,远行天下!

  莫让价值束缚手脚。功利至上的社会,“价值”往往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然后过度的关注则会产生焦虑、心慌,甚至导致行动的失败。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60分)

  高中学习阶段,你一定在班集体里度过了美好的时光,收获了深厚的情谊,同窗共读,互相帮助,彼此激励,即便是一次不愉快的争执,都给你留下难忘的记忆,伴你走向成熟。

  某机构就“同学关系”问题在几所学校作了一次调查。结果显示,60%的人表示满意,36%的人认为一般,4%的人觉得不满意。

  如果同学关系紧张,原因是什么?有人认为是自我意识过强,有人认为是志趣、性格不合,也有人认为缘于竞争激烈,等等。

  对于增进同学间的友好关系,营造和谐氛围,72%的人表示非常有信心,他们认为互相尊重、理解和包容,遇事多为他人着想,关系就会更加融洽。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不得抄袭。

  【解析】

  2013年全国高考新课标卷II的材料概括起来,它的中心意思是回忆高中阶段难忘的同学关系,其内容包括:①高中阶段同学关系的状况;②产生这几种状况的原因;③改善同学关系的方法。

  构思角度举例于下:

  1.选择“争执”的角度,可提炼出“争执促进沟通”的观点,记叙自己在争执中成熟,在争执中成长的人生历程。

  2.选择“满意”的角度,可提炼出“友情伴我成熟”的主旨,书写自己与同学交往的真情实感;

  3.选择“包容”的角度,可提炼出“包容是增进同学关系的一剂良方”的观点,讴歌“包容”这种优良品质对营造和谐氛围的作用。

  2013年全国新课标卷II的材料范围包括“我”“高中阶段”“同学关系”三个要素,但不少考生把这三个要素丢在一边,单从人际关系去审题立意,这是一个很大的误区。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60分)

  4月29日,尚先生把手机落在了出租车上。他随后拨打那部手机,对方接听后立即挂断。他又发短信表示,愿意出2000元“买”回手机。一小时后,尚先生收到回复,说要归还手机。见面后才知道,捡手机的是一位年轻人。尚先生要酬谢他,但对方交还手机后就转身离去了。

  当天晚上,记者联系到那位年轻人,年轻人说:“我本来无意归还,但看到手机里的照片和信息,发现机主刚刚给芦山地震灾区汇去一大笔捐款,很受感动。我不能见利忘义,不能用贪心对待爱心。我也要像尚先生那样多一些真诚和友善。”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和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解析】

  全国大纲卷的作文题秉承一贯的做法——贴近现实生活。从文题材料的内容来看,材料来源现实生活,且指向明确,体现了近几年作文命题的延续性和稳定性,保持了历年引导学生关注、思考社会现实的特点。整个材料浅显明了,没有晦涩难懂之处。特别值得注意的是材料中年轻人说的一段话带出了写作的角度:真诚、友善、爱心等。考生如果根据这些角度立意,结合平时关注的社会现象,去生发思考、联想与感悟,是不难完成此文章的。由于审题立意没有太大的难度,因此,考生对于社会生活关注程度的高低、思辨能力的差异、语言表达能力的优劣,直接决定了作文分数的高低。

  另外,材料的内涵不局限于事情本身,有一定的寓意隐含其中。聪明的考生就会避开一些相同题材、立意的文章,写出有新意的文章。通过尚先生的举动和年轻人的被感动,我们不难挖掘关于正能量、美丽中国、和谐社会等热门话题。具体来说,大家不妨从以下角度立意写作:

  传递爱心,传递友善。内在的自我可以回归到心灵,关乎心灵的成长是当下教育的重中之重。年轻人敢于否定自己的自私,传承他人的爱心。面对这样的故事,相信考生一定能找到这样的写作角度:感动、爱心、友善。

  坚守善念,温暖他人。当年轻人意识到尚先生给灾区捐款以后,积极主动归还手机。年轻人战胜了自我,从贪心到爱心的转换其实正体现了中华民族千百年来凝结而成的人生信条“人之初,性本善”。生活经验告诉我们:常怀一颗向善之心,必然让生活多一份诗意。[NextPage]

  真诚是一种美德。尚先生给灾区捐一大笔善款,年轻人归还捡到的手机不要报酬。一方大爱无私,一方深受感动。两人的这种真诚不正是我们当今社会所呼唤的么?可以说,尚先生和年轻人都为当今的道德建设树立了风向标。

  和谐相处,建设美丽中国。材料中,年轻人捡到尚先生的手机主动归还是急人所急,体现了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尚先生在力所能及的情况下主动给灾区捐一大笔善款,是帮人所需,体现了和谐社会中美丽中国的精神面貌。

  阅读下面的对话,按要求作文。(60分)

  科学家:假如爱迪生来21世纪生活一个星期,最让他感到新奇的会是什么呢?

  文学家:我想,手机会不会让他感到不可思议呢。

  科学家:我同意。手机是信息时代的一个标志物,简直称得上是一部掌中电脑,丰富的功能一定会让这位大发明家感到新奇。

  文学家:手机的广泛应用,深刻地影响着人们的交往方式、思想情感和观念意识,或许这也是爱迪生意想不到的吧。

  科学家与文学家各自对手机的看法,引发了你哪些思考、想象?请自选角度,自拟题目,自定文体(诗歌除外),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解析】

  真实的材料,真实的回答,引导我们思索“科技如何影响时代”。此题贵在真实、贵在时尚、贵在亲民、贵在新鲜。

  细读材料,我们不难发现“最佳立意”:科技与人文的交融与碰撞。

  探寻手机对于生活的影响,从文学家、科学家各自的看法可以看出二者不同的思维立场:科学家看重手机功能,手机使得生活更为方便快捷;文学家关注手机带给人们的思想与情感的冲撞。在社会发展的长河中,科技与人文不可分割、彼此促进、相通相融,它们的碰撞使得生活丰富多彩。

  畅谈“手机的利与弊”为考生选择最多的立意角度,这一立意更容易让学生调动生活积累,书写熟悉的生活。考生可以因循文学家的思路,畅谈手机对人的思想情感、生活方式的影响,如在分析论述中不是停留在“简单功能”的浅表层次,能触碰到人类生命状态的,即可凭借其“思想深刻”成为一类文。在谈及手机弊端时,如能深思细察:造成人们沉迷手机、疏远交际的局面,责任“不在手机而在人”,这份清醒的反思可以使考场文章逾越至一类上甚至满分。在考生以为“弊多利少”的整体局面中,并非只有“批判弊端”才能得高分。畅谈手机联络感情、传递感情之事,于细微处见真情,记叙生动,描写精彩,也可傲居一类。

  立意万万不能脱离材料或断章取义,诸如谈创新、谈变化、谈梦想、谈追求,此类作品有宿构之嫌,作文档次徘徊在三类下与四类之间。

  上海卷

  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70分)

  生活中,大家往往努力做自己认为重要的事情,但世界上似乎还有更重要的事。

  这种现象普遍存在,人们对此的思考不尽相同。请选取一个角度,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思考。

  要求:(1)题目自拟;(2)全文不少于800字;(3)不要写成诗歌。

  【解析】

  这道材料作文的显著特色是,给考生创设了自由发挥、各展其能的广阔空间,让人人能写,又人人猜不到题目,这样就最大限度地避免了猜题、押题、宿构、套作等情况的出现。

  写作此题,考生应紧紧围绕“大家往往努力做自己认为重要的事情,但世界上似乎还有更重要的事”进行发散思维,开展多视角、深层次的立意:

  做事情,不要仅仅局限于自身的认识与判断。以此立意,考生可以用自己、普通人、名人伟人的事例论证自己观点的正确性。

  做事前,应该正确看待和明确什么才是更重要的事情。这是做好事情的必然要求。也就是说,对更重要的事情,要有理性、科学的决断。

  关注的视域应开阔些,可能更有利于自身与他人。一个人的阅历、能力、水平、知识等方面都是有限的,这就决定了对事情的准确判定。因此,每个人对待事情的目光应该放得开阔些,视野宏大些,对自身和他人的成长和发展才是有利的。

  对自己不重要,而对其他人或群体、社会、世界、人类重要的事情,也同样应该努力做好。任何人都不能只以自己为中心而行事,在做事的过程中,更要顾及、考虑到其他人或群体、社会、世界、人类的感受、利益和好处。

  从写作本道试题的实际情况来看,一些学生只关注到试题材料的表面含义,而没有对材料深入、细致地领会和分析,有的甚至抓不住材料的核心意义。

  天津卷

  阅读下面的文字,按照要求作文。(60分)

  中国自古有“学而知之”的说法,这里的“学”,通常被理解为从师学习。韩愈就说过:“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随着时代的发展,我们获取知识、掌握技能或懂得道理的途径日趋多元。请结合你的心得和体验,在“____而知之”中的横线处填入一字,构成题目,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不能以“学而知之”为题;②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③不少于800字;④不得抄袭,不得套作。

  【解析】

  考生要从自身心得和体验出发,联系生活实际,精心选择所填之字,要选择恰当的动词,如“思”“疑”“问”“读”“挫”“辩”“习”“践”“游”“行”“用”“观”等。

  “不能以‘学而知之’为题”的要求,其目的在于引导考生展示思维的开放性,以便更好地表现丰富多彩的“途径”。这正是此“____而知之”半命题的魅力所在。

  该题留给考生较大的写作空间,考生可结合自身在获取知识、掌握技能或懂得道理方面的心得和体验,进行多角度的思考。如:

  从思维过程切入,可以谈“思而知之”“疑而知之”;从生活体验出发,可以谈“乐而知之”“挫而知之”;从求知方式入手,可以谈“读而知之”“网而知之”;从知行关系着眼,可以谈“行而知之”“用而知之”等等。

  考生容易出现的主要问题是:[NextPage]

  一是不能选择合适的动词填空,而是填入一些名词等,如“书”“命”等。因选词不当会给写作带来极大的负面影响,或与“知之”搭配不当而无法顺畅行文,或使观点不合逻辑,文章不知所云。

  二是没能写出所填之字与“知之”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把着力点放在“所填之字”重要性的阐述上,没能全面阐释题目,文章缺乏思辨性,严重影响了文章的深刻性,使文章在肤浅的表面滑行。

  重庆卷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60分)

  大豆是蛋白质含量极其丰富而又十分廉价的食物。可它的境遇曾一度尴尬,煮熟的大豆难以引起人们的食欲,并且会使肠胃胀气。人们需要更好的大豆食用方式,后来,用盐卤点制豆浆而发明了豆腐。

  豆腐的诞生彻底改变了大豆的命运。豆腐让人体对大豆蛋白的吸收和利用,变得更加容易;豆腐柔软变通的个性给擅长烹饪的中国人留有极大的创造空间,豆腐也因此被制作出品类繁多的菜肴,以适应不同地区人们的口味和喜好。所有这些,让普通的大豆得到了升华。

  要求:①结合材料的内容和含意,选准角度,明确立意;②自拟标题,自选文体(诗歌除外),不少于800字;③不得套作,不得抄袭。

  【解析】

  在审题方面,考生要抓住关键词语或语句,如“豆腐柔软变通的个性”,可提炼出“变通”与人生际遇的关系。例如,通过以物喻人的方式写作,“众所周知,陶渊明在官场上是失败的,但他懂得‘柔软变通’,很快转变了角色,成功地获得了一段不一样的人生,让‘采菊东篱下’成为了千古绝唱”。抓住大豆经过磨制,成为豆腐而广受人们欢迎,就像是暗淡无光的璞玉,必须经过打磨,才能够成为震撼世人的精品。换而言之,我们人也是一样。

  可提炼出“创造”“创新”等观点,这与个人或民族前进的步伐是一致的,一个民族要进步,只有不断地“创造”“创新”,像大豆一样,不断提炼,最终才能体现其作用。

  也可以提炼出“价值”一类的观点,实现自我价值,需要寻找到一个最佳的切入点,由此联想到社会生活当中,体现自我价值的方式。抓住“升华”二字,这样思考:一颗普通的大豆,变成豆浆后,它的意义获得了认可,人也如此。可提炼出学会寻找闪光点,呈现出来并让大家认可这样的主题。由此可见,本则材料写作角度很多,考生需要激活自己的思维,结合自己的体会和感受,写出真情实感的文章。

  辽宁卷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60分)

  一位年轻人在海边徘徊,闷闷不乐。“有什么事想不开?”一位老者问。年轻人说,他做人做事尽心尽力,但得不到承认和尊重。

  “看好了,”老者拈起一粒沙子,随手一丢,“能找到它吗?”年轻人苦笑,摇摇头。“我有颗珠子,”老者掏出一颗珍珠,掂量一下,轻掷在沙滩上,“不难找到吧?变成了珍珠,就没人忽视你了。”有道理啊!年轻人点头深思。

  “不过,沙子一定得变成珍珠,才能被人承认和尊重吗?”年轻人还是有点疑问。

  请根据阅读后的感悟和联想写一篇文章。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解析】

  本题给考生提供了比较广阔的写作空间,可使用多种形式的文体写作,同时可供考生选择的立意角度也很多,具体如下:

  1.沙子变成珍珠,才能受尊重。本材料论述的重点是如何从普通的不被人重视的“沙子”,变成美丽和珍贵的“珍珠”,这是命题意图所在。

  2.平凡不平庸,平凡蕴涵伟大。本材料另一个重点是论述平凡普通的人,只要不甘于平凡,不甘于平庸,照样可以做出不平凡的事情。诠释人生哲理,鼓励积极进取。

  3.平凡,亦是一种生活的状态。平凡人普普通通的生活,就像歌中唱的那样“平平淡淡,从从容容才是真”。现实生活中,绝大多数人是普通的平凡的人,如何正确地面对平凡,面对这种普普通通的生活,并将这种生活过得有滋有味,是我们每一个人都应该面对和思索的问题。

  4.被人承认与尊重应付出代价。一个人要被别人承认与尊重,是要付出一定的代价的,这个代价就是奋斗与努力,改变自己,使自己强大起来,才能有资格被人家尊重与承认。

  5.质疑,是创新进取的重要前提。材料中的年轻人并没有因为老者的帮助就不假思索地全盘接受,而是提出疑问。质疑是创新进取的前提,我爱吾师,但我更爱真理。

  山东卷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60分)

  近年来,素有“语林啄木鸟”之称的《咬文嚼字》开设专栏,为当代著名作家的作品挑错,发现其中确有一些语言文字和文史知识差错。对此,这些作家纷纷表示理解,并积极回应。中国作协主席铁凝诚恳地感谢读者对她的作品“咬文嚼字”;莫言在被“咬”之后,也表达了自己的谢意,他表示,请别人挑错,可能是消除谬误的好办法。

  要求:①选准角度,自定立意;②自拟题目;③除诗歌外,文体不限,文体特征鲜明;④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

  【解析】

  从所给材料的内容看,“对此”前讲得是挑错、批评,“对此”之后则谈得是作家如何对待挑错与批评,整个材料又是在谈论语言文字和文史知识的规范化问题。材料的最后一句话“请别人挑错,可能是消除谬误的好办法”,则直接给考生点明了立意的方向。

  就立意角度而言,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从杂志社的角度出发:不迷信权威、挑战权威、敢于挑错、监督不可少。“挑错”这一行为,是一个人的难能可贵的品质,是求真务实之态,整个社会和民族也在这种挑错和监督中不断前行。

  2.从作家角度出发:敢于承认错误、感谢挑错、治学风气、人的成长完善。正是他人的挑错才能不断完善自己的作品,只有承认错误才能不断地改正,越走越远。我们可从作家面对“挑错”的态度入手,以严谨的治学风气等主题行文。

  3.从语言、文化角度出发:文字规范、人文素养、文化环境净化。随着语言越来越丰富和多元,民族语言受到了越来越大的冲击,面对这一大背景,行文时,可以从让文字更规范是每个人的责任、正确认识历史文化知识在继承传统中的作用、社会文化环境的净化等方面立意。

  江苏卷

  阅读下面的材料,按照要求作文。(70分)

  几位朋友说起这样一段探险经历:他们无意中来到一个人迹罕至的山洞。因对洞中环境不清楚,便点燃了几支蜡烛靠在石壁上。在进入洞穴后不久,发现许多色彩斑斓的大蝴蝶安静地附在洞壁上栖息。他们屏住呼吸,放轻脚步,唯恐惊扰了这些美丽的精灵。但数日后再去,却发现这些大蝴蝶已不在原地,而是远远地退到了山洞的深处。大家若有所悟,那里的环境也许更适宜吧,小小的蜡烛竟会产生这么大的影响。

  要求:①角度自选;②立意自定;③题目自拟;④除诗歌外,文体自选;⑤不少于800字。

  【解析】

  从要素的角度分析,材料共涉及“探险者”“蜡烛”“山洞”“蝴蝶”四个方面。其中,“探险者”“蜡烛”是社会因素,“山洞”“蝴蝶”是自然因素。从“探险者”的角度,可以生发人类对自然的破坏应当止步的思考;从“蜡烛”的角度切入,可以生发人的一个小小的举动对环境的影响往往是巨大的感慨;从“山洞”的角度切入,可以生发自然生态不能被肆意践踏的感触。从“蝴蝶”的角度切入,可以生发自然生命弱小以及生态脆弱的忧思。[NextPage]

  当然,还有与众不同的可行立意。一是逆向思维,从否定的角度写“蝴蝶”:比如有考生写蝴蝶见光避让,最后到了无路可退的境地,由此引申到人不能处处避让,要迎难而上。二是引申思考:由蝴蝶退居深洞想到文人雅士享受宁静、低调避众人与内心的坚守。这些与众不同的立意往往能获得阅卷老师的青睐。

  立意的主要误区有二:一是平庸。只是抓住材料结尾“小小的蜡烛竟会产生这么大的影响”来单一立意,放不开手脚,对保护环境作大而化之的论述,最终泯然于众人,最高只能判为三类卷。二是偏向。不能抓住材料的整体倾向,想当然立意,如“勇于探索就会有所发现”“美是靠跋涉才能发现的”“关注细节之美”等。

  湖南卷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60分)

  它被天边的彩云所吸引,奋力飞腾。寒冷、饥饿、风雨都无法阻止,它毅然决然地向上飞。飞上高山之巅,它已精疲力竭,伤痕累累。一个声音问:“值得吗?”天地苍茫,彩云缭绕,它内心充实而满足,喃喃答道:“我愿意!”

  父亲的书桌对面有一把小椅子,儿子坐在那里,陪伴着下班回家在桌子前剪报的父亲。父子俩没有说话,静静相对。儿子望着父亲祥和的面容,心里充溢着宁静的幸福:父亲,您辛苦了,能这样陪陪您,我真的很愿意。

  根据上面两则材料,结合自己的感受和思考,任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记叙文或议论文。

  【解析】

  作文要求是“结合自己的感受和思想,任选角度、自拟题目”,有意降低了审题难度,这个“任选角度”就意味着我们可以选择材料一的角度,也可以选择材料二的角度,虽是两则材料,其实可以选择其中一则材料作文。此外,两则材料中的任何一则又都有它们各自微观的角度,比如材料一就有“目标”“追求”“毅力”“坚持”“高度”“无悔”“奋斗”等角度,材料二就有“理解”“孝道”“幸福”“亲情”等角度,如果我们将材料一和材料二结合起来,我们还可以想到“追求事业与孝敬长辈”等角度。

  两则材料的关键词“我愿意”“我真的很愿意”告诉我们:只要与积极健康的内心愿望一致的一切思想感情都可以抒发,与积极健康的内心愿望一致的一切故事都可以叙述,与积极健康的内心愿望一致的一切观点都可以阐述。

  我们怎样去写这个题目呢?

  一要充分挖掘生活的矿藏。以第一则材料为例,我们可以回忆自己曾经的奋斗经历,回忆自己为梦想执著追求的一幕又一幕,甚至回忆自己经历的一段伤痛,抒发痛并快乐着充实着的思想感情……以第二则材料为例,我们可以回忆与父母,与祖父母,与外祖父母等长辈默契相对、宁静以守的桩桩件件……虽然有人说熟悉的地方没有风景,但是熟悉的地方往往是你容易下笔的地方。

  二是找准两则材料的切合点。两则材料看起来似乎没有契合点,但是我们仔细思考,采用加法,就有了崭新的立意。我们将两则材料联系起来,会联想到我们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多少人为了事业疲于奔命,却忘记给自己的亲人一个电话,一声问候,亲人没有得到安慰,自己伤痕累累,让人发出了“值得吗”的疑问,让自己身心交瘁却又失去了亲情,在某种意义上看,确实是不值得的。我们应该在“追求事业与孝敬长辈”中寻找平衡点,这平衡点是在孝敬长辈中品味幸福,在追求事业中孝敬长辈,做到事业与亲情并重。

  浙江卷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60分)

  中国作家丰子恺:孩子的眼光是直线的,不会转弯。

  英国作家赫胥黎:为什么人类的年龄在延长,而少男少女的心灵却在提前硬化?

  美国作家菲尔丁:世界在失去伟大的孩提王国,一旦失去这一王国,那就是真正的沉沦。

  综合上述材料,你有什么所思所感?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注意】①选好角度,确定立意,自拟题目。②不得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③明确文体,但不得写成诗歌。④不得抄袭、套作。

  【解析】

  三则材料富含哲理,且相互间逻辑关系密切,这给考生审题立意造成了一定难度。所引的三句话,分别从三个角度来说:说孩子的天真,说孩子的早熟,说孩子失去童真的可怕后果。它们之间逻辑关系比较密切:各自从现象、要求、标准三个角度谈论孩子的成熟问题。所以从这三个角度构思立意应该是较为不错的选择,但必须把三个角度结合起来,讨论三者的关系,从而提出和阐述自己的观点——孩子需要童真,唯其如此,才能使孩子快乐,使世界充满了爱。

  据此,可从以下角度立意:

  1.童心泯灭归因——从宏观角度入手,多角度思考孩子的童心为什么会过早泯灭;2.留住童心——怎样才能留住童心?需要我们研究守住“净土”的对策;3.保护童心——既然童心如此珍贵,对社会发展如此有用,那么,我们大人就要保护童心;4.回归(寻找)童真——把失去的找回来。

  若按照评分标准,则在审题上分三个层次:

  第一,能抓住“童心早泯”这个主题立意作文,算切题作文。这样的立意是一类文,如果内容充实,结构完美,语言流畅,可以进入55分以上。

  第二,只看到了童心这样的概念,并在作文中加以发挥。作文的主题是“说童心”。这样的作文估计比较多,我们放宽要求,算符合题意,如果各方面都出色,最高可到54分。

  第三,作文点到了童心这样的关键词,但作文并没有完全围绕这两个关键词展开,而是滑向了其他方向,这样的作文,其实是偏题的,算作部分符合题意,如果内容、结构和文字尚可,最高可到39分。

  广东卷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60分)

  有一个人白手起家,成了富翁。他为人慷慨,热心于慈善事业。

  一天,他了解到有三个贫困家庭,生活难以为继。他同情这几个家庭的处境,决定向他们提供捐助。

  一家十分感激,高兴地接受了他的帮助。

  一家犹豫着接受了,但声明一定会偿还。

  一家谢谢他的好意,但认为这是一种施舍,拒绝了。

  要求:①自选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文体不限。②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③不少于800字。④不得套作,不得抄袭。

  【解析】

  这则材料通过贫困三家庭对“捐助”的不同态度,引出“如何对待慈善事业”这一论题。材料的关键词是“慈善”“捐助”,结合富翁捐助和三个家庭受助时的态度,我们不难提炼出“捐助与受助”“施与受”“贫与富”等关系型的核心词语。所以,写作围绕“慈善”“捐助”“捐助与受助”“施与受”“贫与富”等范围都是符合题意的。

  从家庭二的角度立意比较稳妥,如:“接受帮助亦不忘偿还”“困境中,理性握住捐助之手”“接受爱心,让爱传递”“乐善好施,回报社会”“回报社会做人之本”“适时接受他人帮助乃人生智慧”“勇于接受帮助”。[NextPage]

  从家庭一的角度立意显然比较平面,如:“诚心接受是一种鼓励”“勿拒绝爱心,传承爱的火炬”“接受也是一种品德”“有尊严的接受施舍”“感恩每一份帮助与爱”“接受也是一种品德”“拥有一颗感恩的心”“学会感激”。

  从家庭三的角度立意容易用例不当,如:“不食嗟来之食”“自强不息”“人穷志不短”“要有骨气”“有尊严地活着”“铮铮铁骨心”“心要立当下,志当存高远”。

  综合三个家庭角度对比着来谈,谈接受和拒绝的原因及影响,谈偿还或不辞偿还的理由和意义。这样的审题立意因贴紧材料、不偏颇而受评卷老师青睐。如:“接受捐助,但不接受施舍”“面对资助,受助者应保持良好心态”“悦纳善意,学会感恩”。

  跳出三个家庭,谈慈善的本质、慈善的方法、施与受的关系比较容易拿高分。

  事实上,考场上高分段作文,三分之二上述三方面的立意,尤其是第3点的三个方面因高屋建瓴,富有思辨性而容易脱颖而出。

  慈善的本质,如:“我看慈善事业”“慈善事业背后的思考”“慈善是份爱”“重温慈悲之心”“让善心永驻”“授人以鱼者可贵,授人以渔者至善”。

  慈善的方法,如:“慈善要适度”“行善,行之有道”“慈善需要良性互动”“让慈善之花在尊重的土壤上绽放”“爱心的传递”“尊重让心更温暖”“爱心该如何奉献”“帮人并非停留在金钱上”“慈善需要付出的更多是关心”“尴尬的同情心”“尊重才是至善”“让智慧为行善开路”“帮助不等于施舍”“帮助他人要有正确的方法”“帮助应建立于尊重之上”。

  施与受的关系,如:“接受爱,传递爱”“授人以鱼需谨慎”“施之有道”“受与授”“施与受的学问”“施舍与舍施”等。

  湖北卷

  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60分)

  你注意到了吗?装鲜牛奶的容器一般是方盒子,装矿泉水的容器一般是圆瓶子,装酒的圆瓶子一般又装进方盒子里。方圆之间,各得其妙。正如古诗云:“方圆虽异器,功用信具呈。”人生也是如此,所谓“上善若水任方圆”。

  请根据你对材料的理解,自选一个角度,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要求:明确立意,自定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解析】

  材料作文的关键词语是方与圆,要求考生能够准确透彻地谈论方与圆之间的关系。考生如果只谈论方或者只谈论圆,不涉及二者之间的关系,那么考生就没有完全领悟命题者的意图。

  方圆所象征的人生内涵是什么,考生未必人人可以表达清楚。譬如:方可以象征人生的处事准则,圆可以象征人生的处事方式,既有准则又能够灵活处事,那么人生就可以像水一样兼容并包。

  具体而言,可有以下角度:

  1.从“圆”的角度立意。做人要学会变通,隐忍,让自己能进退自如、游刃有余,考生可结合现实生活针砭时弊,特别是复旦的投毒案就是很好的素材。

  2.从“方”的角度立意。做人要有准则,有棱角,不为外物所左右。

  3.从“方圆”的角度立意。方与圆充满玄机,可以统一,也可以对立。比如,魏晋时期,竹林七贤都是潇洒脱俗之人,然君子各异,风采其实大不相同。山涛立身求名,磊落大度;嵇康放荡不羁,自有骨气。他们尊重彼此的追求,演绎出一段“君子和而不同”的佳话。从文体选择上来看,考生可以写议论文,议论为人处世的外圆内方,从普通联系实际,比如:原则的兼并性、策略的灵活性、人与环境的适应性等相应的话题;也可以写记叙文,通过写一件事情,叙写一个故事感叹做人刚柔并济的姿态。

  四川卷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60分)

  有人说:过一种平衡的生活——学些东西,想些问题,做些事情,打打球,唱唱歌,画画画儿……

  针对这种说法,同学们展开了热烈的讨论。

  请根据以上材料,结合自己的体验与感悟,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要求:1.题目自拟,立意自定,文体自选;2.不得抄袭,不得套作;3.用规范汉字书写。

  【解析】

  写好这个作文题,首先要仔细阅读材料,抓住材料中的关键词语“平衡”“生活”来构思立意:

  从为什么要过一种平衡的生活的角度立意。台湾美学家说:“人的生命很短暂,过一种平衡的生活是充实生命的最好形式。”“过平衡的生活”,就能让人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让人宠辱偕忘,让人不卑不亢,让人富有良知。平衡的生活能够成就精彩人生,人生需要平衡。

  从怎样过一种平衡的生活的角度立意。“过平衡的生活”,就要以儒做人,就要以道养生,就要在奔跑的同时,也不忘短暂的自我放逐。过平衡的生活,要让心灵回到原点,要荡涤心灵的尘埃,要坚守宁静淡泊。

  从追求身心的平衡的角度立意。追求身心的平衡,就是在追求中学会欣赏路边的风景,在追求中学会享受生活,从这个角度立意,考生可以联系现实生活的人与物进行论述,如马云说“48岁以前,我的工作就是生活;48岁以后,我的生活就是工作”。从追求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平衡的角度立意。在物欲横流的今天,要做到追求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的平衡,就要崇尚节俭,就要在平衡之中追求自我的精神价值,就要选择恬淡与宁静。

  从做到劳逸结合的平衡的角度立意。“一张一弛,乃文武之道”,在拼搏之余,也可以看看路边的风景,也可以停下来,过一过慢生活。

  安徽卷

  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60分)

  有的人看到已经发生的事情,问:“为什么会这样?”

  我却梦想从未发生的事情,然后追问:“为什么不能这样?”

  ——萧伯纳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诗歌除外),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透露个人相关信息;书写规范,正确使用标点符号。

  【解析】

  分析这两句话,我们有必要抓住材料中的七个关键词:[NextPage]

  有的人,已经发生,为什么会;我,却梦想,未有过,为什么不能。

  由此,我们可得出不同的立意方向:

  1.要敢于质疑,有不断反思的勇气。生活中,我们必须敢于质疑,质疑是社会进步的一剂良方,质疑是人类完善自我的初始动力。

  2.自身能力并非与生俱来,要重视发展的每一步。提高能力,就让我们从“为什么会这样”发问开始吧!

  3.为了梦想去奋斗,全力以赴,成就精彩人生。

  4.梦想要合理,具体可行,不可好高骛远。

  5.不仅要立足现实思考,更要思考未来。

  江西卷

  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50分)

  一段时间以来,“中学生有三怕,奥数、英文、周树人”成了校园流行语。实际情况是,有些同学有这“三怕”(或其中“一怕”“二怕”),有些同学不但不怕反倒喜欢。

  你对上述“怕”或“不怕”(含喜欢)有何体验或思考?请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

  要求:(1)写记叙文或议论文。(2)不得透露个人信息。(3)不得抄袭,不得套用。(4)不少于700字。

  【解析】

  正确的立意应当是就事论事,考生写作时不能脱离奥数、英语、周树人,光谈“怕”与“不怕”;用来佐证的素材也应当是这些领域的,而不能使用诸如李娜不怕莎拉波娃、刘伟不怕残缺、刘和珍不惧反动政府……考生针对“奥数、英文、周树人”中的自己最熟悉的任何一点或者两点、三点,可以进行反思和批判(谈“怕”),也可以表示自己的赞同和拥护(谈“不怕”或者“喜欢”)。比如写反思,可批判喜欢奥数并不是真正喜欢,而喜欢的是奥数加分;可以反思教育被套上了固定的“马笼头”,比如写喜欢英语,可写师夷长技以自强。写议论文一定要注意,不可脱离(三个不怕(或“不怕”,含喜欢))范围,所有的体会都必须从三个不怕(或“不怕”,含喜欢)中来,不可拔得过高。

  如果写记叙文,可以从发展的角度来审视:(1)从原来的“不怕”到后来的“怕”,让人有诸多思考。(2)从原来的“怕”到后来的“不怕”,也能给人许多思悟,如学习方法、意志、精神、品质等等。也可采用一定的技巧来提分,当大部分考生采用第一人称书写自我经历时,可以采用第三人称,书写父辈爷爷辈经历;当大部分考生仅仅单纯写学科相关经历时,可将学科相关经历与亲情友情等结合起来,让叙述复杂化。

  福建卷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70分)

  我仰望着夜空,

  感到一阵惊恐;

  如果地球失去引力,

  我就会变成流星,

  无依无附在天宇飘行。

  哦,不能!

  为了拒绝这种“自由”,

  我愿变成一段树根,

  深深地扎进地层。

  上面的材料,引发你怎样的感悟或联想?请就此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议论文或记叙文。

  要求:(1)必须符合文体要求;(2)角度自选;(3)立意自定;(4)标题自拟;(5)不得抄袭,不得套作。

  【解析】

  本题材料是顾城的一首诗,诗意比较浅显。诗歌分两个层次,第一层表达诗人担心地球失去引力的“惊恐”,接下来第二层以漂浮在天宇的“流星”(“自由”)和扎根土地的“树根”作对比,得出诗人自己的观点,也是诗歌的主题:拒绝“自由”,扎根实地。理解了诗歌的蕴涵,作文的主题倾向也就十分明显了——脚踏实地,目前与现实,等等。当然,作文以此为切入口立意行文,是十分保险的,不会出现跑题问题。但是,这样立意容易撞车,彼此雷同。考生要写出新意的作文,要与众不同,就需要进一步理解诗歌的深层次内涵,理解诗歌的隐性信息。而是否能理解诗歌的深层次内涵,显示了考生作文水平的高低。诗歌都是多义的,解读也是可以不同的,因而,本题目除了以上的立意外,角度还可以广泛一些。这就需要考生去挖掘材料中的隐含信息,让自己的思维更多元一些。

  比如,从“流星”的角度来思考,可以确立自由是相对的、有代价的立意。自由与束缚是相辅相成,是不能分离的。这就如流星,如果没有地球引力的限制、束缚,就只能在天宇“飘行”,无依无附,实质上是失去了“自由”。当然,考生据此还可以进一步思考,追求“自由”应该是人生的理想,是人生的一种生活态度,即使无依无附,也要大胆追求。

  再如,考生还可以从追求自由、理想与脚踏实地的关系角度来思考,人要取得成功,究竟是要仰望星空,追求理想,还是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才能有所成?当然,从这个角度切入,考生一定要处理好自己的立意与作文材料的关系,作文开头务必要点明自己的立意来自材料,是一种对材料内涵的联想与引申,注意辩证分析。(来源:《语文报·高考版》)

本文来源:https://www.oubohk.cn/gaokao/257107/

2014年上海高考作文 2014年重庆高考作文
  • 相关内容
  • 01-20 心理素质情况描述100字范文三篇

    描写,运用各种修辞手法对事物进行形象化的阐述。包括的修辞手法有比喻、拟人、夸张、双关、排比等,可以描述人,也可以描述物,通过描述可以让人或物形象更生动具体,给人明了的感受。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心理素质情况描述100字范文三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 01-20 家访家长意见和建议简短【3篇】

    家长,旧称一家之主,指父母或其他监护人。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家访家长意见和建议简短【3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 01-20 家长对孩子的劳动评语范文(精选3篇)

    评语,指含有说明、解释或评论的话。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家长对孩子的劳动评语范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 01-20 漂流日记家长教育心得四年级范文汇总四篇

    以下是小编整理的漂流日记家长教育心得四年级范文汇总四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 01-20 家长漂流日记四年级上学期集合5篇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家长漂流日记四年级上学期集合5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 热门专题
  • 网站地图- 手机版
  • Copyright @ www.oubohk.cn 教育资讯网-中高考资讯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17136666号
  • 免责声明:教育资讯网-中高考资讯部分信息来自互联网,并不带表本站观点!若侵害了您的利益,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在48小时内删除!